金鎖記讀書心得(精選9篇)
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1
張愛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滿傳奇色彩,她的性格聰慧、執著、特立獨行、不受束縛,她對周圍的事物有著敏感、深刻、獨到的認識,她的作品凄幽、秾艷、蒼涼,充滿了人性的主題。《金鎖記》是她的早期作品,發表時她不過只有二十三歲,但作品已經是相當成熟,從取材的視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現技巧方面,都有突破,當時及后世的評論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金鎖記》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家庭為原型的。小說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為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
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里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只限于和她開開玩笑。于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著她,是因為向她要東西。十年后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為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為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制造矛盾。
“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著“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系的。作為女人(不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
她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生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欲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不過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
季澤是她心中愛著的人,喜歡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里卻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后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為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攆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因為猜疑,她放棄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為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
但此后,她拋棄了這么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著情欲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著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
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都不能給她愛,作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說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作為正常的女人卻因為金錢原因嫁給了一個廢人,這種違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的,女人大多是無法反抗的),最后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小說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說充滿了“人生味”(張愛玲語)。在張愛玲看來,什么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寫道:“有掙扎、有焦愁、有慌亂、有冒險,所以‘人的成份’特別的濃厚。我喜歡它,便是因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這便是她對于“人生味”的解釋吧,就是人生的本來狀態,人和社會的復雜性,“虛偽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樸素”(張愛玲語,出自《自已的文章》),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理解。比如對七巧拒絕姜季澤求愛時描寫,就是真偽并存,虛實共有,使人物更加可信、鮮活。
小說的語言簡練、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對話上頗有《紅樓夢》的風格。注重制造典型場景和人物心理刻畫,借鑒了電影的一些表現手法。小說不足的地方我認為在某些地方主觀性太強,比如對曹七巧主觀上為什么那么看重錢,交待得不夠,令讀者推斷起來就有些牽強。在刻畫人物時也有這種缺憾,做不到象《紅樓夢》那樣不露痕跡地表現人物的內心和性格。這也許是現代小說的特點,但仍然給人有些突兀的感覺。
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2
《金鎖記》寫于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欲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于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張愛玲在本書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她在她那創作的年代并無任何前衛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曾被作者稱為她小說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著"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著淫威。
作者將現代中國心理分析小說推向了極致,細微地鏤刻著人物變態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話語產生了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金鎖記》在敘述體貌上還借鑒了民族舊小說的經驗,明顯反映了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說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她所要表現的華洋雜處的現代都市生活。
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3
張愛玲的小說里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只“除了《金鎖記》里的曹七巧”。七巧是一家麻油店的女兒,年輕的七巧是店里的“活招牌”。“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店的朝祿,他哥哥的結拜弟兄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無疑,那時的七巧是美麗的,像所有的少女一樣,她也有過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想象。然而,舊時的女人,若想改變命運,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嫁人。再加上父兄的自私貪財,于是就把她嫁給了有錢又有權的姜家二少爺。名為“嫁”,實為“賣”。那是一個得了“軟骨癥”的殘廢男人。姜家在當地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家,
姜老太太想給兒子置一房姨太太,可有身份的人家不肯嫁,所以降格以求,萬般無耐下接受了七巧,為了能使七巧死心塌地服侍二少爺,索性就讓七巧做了正房奶奶。名為“少奶奶”,實為“高級丫頭”。七巧人生的悲劇序幕就從此拉開了。
自從嫁到了姜公館,七巧就像關進了囚籠,守著一個殘廢的男人朝夕相處。這個大家庭給了她巨大的壓力。表面上是書香門第,內里卻矛盾四伏。人與人之間沒有同情,沒有溫暖,沒有和睦,各自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互相利用,勾心斗角。七巧卑微的出身使她在姜家處于極其尷尬的地位,到處受到歧視和排擠。她原來也有著正常人的人性,她也渴望被人認可、被人理解、被人尊重。七巧自己也知道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來的人分外親熱些,倚在蘭仙的椅背上問長問短,攜著蘭仙的手左看右手,夸贊了一回她的指甲。蘭仙早看穿了七巧的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微笑盡管微笑著,也不大答理她。七巧自覺無趣,轉身到陽臺上來,拎起云澤的辮梢來抖了一抖,云澤啪的一聲打掉她的手,恨道:“你今兒個真的發了瘋了!平日還不夠討人嫌的?”曹七巧身份的改變并沒有得到周圍人的承認,在他們的眼里她依然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兒,依然微不足道,沒有人瞧得起她,甚至連伺候她的丫頭小雙也看不起她。她忍受著人們的鄙夷,處處防范算計,用一種潑辣、放肆的嘲罵來維護自身“二少奶奶”的地位。慢慢地,她變得更加敏感多疑,尖酸刻薄了。置身于這樣的大家庭,她感到孤獨、無望,她多希望自己的丈夫能給予她精神上的安撫。但是她守在身邊的這個男人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生理上都不能給予她一絲一毫的撫慰,用她自己的話說“連我也不知道這孩子是怎么生出來的!越想越不明白!”丈夫的無能更讓她產生一種徹底的絕望和難以言傳的痛苦。生命的錯位,使她承擔起了自己無法承受的重負,姜公館成了七巧青春的葬身之地,她的命運就如“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標本,鮮艷而凄悵”。
曹七巧無論多么潑辣、粗野,但她畢竟是個女人,是一個有著正常人性的女人。雖然曹七巧嫁了個殘廢的丈夫,但是年青身軀中對感情的欲望并沒有因之而變得殘缺,越是壓抑得厲害,越是要噴發出來。她等待著爆發的時機,讓情欲證明她的健康、她的誘人的女性魅力。
她結婚五年了,有一對弱小的兒女,可是從未享受過婚姻的幸福。她的情欲受到壓制,以前有過的美好憧憬,編織過的愛的美夢,希望過的找一個自己心愛也愛自己的男人……這些都隨著她嫁到姜家而失去了美麗的光環,變成了遙遠的記憶。這些都無疑給七巧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傷和痛苦。于是她經常陷入對往事的回憶中,同時也透露出她對愛情的渴盼。某天姜季澤的出現給她帶來了一線希望的轉機,她愛那個“有鮮紅的腮頰”、“水汪汪的眼睛”、生得“天圓地方”的結實小伙子,同時她也渴望得到三少爺的愛,有事沒事就主動接近季澤。她先是“身不由己”地走近季澤,接著“斜瞅”著他,不冷不熱地說著話,漸漸地“試著在季澤身邊坐下來……將手貼在他的腿上……” 她幾乎是主動地將自己交到了季澤手上,等待他的占有。季澤與七巧叔嫂間的調情,真實反映了七巧內心的痛苦和對愛情的渴望。可悲的是平日拈花惹草的三少爺雖然荒.唐,卻對嫂子嚴守禮教,“看著她,心里動了一動。可是那不行,玩盡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的人,一時的興致過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開,成天在面前,是個累贅。……他可是年紀輕輕的,憑什么要冒這個險?” 風流成性的季澤不肯招惹她,不理會她的誘惑。和她的調情只不過是季澤無數游戲中的一種而已,而一旦觸及到游戲的“規則”,他便怕了,他怕她的真情、深情,他不想“冒這個險”。而七巧也只能自怨自艾“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在這種長期的死一般的生活中,在長期的煎熬中,七巧的人性受到嚴重的壓抑和摧殘,她逐漸失去了正常女人的心理,最終使她一步步地走向變態。
人活著,必須有各種欲望的支撐,當所有的欲望都遭到了破產,只剩下黃金的枷鎖時,七巧就成了一出徹底的悲劇。這種徹底的悲劇終于讓七巧成了一個徹底瘋狂的人。當歲月無情地從她可以直推到腋下的手鐲里徐徐地溜走了時她的生命已是一個徒具形式的空殼。她的性格被扭曲了,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七巧這個人物承載了張愛玲心中一切由幻滅所鑄就的痛苦和瘋狂,這昭示著她的激情不停地渴望著、幻想著,而理性則不斷將其扼殺。這是多么凄慘的人生,于是,《金鎖記》帶著這種殘酷復雜的痕跡修飾著歷史,成為了一個荒涼的傳奇。
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4
《金鎖記》是張愛玲小說中文化內蘊最為豐厚的作品,刻畫了一個陰鷙毒辣的母親形象—曹七巧,把金錢異化人性的力量敘述的驚心動魄。
文章中,“家”——門第森嚴的姜公館對曹七巧來說是一座不滿陷阱的叢林,她由被迫陷入其中的無辜者變成陷阱的主動設置者。由于各種身心方面的空缺,人性中的負面因素潛滋暗長,發展為對金錢的變態追逐。這是一個在特殊的文化環境中滋生的女人,也是一個把自己所在黃金枷鎖中的女人,性格暴躁,心里變態,有著強烈的占有欲和瘋狂的報復欲,由金錢的犧牲品淪為金錢的奴隸,一步步喪失了人性。作者從人性的視角透視曹七巧的一生,發現黃金欲可以把一個本屬悲劇性的人物演化為一個邪惡的人。著名翻譯家傅雷稱贊“《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為止最完美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
小說中,曹七巧與姜二爺的婚姻并非“良緣”,而是以青春、健康——人,與地位、金錢——物,作為交換中介,造成了婚姻構架的傾斜,人與物價值的互換倒置。曹七巧婚前是位麻油店老板的女兒,貪婪的兄嫂把她當作搖錢樹賣給了高門大戶的姜家,只能當二奶奶,受盡奚落。她的丈夫是個沒有一點“人氣”的骨癆病患者,坐著只有三歲的孩子那么高。曹七巧剛到姜家時,并不以自身門第的低下而頹喪,市井社會的生辣氣使她在這個家庭里能夠待下去。然而,作為妻子的她卻算計著丈夫死后如何把分到的一大筆錢 去蓋自己的黃金屋。張愛玲沒有按照傳統路敘述故事,而是讓七巧很快被高抬為正頭奶奶,還為姜家剩下一男一女,變成一個名正言順的妻子和母親。曹七巧本是個漂亮潑辣的女子,守著無情無欲的丈夫,情感世界一片空白,大膽熱烈的追求小叔子,雖然沒有得到回報,但對小叔子的幻想,仍是她荒蕪的情感世界中的一塊綠洲。十年后,當季澤滿面春風地立在她眼前時,七巧心生搖蕩,死去的夢復活了。然而又是在一瞬間,七巧的五彩夢醒了,熏染在金錢社會中的二奶奶已不是純情少女,當她終于明白季澤不是為了愛情而是出于對金錢的貪欲時,殘存的情感世界徹底坍毀了。她暴怒起來,把手中的扇子向他“擲去”,轟走了她等待多年的男人。在“寂寂的一剎那”,她后悔了,提著裙子,跌跌絆絆地跑上樓去,為的是要在窗戶里再看他一眼。可憐的七巧受著強烈的情欲與物欲的的雙重煎熬,從此失去與現實的聯系,成了一個幽靈禁錮在精神的地獄里。
《金鎖記》寫出了人性的扭曲與變態,顛覆母愛,解構母親深化。由于曹七巧在畸形的夫妻關系禁錮下從未享受過生命的真正快樂,長期的壓抑刺激了她的心理,滿腹怨氣變成尖刻的歹毒,不擇對象。七巧在潛意識中是把兒子當做一個真正的男人看待的,既然自己得不到,也不能讓別得到。
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5
《金鎖記》寫于1943年,小說描寫了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欲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于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不但破壞兒子的婚姻,致使兒媳被折磨而死,還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張愛玲在本書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現了現代社會兩性心理的基本意蘊。她在她那創作的年代并無任何前衛的思想,然而卻令人震驚地拉開了兩性世界溫情脈脈的面紗。主人公曾被作者稱為她小說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擁有著“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著淫威。
《金鎖記》在敘述體貌上還借鑒了民族舊小說的經驗,明顯反映了類似《紅樓夢》之類的小說手法已被作者用來表現她所要表現的華洋雜處的現代都市生活。
后作者又將《金鎖記》做了修改,重命名為《怨女》。
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6
《金鎖記》用了倒敘手法,由現在的月亮聯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寫到三十年前的事。文章先從風蕭和小雙大談論著手,她們談論下人的衣著基本上揀上頭人穿剩下的衣服,就如小雙說得“奶奶小姐們尚且做不得主,何況丫頭?給什么,穿什么——一個個打扮得莊稼人似的!”她們還談及蘭仙的婚禮,排場很凄慘,有錢人家的小姐的婚禮竟比不上開麻油店家的女兒的婚禮。這可以看出姜家表面是一個大戶人家,但也顯露出姜家走向衰敗的痕跡。文章下面還多處含蓄地表現出來。
很多人都評價張愛玲是一個古井,我倒認為《金瑣記》里的七巧更是一個古井,一個幽深而衰敗的古井,就似她的人生。當看到文章開頭前兩段我還以為蘭仙是文章的主人公,那時我是期待著情節朝蘭仙的方向發展。再看到下一段才知道主人公是七巧。七巧是個開麻油店的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就了七巧的談吐一點都不忌諱。就如:七巧跟玳珍、蘭仙聊天時說:“真的,連我都不知道這孩子怎么生出來的!越想越不明白!”還有文章后面七巧趁芝壽、親家母在場,在麻將桌上一五一十將兒子招供的她媳婦的秘密宣布出來,還略加渲染,逼得親家母臉皮紫漲,放下牌就走了。因為出身低在姜家的人瞧不起她,就連下人也在背后指指點點。哥哥大年把妹妹嫁給癱瘓的二少爺是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而七巧是為了季澤進入姜家的。
現在談談七巧與季澤的感情問題。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出七巧是愛季澤的,文章多處表達七巧的心聲。“當初嫁到姜家來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注定要和季澤相愛。”但是季澤是個游手好閑、到處沾花拈草的紈绔子弟。他說在家一刻也呆不住是為了躲七巧,不能平白的坑害了她……開始看到時,就有點疑惑——季澤到底有沒有喜歡七巧?但看到后面就知道了。一個沾花拈草的人怎么會對七巧一直存有愛意呢?他只是為了哄騙七巧賣田,間接得到她的錢。文章說他對七巧的盤問回答得有條不紊,顯然他是籌之已熟。
七巧是一個健康的正常女性。她嫁給一個只有軀體沒有生命的殘疾人。在得不到情欲的滿足,一方面,她把精神寄托到了金錢上。她熬到分家那一刻,分得一大筆遺產。她認為她周圍的人都想霸占她的家產,季澤、童世舫、親哥哥等等。最可笑的一幕是:長安、長白和侄子春熹在一起玩,長安踩了椅子爬上柜頂拿糖蓮子。長安猛地后仰,春熹扶住并將她抱下來。七巧見了就洶洶奔過來,將長安向自己身后一推。她罵春熹道:“我把你這狼心狗肺的東西……你別以為你教壞了我女兒,我就不能不捏著鼻子把她許配給你,你好霸占我們家的家產!我看……”還數落長安:“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樣混賬,你自己要曉的當心,誰不想你的錢?”另一方面,七巧鎖住愛欲,愛欲折磨了她一生,也影響了長安長白,折磨了一家人。媳婦芝壽、娟姑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長白索性就斷了結婚的念頭。長安雖然和童世舫有過一小段的幸福,但也失敗了。七巧百般阻撓他們,在大伙兒面前把長安說得不成人,在童的面前說長安吸鴉片。這是天下少有的母親!
七巧是一個尖酸刻薄的人,用張愛玲的話形容是“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但還是值得同情的人。她畢竟也是當時制度的受害者!
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7
讀《金鎖記》,讀到的是一片蒼涼。很難想象,一個二十三歲的女子寫出這么凄幽的故事,曾經的怨或喜,和月亮一起,沉了下去……
七巧
“她到了窗前,揭開了那邊上綴有小絨球的墨綠洋式窗簾。季澤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長襯衫搭在肩上,晴天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鉆進他的紡綢褂里去,哪兒都鉆到了,飄飄拍著翅子。”
高中時,在同學的摘抄本上看到這段話,以為是張愛玲在描寫她自己的愛情,場景迅速在腦海里構建:她那時是一個正值芳華的女子,住在上海的一座老房子里,站在陽臺上目送心愛的人,心里亦有小小的期盼,他,是否會有些留戀,是否會有一剎那的停步回望。我想象中的季澤,是一個風度翩翩的男人,有些才情,有瀟灑的姿態。
然而,那只不過是有些花癡的幻想。現實的作用就是毫不留情的打碎它。事實上,“她”指的是七巧,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兒,之所以能嫁到姜公館,是因為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嫁入姜家后,受到各種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得尊重。在這樣得環境下,她的心理畸形,愈加口無遮攔,瘋瘋癲癲,招人討厭。就連尋花問柳的小叔子季澤,也只限于和她開開玩笑。七巧,卻覺得自己是愛季澤的。至少她恍惚的認為——“當初嫁到姜家來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注定要和季澤相愛。”
如果換一種場景,也許會是一個浪漫的想法。
在我看來,季澤并無甚過人之處,游手好閑,沾花惹草。小說中的他,“是個結實小伙子,偏于胖的一方面,腦后拖一根三脫油松大辮,生的天圓地方,鮮紅的腮頰,往下墜著一點,有濕眉毛,水汪汪的黑眼睛里永遠透著三分不耐煩。"這樣一個俗人,為什么七巧會喜歡他?話說回來,七巧又何嘗不是一個俗人,這俗世中的事,誰又能說清楚呢。
七巧是制度的受害者,從未得到一個女人應得得幸福。而同時,她也用利刃,傷害了很多人,比如,長安。
長安
“有時在公園里遇著了雨,長安撐起了傘,世舫為她擎著。隔著半透明的藍綢傘,千萬粒雨珠閃著光,像一天的星。”
幸福都是相似的,它們的背景溫馨浪漫。而長安這個名字,總會讓我想到漢代的長街,長長的,平和中有些神秘。
長安卻是不幸的。她有那樣一個尖酸刻薄的母親。因為七巧變態的心理,她被痛苦的纏了小腳。爭取到上學機會,卻被一再羞辱,退學后,便不再想著上進了,言談舉止越來越像母親。因一場痢疾,在七巧的誘引下吸下了鴉片,一個鮮活的少女就這樣被誤導……
直至三十歲,這個憂郁的瘦弱女子才開始與世舫戀愛,快要接近幸福時,又被母親有意的殘忍破壞。真的很不解,母親,原本是為兒女考慮的人,怎么可以這么狠毒?
長安的記憶里,永遠保留著與世舫相遇的這一頁罷。她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愛。
謠言說長安后來和一個男子在街上一同走,我卻希望不是謠言,我希望那個男子是世舫,或者是,可以給她家的溫暖的人。
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8
初讀張愛玲,很難不為她的才華所震動,接踵而至的全是來不及的驚奇,唯有感嘆。但讀過之后,我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仿佛在久旱的土地上忽然看到黑云壓城,大風閃雷激動地喧騰了好一陣,結果淅淅瀝瀝掉了幾點雨,又安靜地收晴了。張愛玲的小說充滿荒涼景致,她的散文卻往往有戲謔和隨意的氣氛。她寫小說有些哀傷的快意,而散文卻是在笑中露出一絲冷蒼來。
一九二零年,正是瘋狂的年代。九月,張愛玲出生,帶著這個月份特有的冷靜和犀利。她無疑有巨大的天才,但可憫的是她的天才無論怎么飛跳,也跳不出她那種逼得人發狂的理智。她說自己“是天生的俗”,正透露出這無奈的意思。胡蘭成也曾說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作為一個在浮華亂世中掙扎求生的女子,她是相當理性的。對于在五四反叛傳統浪潮中的女性,魯迅曾尖銳地提出“娜拉走后”在中國的現實中只會有兩種結局:墮落,或者妥協。張愛玲寫到:“走!走到樓上去!——開飯的時候,一聲呼喚,她們就會下來的”。這確實道盡了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新女性”矛盾尷尬的處境,她們既渴望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又無法獲得經濟上的獨立。非常不幸的是,她把自己這類人看得如此透徹,以至于總不免有幾分自嘲自憐的情緒。我分不清是她的高傲使得她有些自卑,還是她的自卑令她有幾分高傲,這些個性她總十分用心地掩飾著。
然而張愛玲同樣是分外敏感和多情的女子。“臟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她對身邊事物的感受細致到一絲一毫,對人性的觀察洞若觀火。她想到“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馬上定乾坤”這樣的純潔和光整便要落淚;看到床頭疊得很齊整的藍青睡衣便會很高興。可是這天才一旦碰到她鐵冰的理智,便被那種冷酷和哀戚滲透了,開始呈現出一抹青慘的色調。她的天才和理智似乎一直在斗爭。天才不斷地生出夢幻的花朵,這花旋而又被理智掐滅了,然而天才的夢卻總是不屈不撓地繼續盛開。所以她終究是個不徹底的人――既成不了徹底的天才,也做不到徹底的俗人。
這種斗爭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虛無色彩。理性洞徹了人生所能洞徹的部分,終于便觸碰到了余下的荒謬。一切人生的美好、繁華、燦爛。在刻薄的理性面前,都會成為煙花過后的沉寂。理智這條盤踞在心靈王位上的蛇時刻提醒我們,歡樂的代價是痛苦,繁華過后是沒落,人生的終點是死亡。越是想拋開一切痛飲生命的苦樂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這面冰冷的墻。我覺得,正是這種碰撞產生了《金鎖記》這樣一部杰作。
近代中國在政治上遭受列強侵略的同時,傳統文化也面臨西方思想的沖擊。舊有的倫理觀念不斷瓦解,而新的價值觀卻還來不及形成,這樣精神上便出現了一片茫然虛無的地帶,令人無所適從。一種價值觀念的瓦解對個人而言既意味著解放和自由,同時又預示著人必須面對虛無和幻滅。人不能再將選擇的責任交給某種倫理或思想。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說過,盡管大多數人向往自由,但是過度的自由卻是常人無法忍受的。若說存在主義認為人在面對虛無的時候還可以靠自身來做出選擇,那么,對于連“自我”都失去的人來說,自由就意味著失去安全感、相與感,意味著虛無和死亡。這種焦慮感導致“個人希望與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結合起來,以便獲得他所缺乏的力量”,這種放棄獨立自由的傾向就是逃避自由。
通常逃避虛無感的心理最明顯的表現是企圖服從和支配他人,也就是被虐待狂和虐待狂。虐待狂通過主宰他人,對人施加痛苦來感覺自己的重要性;被虐待狂則企圖完全放棄自己來與更強大的對象結合為一體。弗洛姆認為每個人大都存有虐待與被虐待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的性格全部為這方面所控制則必走極端。《金鎖記》中曹七巧和長安這對母女正是如此。
五四運動之后,中國的地主階級經歷了最后的掙扎,終于走向沒落,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興起。傅雷分析說曹七巧的悲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門戶的錯配,第二是老太太讓她做了正室,令這個低賤女子有了被金錢刺激的環境和殘害別人的能力。“巧姐兒”是開麻油店的商人,她出身貧寒,是鎦銖必較的性格,總希望抓住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她嫁入的姜家則是沒落中的地主家族,凡事可有可無,醉生夢死。她和婆家的矛盾也就是這兩個處于新舊交替之間的階層矛盾斗爭的體現。但斗爭的結果既不是舊的把新的扼殺,也不是新的將舊的征服,而是一片令人壓抑的荒涼。
金鎖記讀書心得 篇9
《金鎖記》是張愛玲非常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贊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較美的收獲”,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較偉大的中篇小說”。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可以說是張愛玲頂峰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善于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床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著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著一個廢人,這個矛盾注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后來丈夫和老爺相繼死后,姜家分了家產,七巧終于得以脫離封建家族的桎梏——張愛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鎖——帶著兒女搬到外頭住。在七巧的下半生,雖然沒有了壓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經濟基礎,可是她的后半生過得并不如意。舊時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點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于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較后,這么一個不幸的女人終于在郁郁中死去,結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張愛玲的小說受到傳統小說影響很大,這篇《金鎖記》尤其明顯,單從技巧上來說,許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紅樓夢》的影子來。比如人物描寫方面。寫七巧,小說一開端并不直接就寫,而是通過兩個下人的床頭閑話點出,把這個家族的人物關系和大致的情況都交代清楚,這和《紅樓夢》借冷子興賈雨村之口道出榮寧二府的興衰故事一樣異曲同工。
在兩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閑語,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語,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鋪墊之后,七巧終于出場,一開始就寫她因為替二小姐云澤作媒,氣得二小姐哭,三言兩語之下,完全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七巧的獨立個性,還把姜府的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交代得相當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側面描寫,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關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圓滿清楚,張愛玲生花妙筆,讓我贊嘆。
其實這種側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說中應用得很廣。較妙一筆是在后面,當寫到七巧約準女婿童世舫見面,要拆散他們,在童的眼中,只見“門口背著光立著一個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覺地感到那是個瘋子”,而小說在寫七巧老年的時候,一處都沒有正面去刻畫七巧的形象,而到較后才借旁人的眼睛點出,妙筆如斯,再次嘆服。
其外,小說跨度三十年,寫人物和事情的變遷,《金鎖記》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說較后,七巧把手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那鐲子在年輕圓潤的時候是絲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盡燈枯,鐲子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好比一把枷鎖,三十年的壓抑和蒼涼無奈,就在這一推之間,纖毫畢現,實在是點睛之筆!
張愛玲在小說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著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云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里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征。
七巧的悲劇命運是通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說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戲劇沖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較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后再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還是向往著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著三爺季澤。但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著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己兒女斗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為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因此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為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為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為她就是被自己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說,從表入里,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經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著生活的快樂;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盡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后來再見大哥,哭鬧過后,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溫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后,她不也會躲在窗戶背后看著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愛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溫柔。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我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張愛玲,確實是個奇女子。不但是她的經歷,還奇在她的文章。愿一讀再讀,細細把玩,趣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