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讀書心得范文(精選5篇)
曾國藩傳讀書心得范文 篇1
《曾國藩傳》這本書,在上高中的時候已經讀過了,大一時又看了一遍。這本書論述了曾國藩一生的功與過.探究了其內心的負荷與無奈。里面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跡,重點記述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捻軍起義和處理天津教案、發起洋務運動的過程;深刻透徹地分析了曾國藩政治和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對后世的影響;深入歸納了曾國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國藩及其幕府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的形成、發展、分化和主要特征與作用;同時又歷史地科學地評價了曾國藩的歷史功過和作用。
在閱讀了《曾國藩傳》之后,我首先感覺他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中國人,他身上有著典型中國讀書人的特質,那就是修身,齊家和治國。盡管他服務的是那個腐朽的滿清王朝,但是拋開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他那份對國家、對民族、對家人的愛仍值得我們尊敬。曾國藩是個真正的學者,從他二十三歲考取秀才,到三十二歲致力于朱理學,再到三十八歲編成《曾氏家訓》,貫穿了其不斷拜師不斷學習各家流派的前半生。他后半生雖不斷征戰,且經歷坎坷,但是仍不忘自律與學習。每日堅持寫讀書筆記,檢討自己的行為,并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后。曾家雖屢次封侯,但曾國藩對子女要求很嚴,教育子女更是中國近現代的典范,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曾國藩在教育上選拔和培養了一批人才。在其攻克金陵之后,首先組織修復江南貢院,招賢納士。他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趙烈文、黃翼開、薛福成等一批對日后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的幕僚。不僅如此,曾國藩也是識才的伯樂。他的很多門徒如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來鼎鼎大名的人物。他重新創建了金陵書局,不僅翻譯和出版國內經典典籍,還翻譯了一大批國外的.科技著作以及文化、政治思想書籍,為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基礎。
在攻打平天國之前,他深知,要打敗強大的太平軍,靠政府那些懶散無能的綠營、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就立即另起爐灶,在湖南籌辦湘軍。他非常重視對軍隊的訓練,不惜重金加強軍備。由于湘軍在軍費上沒有政府來源,曾國藩便克服重重困難,四處籌款建軍。在軍還未訓練完畢時。它不輕易出師作戰,這也為他贏得了充分的準備時間,為后來的勝利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后來與太平軍作戰時,他在軍情緊急時也毫無畏懼,數次抱定必死之心寫下遺囑。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國藩另一個可敬之處是,在國難當頭之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他購買國外儀器設備,雇傭外國專家進行科技研究,技術創新。雖然最終他發起的洋務運動沒能突破封建統治的重重障礙,沒有達到自強的目的,但也為對救國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經驗。有這樣一句話,叫“當官要讀《曾國藩》,經商要讀《胡雪巖》”,中國有多少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在內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國藩》作為官場的圣經,同時也把曾國藩本人當作中國官場的教父。的確,從一個普通的湘鄉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學士,曾國藩是一個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嚴,他的謹,的確為中國封建社會官僚之極,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國封建官位之極。縱觀他的一生,我覺得曾國藩是近代中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個詞來形容他:睿智,堅守,嚴謹,忠貞不渝。
曾國藩傳讀書心得范文 篇2
曾國藩是一個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處在一“悔”字,他每天都寫日記,還拿出來和大家討論,接受大家的監督批評建議。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就是說,笨拙勝過機巧。辦事笨拙,才靠得住。
他并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絕對是一個勤奮努力的人,這跟他內心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思想有莫大的關系,是個有信仰的人,常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經歷了三個皇帝,包括慈禧垂簾聽政的同治,從七次科考失敗到翰林院,到太平天國運動(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天津教案等等,說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說不上,畢竟以一人之力,無法挽回傳統社會積千百年形成的強大頹勢。那不是一個人的失敗,是整個政權的腐敗。
但他一介書生,創建湘軍,統率群雄,帶兵打仗,曾兩次絕望到自殺被救,到后來力挽狂瀾,剿滅捻軍,使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續了六十年,其功不可沒呀。就連毛澤東和蔣介石都稱之為偶像。
除了建功立業外,他還成就了很多人,還培養了最得意的弟子李鴻章,李后來的造詣也輸于師傅,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成全別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曾國藩傳讀書心得范文 篇3
《曾國藩傳》,今天我有幸讀到這本書,受益匪淺。是什么讓中國近代兩位歷史大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相繼把他當做自己的精神偶像與導師?是他天資聰穎?不是。曾國藩資質平庸,每次考試都不能如愿,是他名門之后另有能人?也不是。在曾國藩之前的曾氏家族中,甚至沒有出過一個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國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從一介書生起家。創立湘軍,統率群雄,力挽狂瀾,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延續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時時以圣賢標準要求自己,道德修養基本接近純粹;就立言這方面來講,近代中國之大儒非他莫屬,對理學研究身體力行,造詣很深!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忠奮力拼搏的精神動力。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認知傳統使他從前人、從他人、從自身,學到智慧總結經驗,應對復雜的時事和風云動蕩的朝堂,至誠待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為我所用,終成大業。
在湘軍的建立過程中,把訓和練完美集合,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思想動員與宣傳,樹立了湘軍不怕犧牲、勇于向前、忠君為民的思想,把一只團練隊伍也就是今時今日所說的民兵組織,發展成為后來保家衛國抵抗太平天國運動的中流砥柱。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后清時期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都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尤其是左宗棠的以德報怨更是讓后輩敬仰。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其弟曾國荃謊報戰績稱洪秀全之子,被焚燒致死,曾國藩深信不疑奏報朝廷,朝廷通令嘉獎。然而后來左宗棠發現洪秀全之子蹤跡未通過曾國藩而直接上報朝廷,朝野震怒。其時,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師曾國藩的光環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師徒不睦。然后來左宗棠出師西北,糧草軍餉均需曾國藩籌集相助,左宗棠擔心曾國藩會為了以前的事情而報復,然而并非如他所料,曾國藩摒棄前嫌,用心辦公,以德報怨,左宗棠終于承認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確實不如其師。
說了這么多,曾國藩確實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至誠待人,在維護民族大義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奮力拼搏。曾國藩在那個年代是為了民族大義,而現在的我們又該為了什么而去拼搏,大概不用我多說了吧。
曾國藩傳讀書心得范文 篇4
讀完這本書后,我沒有急著寫書評,停了一天才寫的書評,目的是為了以后再回顧的時候有個參照。
原先看書的時候有時寫書評,有時沒有書評,后來通過看書我喜歡上了看大家的書評,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看過的書過一段時間內容情節都忘記了,所以感悟后決定以后哪怕是一句話也要自己反思一下。
我對本書的自我看法_這本書有具體的參考日記和書信,更能真實的反饋曾國藩一生的成長和人生的結束的全過程。以下幾點可供自己參考和學習!
1.從現在開始學習記筆記,可以是書寫版本的也可以是手機的記錄本,做筆記目的是反思自己每一天和回顧人的一生自我成長的軌跡。
2.人聰明和笨是相對的,只要是一個正常人,其實都不笨,重要是有一顆進取的心和不斷的堅持。最后可能成功的反倒是笨人!在目前的社會中充滿了各種的誘惑,要有一種不畏浮云遮望眼,堅持自己真誠的內心和誠實的人生態度,自己會過的坦然。有時感覺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動就是靜,靜就是動的自然發展規律,把握規律。
3.其實曾國藩剛開始人格是不健全的,自傲,偏見,自負等問題挺多,多次處理不好人際關系,但是我最想知道這種人格的形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沒有寫出來,有點遺憾,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但是通過主人公自我反思和聽取別人意見中,改正了自己在特定環境下生存的的特點,但是在骨子里的自我個性還是保持了自己的初心,在目前的職場中也是這樣的,寧直不彎的人是很難生存的,要學會職場中的人生法則。
4.通過看書,要學會明辨是非,從我的觀念中認為八國聯軍侵華,簽訂各項不平等的條約,不了解當時的背景下,自己認為清朝末期是非常可憐的,但是從書中我也學到了末期的政治昏庸,不誠信,不負責的國家主要人員的真實做法。
曾國藩傳讀書心得范文 篇5
古人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為一個人成長的遞進過程,可見修身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奠基和根本的作用,為此我想,修身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課。帶著這個問題,我去讀了《曾國藩傳》從中又一次受到深刻啟迪。在此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與大家共勉。
在讀《曾國藩傳》中我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秘訣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一個知人善用、廣培黨羽者,一把創立軍隊、運作官場的好手,一個讀書人統率軍隊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個軍事家,,一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一個名垂青史的重量級人物!
曾國藩前半生的治學可謂書呆子。此種精神我覺得是當今社會少有的,因為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被認為是百無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認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聰明人。
當你對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點時,它往往卻向好的方向發展。這也許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道理吧。
這個道理在曾國藩身上很好的體現了出來。他能夠在后期的官場如魚得水就是因為把“難得糊涂”的呆子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上作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夠忍辱負重,否則將不能成為真正的全國的管家。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成小的時候,很想看看家人對他有多么重視,吃飯的時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結果,然而讓他大失所望的是,誰也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飯,他才從柜子里爬出來吃那些“殘羹剩飯”,從此他發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你會大失所望的。
這就是我從曾國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學。
曾國藩,這位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國士大夫的圣人標準,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個領域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被封為近代最后一個圣人,在他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品質和修養。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秘訣之二是做事要“慎獨”。
“慎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一個人獨處時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去除內心的惡念,培養自己的善念,這樣就能問心無愧,對得住天地良心,飯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穩,故能心安理得,心態平和,是可笑對蒼天,下可孝對父母,中可和對同事。對工作、對朋友、對親人只一個“誠”字,不欺暗室,不陽奉陰違,做到心口如一。其實我們為人處事要的不就是“以誠相待”嗎!
我從中發現了為人處世的秘訣之三是為人要“主敬”。
“主敬”就是外表整齊嚴肅,內心純凈專一,接待貴賓和參加活動,都是主敬的具體表現,古人常講君子應訥于言而敏于行,與主敬異曲同工,人在遇到危急生死存亡時刻都會高度集中精神,然后就會化險為夷。主敬是指一種厚重,專注,嚴肅認真的精神狀態,曾國藩經常要求他兒子曾紀澤說話要慢,走路要慢,舉止要莊重,通過這些
日常瑣碎的行為習慣來培養“敬”功夫。這就要求人要有靜氣,少說話,話多傷神,注意養氣,控制自己的心情,氣若不動則心不動。心要靜,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則不明,都是浮的。人若心浮氣躁必然會影響對事物作出正確判斷,所以當人面對重大事情和各種突發情況時要有靜氣,要從容不迫,處變不驚,這樣才能對事情做出正確判斷,從而能夠作出正確決策。這也是普通人向成功人發展的重要過程。當然這跟人的個性和成長環境有關,是可以通過后天的磨礪后獲得的,如果平時經常注意養精蓄銳,面對意外情況時盡量讓自己頭腦冷靜,做到謹言慎行,對事情不草率做決定,而是深思熟慮,時機不成熟時要學會先把事情先放一放,也許過段時間后事情會明了些,到時做決定會容易些。
這就是我讀《曾國藩傳》得到的感悟,希望喜歡的朋友有時間也可以去借來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