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精選5篇)
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 篇1
買下《在細雨中呼喊》之前在書店里猶豫了很久,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最后一咬牙還是決定買下。
并不是第一次看余華的書,并不是懷疑書的內容不夠精彩。相反,余華的小說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不論是最早的《活著》,到《許三觀賣血記》,再到后來的《兄弟》。我只是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再一次經受得住余華書里的絕望以及悲傷。
始終覺得讀余華的小說需要足夠強大的內心,你不知道自己會在哪一個瞬間崩潰,你不知道又會度過一個怎樣郁悶的下午,所以我是從來不在下雨天讀余華的小說的,因為我覺得那樣對自己來說太過殘忍。我想我不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每次讀余華的小說都是一次冒險,從對他一無所知的《活著》開始。那時的我也只不過十四五歲的年紀,小說里那樣沉重苦難的命運,對于一個少年真的是太過殘酷了。有很多次都看不下去了,只有揉揉發紅的眼睛,合上書,打打游戲,來排解心中的苦悶。我想我性格里悲傷的部分和余華有很大關系吧(笑)。
到后來漸漸熟悉了余華,你知道小說里的人永遠是充滿了苦難,那個時代那個世界總是惡意大過善良,當你在小說中看到微弱的光亮以為可以抓住成為太陽的時候,作者總是會迫不及待的用另一個更大的絕望來撲滅。你刻意保持與書中人物的距離,試圖不注入感情,但余華總是能找到方法讓你喜歡上他,書中的人物總是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的,你很容易從他們身上依稀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你總是沒有辦法逃脫。
“文~”是余華無法不去提及的詞匯,背景。無論是《許三觀賣血記》里的濃墨重彩還是《在細雨中呼喊》的少量描繪。我不知道那個時代對于余華來說意味著什么,那個年代給予了60年出生的余華怎樣的記憶與經歷。但我知道那對于余華來說應該是及其重要的,以至于他每一次小說都沒有辦法跳過那段歷史,我們也能夠從他的小說里明顯的看到他的態度。
不知道是不是那段歷史,那個年代的原因,余華的小說里世界始終是充滿惡意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惡意,孫廣才對孫有元的冷嘲熱諷,李秀英的自私冷漠,醫院為了給臨盆的縣長夫人輸血奪去了有慶的生命,《兄弟》里兩個秀才的低劣。我曾經試圖找出他們惡意的來源,源于無知的愚昧,來自擁有知識的冷漠,鄉村的粗鄙,城鎮的自大。原因太多太多紛繁復雜不一而同,不論書中人物怎樣生長總是向著最丑惡的方向。也許在那樣瘋狂的年代里,怎樣的階層怎樣的經歷怎樣的背景都會朝向共同的方向。
余華是一個游刃有余的敘述者,他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不得不令人嘆服。仿佛記得余華說過,他之所以能寫出如此流暢的文字,得益于他并不認識太多的字,所以只能用他認識的為數不多的文字講述那些故事。
“活著的人是無法看清太陽的,只有臨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陽。”他這樣說。
他就如同《活著》里那個遲暮的老人一樣講述著關于命運關于時代的故事。
他從不假裝憐憫同情,也從不過度渲染悲傷,他只是平常但卻出奇流暢的講述者一個個沉重的故事。他的故事是悲慘凄涼的,但敘述者的內心卻是看盡一切的幽默淡然,我們偶爾會看著那些趣味的句子忍俊不禁,但在笑聲出口的瞬間嘴角就變成了苦澀。
每看一本余華的小說都會促使我寫一篇書評,心中有太多太糾結的情緒需要找到一個噴薄而出的出口,如果聚集在心里會生長出不知怎樣的怪物吧。
《在細雨中呼喊》是我看的第四本余華的小說,第五本余華的書。余華還是那個余華,從來沒有讓我失望過。
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 篇2
《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怎么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范文格式參考。
如果說余華的小說以前只能是影響我,那么現在已經左右我了,不折不扣。
我是在逾近20歲才看了這本書,我發覺我竟然無法一口氣讀完它,我只能讀讀想想停停,以至于忘掉了主角是他還是我。
我終究是沒有那樣的時運,生活在那個年代,有那樣的祖父,父親和繼父,母親,哥哥和弟弟。生活與他們每個人來說,都未嘗不是一種劫難,我曾以為在細雨中呼喊的是個人,最后明白,吶喊的是時代,是生命,是貧窮,是魂靈。
所以我發覺我的生活和我想的事,我所寫的東西,未免都太過狹隘了,如果是可以選擇,我到希望我的童年也是貧窮、落魄、顛沛流離,其實除此之外,我委實是想不出還有什么不同的.,我一樣的渴望友情,一樣對一切美的事物充滿著渴望,對一切丑的、淪落的東西失望透頂、唏噓不已。然而正是因為貧窮和時代的滑稽,才能真正的讓我們直面孤獨,是的,就如同那個等待小伙子來爬床的寡婦一樣的孤獨。至少于我,和他有過同樣的孤獨,所以每每讀到我也有的場景,我只能合上書,默默的回想著,甚至對余華虔誠的戰栗著,現實盡是如此,丑陋不已,卻毫無消極。
總是有那么樣的一些丑陋,是相對于教條而言的。
其實,那并非正的丑陋,只能算作是不偉大而已,自然不必贊揚,但是更無須批判。
現在來看,我知道我是根本無法理解那個時代的,我只能透過已有的感慨,念頭,經歷,和朦朧的臆斷來揣測每個人的意圖,我越來越覺得我是能理解父親的,比如他爬寡婦的床,那般的對待祖父。而數年的教育使得我不能原諒他,或者自己不能讓自己原諒他,他即便丑陋滑稽,也終究不是他本身的丑陋。
在細雨中呼喊,有人說是在將童年,但意義卻早已超越了童年的范疇,里面的每個人都是主角,我喜歡每個人物,我也向往那樣的環境。
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們所有人都不肯離去,在細雨中呼喊,內容不一,表情各異,有的在訴說,在抱怨,在咆哮,在啜泣,盡管如此,主角也該是微笑的吧,再多的不幸、貧窮,可是,他確是有著完美的生活。
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 篇3
本文是好范文網的網友推薦,并由本站編輯整理的《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范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都籠罩在一種無可名狀得淡淡的哀傷里,仿佛自己成了書里茫然無措的孩子們的綜合體。故事里的那個時間段,似乎大人有著絕對的理由對孩子不負責任、辱罵、驅趕甚至傷害。根源,是他們對于貧困的厭惡及懼怕,對于自身的絕對優先和對其他各式生命的冷漠。而作者,竟以小孩子天真簡單得思維來表現這種無情但無奈的現實。
唯一帶給過孫光林些許家庭溫暖的是王立強和李秀英,和他們詭異的小家。可王立強卻出軌并自殺了,李秀英也神叨叨的就隨意丟下了孫光林。可孫光林并沒有表現出我所期待或者說我所以為的理所當然的痛不欲生,相反,他竟然獨自回了南門。他和這本書里的幾乎所有的其他孩子,都想到了活下去的辦法。我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眼淚多次呼之欲出,卻又因接下來看似離奇卻順理成章的轉折而忘記滾出來。
我所期待了解的孫光林幸福的大學生活,最終還是沒有現身。感覺仿佛一直被蒙在一層朦朧的灰色紗布中,透不過氣來又不至于窒息。
這篇看似有些混亂的回憶錄,最終又極其合乎邏輯又令人驚奇的回到了原點,不,不是原點,是回到了南門。我感嘆作者無序卻不凌亂的條理,他用略帶諷刺的口吻,敘述著包括孫光林在內的所有小人物的生命歷程。這些生命,在他人眼里,就如作者的口吻一般,是諷刺的,甚至可笑的。而在他們自己手里,是被珍重的寶物,是凌駕于一切之上,無論如何都必須受到b^衛的珍寶。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生命的珍視和渴望,也許王立強和祖父自愿求死,但王立強自殺前下意識的想去撫摸他受傷的手,祖父則仰天長嘯,等死卻無法忍受饑餓。我想他們心底他們的潛意識里,能活一定不求死。那些孩子們,寡婦,馮玉青,孫廣才,母親,國慶家樓下陰森的婆婆,祖父的母親……
這幅畫,讓我吃驚,讓我覺得求生是多么重要生命是多么可貴。活著并且活得好是多么唯一多么簡單的目的。當然,惠及他人,無損于他人,是必須堅持的原則。
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 篇4
以下是好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這次出差的帶上了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
最早讀余華的書是在大學時候了,《許三觀記》和《活著》,書中的語言平淡地講述,如同講述一件完全與自己無關、距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但讀完以后,那種無可奈何的悲涼卻能讓我的內心震撼。
《在細雨中呼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段:“現在眼前經常會出現模糊的幻覺,我似乎能夠看到時間的流動。時間呈現為透明的灰暗,所有一切都包孕在這隱藏的灰暗之中。我們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實上我們生活在時間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們置身時間之中的伙伴。時間將我們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變著我們的模樣。
……
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前行。孫光明將會看著時間帶走了他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景色。我看到了這樣的真實場景:生者將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遠躺在那里,而生者繼續走動。這真實的場景是時間給予依然浪跡在現實里的人的暗示。”
這一段關于時間和人生的思考,出現于弟弟孫光明死時。
時間裹挾著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變,滄海也能變桑田,唯一不變的,只有時間。也可以說,世事未變,唯一變的,只有時間。
余華在書中這段關于時間和生命的思考,也帶給我很多啟示,書中對回憶的描寫讓人叫絕。回憶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決然不可能是整個事件的再現,我們只能記得帶給自己感受最深刻的部分,比如,某個場景,某種味道、某種心情,通過這些,我們漸漸回憶起事件的全貌。這本書就通過這樣一些線索,敘述了主人公對童年的回憶,看起來特別真實。
余華的書有個特點,不對個人感受進行描寫,但卻能讓人回味無窮,悲劇到最后剩下的不再是憤怒、悲傷這些情緒,只有深入骨髓的無奈,對世事的索然無味和麻木。這樣的書讓我看了比看耽美的虐文難受一百倍,耽美的虐文看了只讓我心中一時糾結、難受,但這樣的書看過一遍,不管時隔多久,回想起來那種深刻的無奈仍能準確無誤地擊中我,無法動彈。
那么下一部余華的書《兄弟》,我看我還是等等再看吧……
讀《在細雨中呼喊》心得體會 篇5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在細雨中呼喊》讀后感范文。
再次“見”到魯魯,我已為人母。時間是在前些天的一個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覺,隨手翻開了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就這樣,一個活潑、可愛、倔強、孤獨、可憐的小男孩再次出現在我的眼前,在那一刻,內心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把魯魯抱在懷里,想為他撐起一片廣闊的天空,讓他健康、快樂地成長。
可以說,第一次見到魯魯,他就深深地打動了我。依稀記得那是在大學時代,偶爾一次逛書店,看到了《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之前已經讀過余華的《活著》,我再一次被余華那壓抑、憂傷的語調所吸引,沖動之下買下了這本書。
由于自己年齡的增長和心境的變化,兩次見到魯魯的心情已大相徑庭:第一次的最大的感覺是可憐,為魯魯可憐的命運而流淚、不平;而這一次是心疼,想為他做點什么來減輕這不公平的命運帶給魯魯的傷害。
魯魯的悲慘命運來源于他的母親——馮玉青,她的魯莽、輕率使他的愛情之路頗多崎嶇,她先是愛上了村里的無賴——-王躍進,這個男人在占有了馮玉青后娶了別的女人;馮玉青在第一次感情受挫之后,跟著一個賣貨郎私奔他鄉。幾年后,賣貨郎不見行蹤,馮玉青帶著一個小男孩——魯魯回到了縣城,當起了單身母親。孤兒寡母的不易最終迫使馮玉青走上了賣淫的道路,正是這條道路最終把她送進了監獄,也使魯魯失去了唯一的依靠。
如果仔細品味馮玉青和魯魯母子倆的生活,你就會發現這里面流淌著一種幸福——酸澀的幸福。母子倆相依為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保護著對方。魯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就知道體諒母親了!對于母親的打罵,他心甘情愿地承受著,沒有抱怨,沒有記恨。而當馮玉青坐牢后,魯魯又一個人幾經輾轉找到了母親。
魯魯是一個倔強而孤獨的孩子,由于“來歷不明”,魯魯受到同伴們的歧視和排擠,然而他內心又是非常倔強和堅強,當別的孩子欺負他時,他堅決反抗,不退縮,不求饒,他的脆弱只有在他那虛幻的哥哥面前表現出來。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魯魯,盡管你不能選擇人生的起點,你的人生一定會朝著你所希望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