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書心得和感想(精選3篇)
《道德經》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惡。自古以來,善惡之辯就已存在。人們對于美善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對于美善的追究卻從未停歇。《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的眼里,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誰爭,即為上善。這種大善似有一種奉獻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紅化作春泥護花,春雪化為甘露滋養大地一般。這種至高境界的善,不僅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眾生以及儒家的仁愛都是在向這種至善無限靠近。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里講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圣人經常救贖他人,因此沒有人會被拋棄;圣人常常珍愛萬物,因此沒有什么東西會被浪費。渡人是一種善,就好像伯樂一樣,能在眾多的馬中挑出千里馬,使它的才美外顯,不至于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愛物也是一種善,這種善對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久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便與自然達成一種天然的默契。春種,秋收,冬藏,狩獵時不捕懷著幼崽的母獸和幼獸,捕魚時也不用細小網眼的漁網,人們懂得與自然保持平衡。而工業革命至今,人們對于自然地索取有增無減,甚至涸澤而漁不顧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對人類這種無度掠奪和破壞的懲罰,霧霾、沙塵暴、極端天氣等無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早點明白《道德經》中蘊藏著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許有許多的動物還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館中。
老子還在《道德經》中寫道:與善仁,言善信,夫唯不爭,故無尤。這里的善,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與人相處,要本著與人為善態度,說話時要真誠誠信,遵守諾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可遠怨矣。”即對待自己要嚴格要求,對待別人則要寬容。這樣我們之間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善有至善但無大小,奉獻社會熱衷公益為善;尊老愛幼,與人為善是善;愛護花草,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善。當小善積累如潺潺溪流,再匯入江海,那么我們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會隱于此間。
《道德經》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2
事物總有對立的一面。有喜才會有悲,有歡才會有愁,有希望才會害怕失望。歡喜、悲愁、害怕都是因為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帶來歡喜、悲愁、使人畏懼。那么無“欲”當是無悲、無喜、無歡、無愁、無畏的。一個遇事能處變不驚、沉著應對,面對困難無所畏懼的人,那是因為他心中不受這件事的對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擾。所謂無欲而心靜與無欲則剛,就是這個道理。“無欲”并不是要人擯棄七情六欲,能拋棄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無欲”真正要做的,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事萬物產生時,不要用其他念頭去禁錮和干預,要順其自然,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當事、物發展后不要自以為盡了力;而當事物發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滿;只有不受各種對立因素的干擾,事、物才能最終達到圓滿。
上面這個過程就好比心中有一個好的“創意”,還沒開始去實施時,自己就不斷的用各種理由去否定它,那么這個“創意”肯定是不會展現出來的。只有去實施這個“創意”,它才能逐步展現出來。當這個“創意”實施到一定階段,出現困難后,也不要為自己找各種借口來中斷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這個“創意”的效果才能最終展現。而當這個“創意”最終得以實現后,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滿,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創意”達到完美的效果。這個“創意”可以是一個創業的點子,也可以是對一個姑娘的愛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可以是為人處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傾,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樸”、“一”等。
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于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于道“無”的外表的形容。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
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發展。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道德經》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3
《道德經》是先秦時期道教的基本書籍。據說這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老丹寫的。老子的話語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它由“道”和“德”兩部分組成。
我明白《道德經》中的“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且是個體修行之道,即修身養性之道;“德”不僅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道德或德性,而且是實踐者應有的特殊世界觀、方法論和處世方式。兩者相輔相成。如果他們能結合成一個,他們將成功的“栽培”。
在《道德經》的“德”部分,我不認為它僅僅被理解為處世之道,操持家庭之道,操持國家之道,事實上,這就是老子教導人們去培養的方式。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了道德的基礎,他在處世、治家、立國等方面就有可能失敗,也就沒有了修養的.能力。因此,道德是為道家修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也可能是人們共同需要的;另一方面,僧人需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和超脫的生活,這也是關于仁、義、禮和道德信仰的討論。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舍己為人,追求道,但他們不也追求彼此之間的距離嗎?不修德,何以得“道”?讀了《道德經》之后,我查了資料,發現《道德經》里還有一句話,“德為先,道為次”。我認為這也符合淳德歸道、道德歸道的初衷。道德與道除了道德的內涵外,還蘊涵著“德歸道”、“德育道”的深刻意境。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看到《道德經》,甚至不可能看到它。正如林語堂所說:“我想,讀了《道德經》的人,首先會發笑;然后他就那樣笑了;最后,他覺得他現在非常需要這個理論。至少,這是大多數人第一次讀《老子》時的反應。“我希望我能堅持學習《道德經》,修身養性。
我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雖然我讀了《老子》后覺得自己不能完全理解老子的思想,但我的內心仍然是開放的,覺得這本書對我們有很大的好處。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但它不是關于他的生活,而是關于道德,所以它被稱為《道德經》。《道德經》原分為兩部分,共5000多字。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主要談“道”,第二部分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主要談“德”。
老子的道是天道,是自然法則。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尊重自然規律。
當一個人的生活充滿了自滿和失望,有時人們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使他們被毀滅,不能被拯救。因此,當我們感到滿足或沮喪時,我們如何保護自己呢?我們的頭腦是否足夠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無法自拔?這需要生命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在這方面給了我們啟迪。
當人們滿意的時候,他們的家庭和事業都處于良好的狀態。在這個時候,人很容易傲慢、自大和自大。這樣做的后果是招來嫉妒,樹敵太多,甚至殺人。在老子看來,當福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提醒自己,災難的根源也來了。我們不應該那么霸道,我們應該知道如何謙虛,否則我們會失去我們的方式當我們沮喪。不要傲慢。不要認為你很偉大。世界上有戰無不勝的人。強者終有強者。一定有比你更強大、更優秀的人。但是當我們達到我們的目標,我們不應該炫耀,自負,自豪,謙虛。
老子說:“圣人無所事事,無所事事,無所事事,這是一種教導。”一切事情都是在沒有開始的情況下完成的,都是在不存在的情況下誕生的,都是徒勞無功的,都是在沒有生活的情況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