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局工作計劃要點
9、推進內涵發展,進一步提高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加強在辦學理念、課程方案貫徹、課程開發建設、選修課程開設、教師能力提高拓展、基于網絡的課程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的研究,逐步開齊所有選修課,滿足學生個性化修課需求,積極推進普通高中均衡發展、內涵式發展和特色式發展。深化普通高中課堂教學改革。按照《山東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及教學指導意見》規定,深化高中課堂教學改革。以校為本,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尤其要加強課堂教學研究,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強化選課走班、課程資源開發、校長培訓、學科教學跟進式指導。加強對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即學業水平)、綜合素質的監測,充分發揮監測信息的反饋、指導作用,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幫助學校改進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力爭今年高考本科錄取和名生培養取得更大突破,確保我縣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繼續處于全市領先地位。
二、打造職業教育發展新優勢,進一步提高服務經濟發展水平
10、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根據溫總理視察職業中專講話精神,按照全縣教育事業發展實際,重新制定職業中專二輪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快學校教學樓、實驗實訓車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和建設,膨脹學校辦學規模。按照市政府《關于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意見》,認真落實有關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扶持政策,增加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規定。加強重點學校、重點專業建設。加強國家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等重點學校建設,發揮典型帶動作用,爭取縣職業中專進入國家首批1000所國家級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規劃。
11、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實施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升工程,開展以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吸引高技能非師范類畢業生,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民間高技能人才到職業學校任教,使“雙師型”教師占到職業學校教師總數的50%以上。深入開展技能教學活動,組織序列化師生專業技能大賽。進一步深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創新職教課堂教學形式。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示范性專業建設,開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課題研究,努力形成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加強文化課、專業理論課教學和實踐訓練,進一步提高對口高考質量。
12、拓展辦學模式,提升職業中專辦學活力。實施訂單式培養,做好彈性學制與學分制的試點工作,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結合,積極探索職業教育集團化。積極組織參加全省中職院校學生技能大賽,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
13、積極做好民辦教育、成人教育工作。認真貫徹民辦教育法律法規,推動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加強鄉鎮(街道)成人學校基地建設,繼續依托職業中專和鄉鎮成人教育中心校,辦好鄉鎮成人職業教育中專班。加強社區教育中心建設,健全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積極搞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大力開展回鄉農民工培訓,提高回鄉農民工再就業能力,確保培訓農村新增勞動力不低于95%,更好地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努力辦好電大開放教育本、專科班,擴大電大本科招生范圍和招生專業,進一步提高開放教育的質量和效益。
三、切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教干教師整體素質
14、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增強職業使命感。貫徹落實《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加強師德建設規范普通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若干意見》精神,堅持把師德教育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引導和激勵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書育人、敬業愛生、遵紀守法、為人師表,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增強創新意識,倡導教師終身學習,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風范影響教育學生。進一步完善師德考評制度,開展師德師風測評活動,堅持師德考核與業務考核并重。進一步規范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堅決制止有償家教。
15、狠抓教干教師培訓,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加強教師培訓管理機構和培訓基地建設,爭取教師培訓專項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并逐步提高標準,指導學校按照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5%的比例用于教師培訓,制定新一輪教干教師培訓方案,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培訓的科學化管理水平,建設以“遠程研修+校本培訓”為主要形式的新的教師培訓網絡聯盟,提高培訓質量。通過舉辦教干讀書會、遠程研修班、校長論壇,組織外出參觀考察、蹲點學習等形式,努力提升我縣中小學教干的辦學理念和領導水平。加強名師名校長隊伍建設,完成省市統一的實體與網絡相結合的“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工作,充分發揮名師名校長輻射引領作用,打造名師名校長工作團隊,促進隊伍素質的全面提升。建立科學規范的教育干部管理機制,逐步完善校長的選拔、培養、使用、考核、監督、評價機制,促進我縣中小學校長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
16、創新教師管理機制,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進一步完善新教師年補充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教師老齡化和部分學科缺編現象。完善城鄉教師交流機制,建立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服務期制度,引導和鼓勵城鎮教師下鄉支教,促進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積極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堅持“評聘結合,考評結合”的評審原則,不斷完善高級職稱評審教育教學能力考核辦法,做好中級職稱量化評審工作,加強高級職稱聘后管理,充分發揮職稱評審政策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推進義務教育績效工資改革,落實優勞優酬。按照上級部署,完善工作機制,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實行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以績效工資為主要內容的分配辦法,使分配向關鍵崗位和優秀教師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