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通用3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1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讀書吧, 老師們!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布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2
最近正好有機會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靜下心來細細品位,在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背后蘊涵的是如涓涓細流般的教學理念和反思。我是第一次承擔一、二年級的教學任務,之前我一直認為現在的一、二年級學生在學習上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有良好的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作后盾,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得心應手的,但是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已經徹底改變了我一有的想法,學生的基礎差異之大、反應速度之大都是令我驚訝的。有時候我甚至在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是否出現了問題。就在這時候我接觸到了這本書,里面有關介紹兒童特點和后進生的文章對我啟發很大,看了后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88至94頁中作者給教一年級的老師提出了一些建議,還提出了要研究孩子們的思維特點。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醫生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首先是細心地研究病人的機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著手進行治療。一個人的思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邏輯思維,一種是形象思維。這兩種思維是客觀存在的,那么我們的學生對學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作為老師首先應該承認這種差異,尊重這種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平靜地接受他們的一些“落后”。但是更重要更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做的是,怎樣平衡學生這種片面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深思熟慮地、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和道德發展的情況,找出他們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
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去努力:
一、教會他們閱讀。國家教育總督柳斌說過:“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有經驗的生物、物理、化學、數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好象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的留下來講,學生看見了越過必修的大綱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勵著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讀那些書,這也就是閱讀的興趣。是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中領悟到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的空間,讓學生通過上網或從課外書籍中尋找閱讀一些與數學有關的資料、背景;在課堂學習中也要選取適當的時機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提高自學能力,這也是一種學習的能力的培養。
二、要教會他們思考。很多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是因為不愿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使。 “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為他的歡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后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作為老師,要給他們提供一些思考上的幫助,創造一些思考上的“樓梯”,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
三、珍視他們的好奇心。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我們要特別珍視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對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們成年人不斷地把物品、事物、現象展示在兒童面前,我們在兒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現象越多,他應付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他就越加感到驚奇和高興。”
四、給于他們學習的自信。孩子的心理是敏感而脆弱的,有時候一個無意的動作就會給他們的心靈烙上深刻的烙印,一句簡單的表揚都會在他們的心理激起層層漣漪。以前班上有個學習很困難的小女孩,就因為我讓她每天幫我收作業本從此數學課就成了她最盼望上的課了,她和媽媽的交流更是震撼了我的心靈,她說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了,這是她第一次有機會幫老師做事情。看著她每天那么負責地收著作業、上課時那么端正地坐著、那么認真地聽著,我的心里真有些說不出的滋味,這個柔弱的小女孩用她的天真、執著觸碰著我心靈最柔軟的角落,我開始思考是什么讓我變得冷漠?是我自己還是這個繁雜的社會?我是否能堅守住這片柔軟的角落?讓我們努力地去做吧:在批評時注意點方式方法,在責問時多點耐心傾聽,多給他們學習的信心!
那么是不是做到了上面這些就一定能使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變得好起呢,不一定吧,應該說,一個孩子的變化遠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快,它需要時間的考驗,需要我們教育者以極大的耐心去澆灌這些剛剛萌醒的智慧的幼苗。多點耐心、多點希望!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 篇3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己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沒有形成較好的解決對策。通過我鄉弘毅書社的成立,給我提供了更多學習的機會,讓我認識到了讀書對于一個人,對于一個教師來說的重要意義。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啟發,而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這也燃起了我對讀書以的熱情。
在書中的第28條建議中,提到了勞動的重要性。這里的勞動并不只是指干活,而是指動手操作。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深有體會。有時候教師說了一堂課可能也不及學生動手試一試,理解的扎實。所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多的采用動手操作的形式讓學生更為直接的感受和體會,提高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