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經濟發展經驗材料
(二)生態農業:按照“結構調優,品種調良,產業調強”的思路和標準化、系統化、產業化要求,著力培育了以食用菌為主的綠色無公害蔬菜、紅薯、干鮮果、茶葉、中藥材、柴雞、奶牛肉牛等七條龍型經濟。食用菌種植業:種植面積60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4萬人,年產各類食用菌12萬噸,出口2萬噸,產值6億元。靈壽縣被國家和省食用菌協會分別命名為“國家食用菌生產基地縣”、“中國金針菇之鄉”、“河北省食用菌之鄉”。煙葉種植業:丘陵區宜煙耕地12萬畝。全縣25個植煙村已組建6個村級煙葉分會,聯系煙農1600戶。—2011年穩定植煙面積6000畝,完成銷售收入7144萬元,上繳稅金1120萬元,煙農增收3320萬元,戶均年增收6900多元,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紅薯產業:紅薯種植面積2.1萬畝,“薯業仙鳳園”商標完成省級注冊,年貯藏能力100萬公斤鮮薯貯藏窖,全國最大。茶葉種植業:“太行綠茶”種植面積350畝,注冊成立了3家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1200戶,拓寬了山區農民致富的增收渠道,成為河北的獨特產業。
(三)旅游業:靈壽縣旅游資源豐富,以自然景觀、文明歷史、革命史跡共同構成了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有著名的五岳寨4a級國家森林公園、橫山湖景區、陳莊戰役紀念碑、抗大二分校舊址、古中山國故城遺址等景觀。2011年,積極整合旅游資源,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景區綜合服務功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打通了西連五臺山、南接正定的旅游通道。水泉溪景區創a升級、秋山景區步游路及游客中心建設、磨子坨景區游客中心建設等項目正在積極實施,全縣景區晉檔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旅游產業初步形成了以五岳寨、橫山湖、沙湖度假村三大景區和三夢山、神仙洞等九大景點為支撐的“一線多點”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18萬人以上,旅游收入2100多萬元。
我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把持續健康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關注民生民計作為行政首責,統籌城鄉發展,全力推進“三年大變樣”工作,集中力量支持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4.34億元,增長1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05億元,增長47.7%;全部財政收入完成2.41億元,增長20.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5億元,增長14.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21.1億元,增長25.78%;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完成9.70億元,增長43.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7億元,增長22.6%;全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3.79億元,比去年增加8.9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956元,凈增58元。市考核的8項主要經濟指標,有7項進入全市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