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征地拆遷安置考察報告
四、培訓和就業成都市在考慮失地農民住房、戶口的同時,還充分考慮失地農民的就業,使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
主要做法是:加強失地農民的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規定業主和園區要優先安排所占地的勞動力進園務工;構建農村社保體系,讓農民和市民一樣享受公共品和公共服務;制定扶持政策,集中安置失地農民。一是建立適應失地農民就業的保障機制,社區服務業首先用于安置失地農民,即就地安置。由政府出資成立專業性公司,通過市場運作來安置失地農民。農民在失去土地后住進了統一規劃建筑的住宅新區,在保潔、綠化、保安、家政、餐飲、人力車運輸公司就業,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建立了優先使用本地勞動力制度。投資商在與政府簽訂投資協議的同時,還要簽訂使用本地農民工的協議,確保失地農民在新建企業就業人數達到一定比例。實施意見規定,企業錄用本地失地農民超過員工總數30%并簽訂勞動合同3年以上的,縣財政從該企業當年上繳所得稅中縣財政留成部分拿出10%作為獎勵,返還給企業。這一措施極大的調動了企業安置本地失地農民的積極性。三是建立失地農民與城鎮下崗失業人員享有同等優惠政策制度。各類企業吸收、安置失地農民就業,同樣可以享受政府給予企業的安置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的優惠政策。政府投資組建“人力資源配置中心”,將勞動部門的職介中心、人事部門的人才中心等職業中介機構整合使用,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向城鄉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并將社會保障站(所)延伸到各個村民委員會,由每個村民委員會配置2個公益性勞動社保協調工作人員負責開展工作。同時積極推行“兩免四制”(勞動力終身免費培訓、免費職業介紹、登記實名制、就業責任制、服務全程制、效果公示制),由職業教育學校對有就業愿望的農民,依據自報培訓工種,免費用、免吃住,開展3個月一期職業資格培訓。通過培訓,失地農民普遍掌握1-2門專業技能,,提高農民從事二、三產業的技能,提高了就業率,使失地農民離土不離鄉,失地不失業,人人安居樂業。
五、最低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險改革
三個區縣在綜合配套改革中,十分注重農民的社會保障,構建了城鄉一體的保障體系,確保農民“失地不失權、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一是制訂農民領取養老金制度:凡18周歲以上的農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由區、鄉兩級政府補貼20%,村民個人承擔80%。二是建立社保補貼財政保障:從國資變現中提取10%,土地收益區級留成部分拿出25%,涉農稅收地方實得中再拿出20%,集中用以支持政府對農村社保的補貼。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的主要內容是:
。ㄒ唬┓秶皩ο。征用土地后,人均耕地不足0.3畝,年滿18周歲以上的成員,成建制參保。未滿18周歲的可以自愿參保。
(二)基金籌集。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由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基金組成。個人帳戶基金由個人繳納。國土部門可以從征地補償費中扣繳。統籌基金由政府負責籌集。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基金。政府補貼的資金采取逐年劃撥,根據當年參保人數,第一年劃入30%,余下部分在10-20年內劃轉結清。土地的轉讓或拍賣,縣國土、財政部門按照土地指導價格的8%征收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調節金,專門用于支付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補貼。調節金不足支付時,由財政資金支付。
。ㄈ┗鸸芾怼人帳戶資金含利息歸參保人個人所有,可以依法繼承。政府補貼的資金列入專項預算。基金管理采取封閉運行,專款專用,財政和審計部門負責基金的監督與檢查;鸬谋V翟鲋涤煽h政府負責,可以用于政府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或購買國債。經縣財政部門批準用于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要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不低于5%的年息。
。ㄋ模┫硎莛B老金的待遇和條件。參保人男滿60周歲、女滿50周歲后,從次月起按月享受養老金待遇。參保年齡超過男60、女50周歲的,當月參保次月享受。養老金分為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兩部分。基礎養老金從統籌基金中支付。個人帳戶養老金先由個人帳戶資金支付,不足支付時在統籌基金中列支。達到條件每月還可領取低保金、報銷住院費等。以上是成都市在城市改造、加快工業化進程中拆遷安置補償的一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