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千課萬人活動匯報發言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
首先借此機會感謝學校給我這次去杭州聽課學習的機會,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知道一些村小的老師,有好多想去卻沒這樣的機會。可見,我們作為二小的老師是幸福的。我們應該感到幸運。再次謝謝陳主任給我與大家交流的機會。這次的杭州之旅真是讓我受益匪淺,。說真的,四天的學習讓我心潮澎湃,從名師的課堂上我看到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教學風采,對于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學習,更是一種思想上的洗禮,精神的大餐。觀摩了這么多名師的課堂,我感受特別深,除了激動,更多的是感動。名師之所以為名師,除了教學突出外,更多的是他們自身的人格魅力。總感覺有很多話想與大家說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怎么說呢,總之一句話,四天的學習雖然辛苦,但是我覺得辛苦是值得的。
這次的千課萬人的主題是:學導課堂。會場上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導于中見師魂,學然后有發展。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就對海素說這句話說得真好,會導、善導不就是老師該做的嗎?讓學生會學、善學、樂學才能有發展。這不就是我們老師所要追求的理想課堂嗎?關于學導課堂,鄭毓信教授在他的講座里也提到了,他說 “學.導”有效課堂要求做到講課精練有效:“三個精講”----核心問題精講、思路方法精講、疑點難點精講;“三個不講”----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不講也會的不講。
從這三個精講,三個不講我們可以體會到學導課堂的教學方式是啟發式的。啟發式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準確定位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和地位,把教學活動的重心放在“導”上,著力于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和引導,引領學生展開思維和認知活動,使其立足教與學的中心地位并獲得真正地發展。在“千課萬人”的每一位老師身上我都能看到每一位名師的精心設計與引導。也了解了學導課堂的導是怎樣實施的。
1、導在問題情境的感悟上
數學課的問題情境創設很重要,它除了可以引入新的學習內容外,其作用還在于使學生由問題情境產生認知沖突和思維的矛盾,激發學習動機;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搭建起學習平臺,激發學生的為舊知和已有經驗,引入學生的學習活動國。例如,姚健老師的“分數再認識”開始設置這樣的情境:一張長紙條可以表示1,一張短紙條也可以表示1;接著在用短的紙條表示1,長的紙條就表示5之后,引導學生自己操作思考:如果你手里的綠紙條(長的)表示1,那么另一張(短的)表示幾?為什么?導出了學生的操作活動和思考、探究、交流等活動,逐步地抽象出相應的分數。丁杭纓老師通過設置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比較的情境,啟發學生用對比的方法獲得了三角形的概念。朱偉森老師呈現負數和溫度計的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利用直觀,主動進思維并初步理解每個簡單負數所表示的意思。強震球老師執教的是“認識厘米”,他通過設置比線段長短,量繩,量路和量小棒的情境,讓學生感悟要知道長度需要度量,以及可以根據需要有多種度量方法。然后,又通過不同長度的小棒量長度得出與現實相背的結論,產生認知矛盾,在比較中感悟出需要以統一長度作為度量單位,引入了厘米的認識。
2、“導”在學生獲得體驗的基礎上
學導課堂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認知和思維,需要在學生獲得對數學內容一定體驗基礎上才能實現。如果學生失去對內容的體驗。那么就導不出學生活躍的思維,就只能通過老師去“灌”。在千課萬人的所有課上,“導”的實施都是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的。例如:朱樂平老師就是通過讓學生依次獲得平均分可以“每份同樣多”、可以“形狀不同、大小一樣”。他設計的習題是這樣的:
、
學生思維的盲點:
學生見多了像左邊這樣的,老老實實,中規中矩一眼能看清(大小,形狀絕對相同)的平均分,右邊的這四個三角形,看上去形狀各不一樣,大小一下子看不出來,這是平均分嗎?教學生看那些情景背后“隱藏著的看不見的”數學本質,培植一種深邃的數學敏銳和數學眼光是多么重要呀。還有一道他是這樣設計的: 5個大小不同的蘋果組成一個整體,1個蘋果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我們教平均分的話,一般給出的都是大小均勻的。大小不同的不好比較。朱老師就是在學生想不到的想不深想不透的地方入手,導得真是好。
在設置多元標準的充分體驗后,引導學生討論“全班40人,其中1人是全班人數的的四十分之一結論正誤這樣的思辨性問題,展開思維和爭辯,明白“數學就是數學,數學會選擇維度來說明問題。再如,雷子東老師執教的分數意義,先讓學生主動地把一個物體通過分,涂,寫出四分之一,接著讓學生借助多個物體的平均分表示出相應的分數四分之一,獲得把一個物體平均分,這樣的一分都是可以表示為四分之一的體驗后,再啟發學生思考:這里平均分的物體跟以前有什么不同?你能概括地說一說四分之一表示的意義嗎?倘若沒有前面的體驗,這里學生的抽象與概括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