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交流會講話稿
好,我們回歸剛才的話題。在私欲的驅使下,產生了人與自身不和諧,人與人之間不和諧的兩大問題,而第三大不和諧問題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因為私欲而失去了愛敬啊。
大家應該都讀過24孝的故事吧,沒有讀過的請回去一定要讀,這24個小故事都是感人肺腑,我們可以從概括出一個成語,是什么?“純孝格天”,意思是說,孝悌做到及至會感召自然界的許多瑞相,就像臥冰求鯉、哭竹生筍、等等。孝,是天經地義的自然規律,順應得利,違背是要吃苦頭的,像現在的各種天災人禍,都是人為造成的,人和天地有一種自然的關聯,我們是大自然中的一員,要有一種歸屬感和責任心,要力行孝道。有的人啊,他就是看天不順眼,看地不順眼,看一切事物都不順眼,因為他不懂得仰面唾天先污自面的道理,就是你仰著脖子罵老天爺不長眼,但那吐出去的口水呢?從天上掉下來臟了自己的臉,那不純屬活該嗎?你還冤別人欺負你,還冤別人不尊重你,那叫自作自受,這種人不需要憐憫,凡事找自己原因。
萬物都有七情六欲,一般人是不可能擺脫的,你可能就會問,難道我一生都要浪費在這些煩瑣的感情問題上嗎?誰都想過好生活,誰都有欲望,那么我來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是想充滿智慧的過一生,還是愚蠢的一生?
你想有尊嚴的過一生,還是低聲下氣的過一生?
你想快樂的過一生,還是痛苦的過一生?
……我想大家的選擇都很明了(liao),要想得到智慧、尊嚴、快樂,那么你一定要去學習我們國家的民族文化,不僅要學習,而且要用自己畢生的力量去傳播,因為現在世界都需要這種文化,那你可能會問國學里面到底有什么?它包括什么?這么值得全世界人民去學習,對于儒釋道三家,在這里我提的只是儒學,沒有提到道教和佛教,因為我們主要是以儒學為主展開來講。
首先在這里我想讓大家了解一下我們為什么要讀經,我們書院的課程大多以讀經為主嘛,還有讀經要注意的事項。讀經有三個好處:
1、 改變氣質(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2、 改變命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
3、 改變容貌(三日不讀圣賢書,面目可憎)
其次是端正坐姿,要有上貴之相,上貴之相在行走坐臥上都有要求:
其坐也如介石不動,
其臥也如棲鳥不搖,
其立也昂昂然如孤峰之聳,
其行也洋洋然如平水之流。
當然上貴之相也應在生活中表現出來,上貴之相可以改變命運,古人云:“有才而性緩,斯為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最后需要調心,也就是調整動機,在這同時也能削弱我們的私,讀經之前要如沐圣賢,先師代表一種智慧,智慧無形無相,無處不在,道無初不在“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敝蟀l心默念:我們是夫子的弟子,現在,我們在跟隨老師學習,并發愿: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讀經是在接受圣人的教誨,進行心靈的洗禮,學習萬物本質的道理,而什么是圣人呢?圣人就是洞徹宇宙規律的日呢,圣人受天下之責而無責備人之心,圣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什么是人?懂得思維,禮義廉恥,秉承天地而來,人有兩種需求——生理需求(饑而欲食),價值需求(衣食足而知榮辱,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近于禽獸。)圣人的標準很高,一般人難以達到,我們做不了圣人,但我們可以用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君子做事也有六個原則:
1、 三思后言——輕言妄談,直言直行,是薄福之相
2、 做事前想到他人
3、 修養德行,得到他人尊崇
4、 做事講求方法,能夠被別人效法
5、 儀容端莊
6、 做事有分寸和原則
效法君子,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德行的人是至關重要的,不要怒,心為奴,應恕,如其心,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傳統社會不僅對各種人都規定了必須遵守的原則外,在各種活動上也有它的禮節和重大意義,如祭祀。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要祭祀,認為那是信奉鬼神,科學上是說不通的,而且人已經死了,為什么要頻頻去祭祀?孰不知祭祀背后更多是針對或者人的意義,用這種方式緬懷先人恩德,激發感恩知心,同時削弱私。第二是教育后代,見賢思齊,回報祖先,能讓后代明白自己的歸屬和血脈傳承,激發責任心和使命感,將先祖智慧傳承下去。
另外我們所讀的智慧,被成為“經”,那么在這里,我給大家解釋一下“經”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作用,到底什么樣的東西才能被稱之為“經”?“經”,就是根本的規律和大道,就像太陽東升西落,是不可以改變的,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但惟獨真理和規律不能創新,這里就有一個合理的比喻,大家都知道《西游記》中有一段情節是孫悟空與如來佛祖比試本領,本事極高的孫悟空卻連如來的手心也跳不出,并最終被壓在五行山下,由此可推出一個結論:孫悟空代表千變萬化的現象,而如來則為現象的本質規律,我們現在學習的儒家經典則是做人、行事等事物的本質規律,掌握了這些,不知能少走多少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