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成果分析會上的發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代表ⅹⅹ中學九年級的語文教師與大家交流教學經驗,感到不甚榮幸。在這里我首先感謝學校領導對我的關懷、老教師對我的教導,同時感謝與我共同探討、共同努力的ⅹⅹ老師。
以前我和大家曾經作過一次交流,上次我主要說了自己在代課中遇到的困惑及解決方法,這次學校領導讓我把自己教學的方法與大家交流,我認為我們每個教師在教學方面都可以把“認認真真讀書,扎扎實實教學”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法無定法,只要認真,相信每個老師都能提高學生的成績,這幾年有些初中剛一畢業就被聘請為代課教師的老師代出的成績非常優秀,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現在我把自己的幾點感悟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商榷。
一、習慣的養成上一絲不茍。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育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往往比短時間內掌握一些知識要重要的多。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即讓學生離開教師也能很好的學習,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在學習上始終離不開老師的監督和指導,這不能說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因此,我在接到一個新的班級之后,我首先給他們明確該養成的習慣,然后在平時的教學中刻意注重這些習慣的養成,并且達到一絲不茍的程度,即使一丁點沒做到也要求他們繼續完善。比如課前的預習、遇到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交作業的時間、讀書習慣、書寫工整等等,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上我會花費很多工夫。當然,磨刀不誤砍柴工,良好的習慣養成了,以后教師的工作會輕松很多,在上一屆學生身上我有深刻的體會。
二、摸清學生的底子,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措施。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如果舊的知識掌握不牢固,基礎太差的話,老師教授新知識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學生囫圇吞棗,結果肯定會事倍功半。我們農村的學生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他們所處的年級與掌握的知識往往是不相符的,如果教師不切合實際盲目地按國家統一的教學標準來要求,結果往往不會太好。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重新加工,正確把握“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關系”,讓教材最大限度地為自己的教學服務。針對學生基礎差、常用的字寫錯多的情況,我會稍微放松正規習作的練習,以日記為陣地,一個字、一個詞地改,從寫通順最常用的句子抓起,最終達到能寫好習作的要求;面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差,不善于組織語言,造成回答問題吃力的情況。我還會利用下午課堂或學生學習累的時間分小組召開故事會或提出一個有爭議的論題讓大家辯論,讓每個同學都有鍛煉的機會,爭取做到能把自己所想的表達出來。經過多次鍛煉,效果比較顯著,學生上課搶著回答問題,聲音宏涼了,能較準確地表述出自己的觀點了,教師上課輕松了許多,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
三、樹立整體意識,制定長遠目標,分層實現。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教育同樣如此。如果沒有長遠目標,教學策略朝令夕改,是不能產生良好效果的。代上一屆學生時,學生一進校我就確定了長遠的目標,把目標定在中考上,并且分時段制定了每學年的目標:六年級抓基礎;七年級抓基礎的同時向閱讀寫作過渡;八年級主抓閱讀寫作,九年級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和應試能力(非應試教育)。每學年都有具體的目標,每學年都不太匆忙,不會因為學生看不到進步而喪失信心,最終取得了較理想的成果。在具體操作時,教導學生正確面對學校的每一次考試,學習成績有時會隨著試題的難易程度、閱題的尺度而產生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因此需要教師把這些因素都考慮在里面,不能因為一次成績的高低而打亂了自己的策略,只有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才是衡量自己教學策略的最好標準。
四、放下架子、調動學生,解放老師。教育最理想的狀態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這就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同時教師也要敢于放下架子,讓學生明白在知識面前誰也不敢充當權威,老師錯了也很正常,關鍵是學生要敢于發現和努力發現老師的錯誤。在具體操作時我用韓愈“師不必賢與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語句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把教師請下神壇;用“師”字的構字含義(dui和za意思為好多人聚在一起探討,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引領者)引導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雖然在開始有點吃力,但越到后來教師越輕松。有一次,一個學生拿著一句話問我問破折號的作用,我一看是一句話中出現兩個破折號的情況,說實話我也沒細心思考過,但萬變不離其宗,我看了一下句子結構,然后用手捂住中間一部分,讓他看句子是否通順,然后又分別只看前半句和后半句,在提示他按破折號的用法說出每一個破折號的作用。他聽后很滿意,但又詭秘的一笑說“老師,這種情況其實叫夾注”原來這位同學是考我呢!當時我明確告訴他這個知識點我不知道,并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至少在這一點上他就比我強。長此以往,我們形成了師生隨時相互交流的學習氛圍。到中考前夕我基本上只是解決個別的問題和陪伴學生復習。因為他們各自都知道自己的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