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不妨讓孩子離自然近一點
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之間基本處于割裂的狀態,有些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患上了“自然缺失癥”。一個孩子,如果缺乏與自然的接觸,沒有在大自然中學習、探索、體驗的經歷,孩子們感覺和知覺都會受到影響,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在道德、審美、情感、智力成長中都會有所缺失——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
現代城市的孩子熟背《憫農》,但沒有見過禾苗;吃過豬肉牛肉,卻沒見過豬牛的奔跑;分不清五谷,辨不出花草,認不了飛禽走獸……這實在是讓人弄不清是進化還是退化。其實,大自然并不僅僅是任人類索取的資源體,更是人類生存的力量所在,是一切美、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與自然的斷裂,不僅會讓人失去對生命的體察,更可能讓人失去支撐內心的力量。
如果長此以往,孩子與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少,孩子的感官越來越局限在手機、電腦、電視等單一的視覺使用上,其他感官退化,逐漸變成“生活的旁觀者”,越來越被動地應對生活,心靈得不到滋養,人生經歷就會很單薄。
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真正的自然?真正的自然,應該是這個樣子——那里,空氣里是泥土、青草和糞便的味道;那里,有叢生的野草,可以讓人在上面自由奔跑;那里,有自然生長的林木,人可以隨便攀爬;那里,鳥兒在林間飛翔,鳥糞時不時落在人們頭上;那里,有成片的農田,有數不清的麥垛和草垛;那里,有夏日的螢火蟲和蛙鳴,有秋天的蟲聲;那里,蚊子會叮人,手會磨出泡,鞋子會沾滿泥土,褲子會破洞……而這一切,都散發出世界最初的魅力。
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帶到農村。倪萍此前就公開自己的育兒觀,寧可讓孩子去農村度假也不去迪士尼。她說,希望兒子能在一種自然的環境中去體驗一些最本真的東西,希望在農村讓孩子懂得感謝和感恩。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對農村也有著特殊的感情,“我的童年生活在青島的城鄉結合部,我最大的樂趣就是探索大自然的奧妙。上山采蘑菇、下海捉魚蟹,是我最迷戀的生活。直到今天我想起來都興奮不已,可以說是大自然保護了我的童年。”孫云曉表示,許多父母開始自愿地組合起來,帶孩子到鄉下去體驗農村的生活。這種戶外活動像陽光一樣不可缺少,是快樂童年的本質需要。“我跟孩子在郊外活動的時候,發現許多規范的活動他們不感興趣,他們會對著一個大土堆發狂。一群孩子沖上去又沖下來,淋著雨把全身弄得像泥猴一般,卻一個個快樂無比,這說明孩子需要一些自然的簡單的體驗。”
讓孩子走進真正的大自然,我們就是什么都不講,讓孩子看看天空,聽聽風聲,重新使用眼睛、耳朵、鼻子和指尖,讓所有的感官都動起來,孩子也真正受益。其實,只要孩子用一顆安靜的心,大自然就會引領著他,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知道一切他想知道的。
孩子不僅天生地喜歡接觸大自然,更可以在觀察、體驗、參與、感悟中學會責任與關愛。建立起孩子和自然的聯系,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種子——不管怎么說,人類是自然之子,孩子更是自然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