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寫作要注意短和精
公文寫作要注意短和精
早在5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就要求我們“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一些。寫得精粹些。”對于這個問題,周恩來同志在五十年代也曾中肯地提出:“文字含糊而不清楚,籠統(tǒng)而不明。錯雜而不準確;文法混亂而無條理,錯誤而不通;文義常不合邏輯,更缺少辯證;文風則生硬僵化,不生動活潑。這是今日一般文件的通病。”革命領袖的教誨,雖已過去幾十年,但在今天讀來,仍親切入耳,切中時弊。
讓我們先來看看兩個例子:
抗美援朝初期,由于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展神速,加上敵人嚴密的地面、空中封鎖,使我志愿軍給養(yǎng)供應出現(xiàn)了嚴重的困難。當時,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同志親筆給黨中央擬寫了一份僅有六個字的緊急電報稿:“饑無糧,寒無衣。”毛澤東同志收到這份電報后,迅即責令周恩來同志采取緊急措施,大批軍事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進朝鮮戰(zhàn)場,保證了二次戰(zhàn)役的順利實施。
公元前47年夏,古羅馬共和國杰出的軍事指揮家愷撒,在率軍攻克埃及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兵攻打敘利亞,僅用五天時間就擊敗了本都王子的軍隊,占領了面積廣大的小亞細亞。愷撒此時興致勃勃地揮筆給羅馬政府寫了一份戰(zhàn)報:“吾到,吾見,吾勝。”
綜上兩例,彭總電報之精,讓人叫絕;愷撒戰(zhàn)報之妙,令人稱道。二者可謂惜墨如金,言簡意賅,堪稱軍事文書的楷模,也是我們當今公文寫作者借鑒的榜樣。
那么,當代公文的寫作,如何鏟除時弊、力求精短呢?
首先,力求主旨單一,切忌內容混亂
有一份市稅務局主送區(qū)稅務局關于免稅的批復是這樣寫的:“你區(qū)燈泡廠生產的汽車燈泡,由于引進技術和上交管理費等原因,造成虧損。同意你局意見,對該項產品19年再繼續(xù)給予免征工商稅一年的照顧。期滿后立即恢復征稅,不得再報減免照顧。”接著,第二段又寫道:“希協(xié)助該廠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生產中的問題,改善經營管理,加強經濟核算,扭轉虧損。”這個批復顯然是一文多旨。本來中心是對區(qū)燈泡廠申請免稅的批復意見,在第一段已明確表明了市局的態(tài)度,此文即應結束。第二段與主旨無關,應該刪去。
寫作公文要一文一事,主旨單一。如果公文的內容混雜,一文多旨,必然使收文者不得要領,影響公文效力。因此,公文寫作者必須在立意、煉題上多下功夫。
其次,力求開門見山,切忌繞山彎水
目前,有些基層單位的公文套話連篇,開頭大段不著邊際,動輒“在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地、縣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領導的親自指揮下……”好像不這樣寫就不足以顯示政策的威力和領導的重視,簡直就象茹太素“萬言挨板子”那樣滑稽可笑。這樣繞山彎水,還叫什么公文?別林斯基說過:“假如第一行落筆太遠,那么這篇論文一定是度話連篇,離題萬里;假如第一行就接觸事件,那么這篇文章就是好文章。”這個道理,對公文寫作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