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作春聯
據《淮南子》記載:滄海之中有度陰山,上有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能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食虎,鬼怪見而畏之。因此,每年的除夕,人們就用桃木版畫“神荼”、“郁壘”神像和虎、葦索掛于門上以驅鬼(邪)。后來人們覺其畫像和虎、葦索煩于事,乃用桃木版刻二神像或寫“神荼”、“郁壘”名字,是謂之桃符。漸后寫些吉祥語,此乃對聯之雛形也。據《續事始》記載:始于秦代,元日造桃版著戶,謂之“仙木”。由此可見,從桃符到春聯,已經過了漫長的歲月。
春聯到底始于何時?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語》所載:“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慶’‘長春’一聯最古”。該書認為:五代十國中的后蜀國君孟昶在歸宋前一年的除夕,自命筆題聯: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是為春聯之始,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其所以如此,內中有一個情節,鮮為人知,說北宋滅蜀之后在四川的成都設立成都府,隨即由朝廷欽命首任知府,授以出任孟昶降宋的儀式。這位知府名呂余慶,恰與孟昶聯的“余慶”二字偶合,還不止此,“長春”二字又是北宋開國皇帝的誕生日。以“長春”二字命名號召臣民舉行慶祝。以后把這一天定為圣節。“長春”二字又與孟昶“嘉節號長春”末尾二字巧合.一位知府,一位皇帝,當然人們要奉為神靈,孟的春聯也跟著行運了。直至今日,仍然在人們的心中,把這副春聯命為首創。
事實并非如此,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我國甘肅莫高窟一藏經洞里出土的敦煌遺書中有唐代的春聯,這些春聯是:
歲日:三陽始布;
四序初開。
福延新日;
慶壽無疆。
立春日:寶雞能僻(避)惡;
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戶上;
富貴子孫昌。
又:年年歲慶;
月月無災。
門神護衛;
厲鬼藏埋。
敦煌遺書斯因坦(0610)卷尾題“開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寫,劉丘子投二舅”字樣。這里題的“開元十一年”(723),敦煌遺書春聯比孟昶春聯早240年。
但事實也還不止此,筆者近期讀到李景峰先生為梁石作《中國古今巧對妙聯大觀》寫的序言里提到唐代李世民(唐太宗)有副對聯:
送寒余雪盡;
迎歲早梅新。
這副對聯雖然沒有說明出處,但它是一副春聯無疑。李世民身為皇帝,但格律文學很有功底,他寫的詩中,對聯藝術已進入化境,比如《采芙蓉》中的“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望雪》中的“雁濕行無次;花沾色更妍”;《遠山》中的“帶岫凝全碧;障霞隱半紅”等等,不一而足。
我對李世民的文學藝術缺乏具體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但他確實具備了寫對聯的天才。“歲寒余雪盡”聯,應出自他不凡的手筆。為什么如此不凡的對聯天才,在以后的聯壇史上無任何記述呢 ?這主要是后世聯家不把對聯作為對格律文學的貢獻而忽略了。同時,唐代當時,正是“開科取士”盛世,以詩(律詩)作為入仕社會的敲門磚,而忽視格律文學對聯的運用,誠所謂之“雕蟲小技”也。李世民出生于公元685年,死在762年,按李世民在位后而作聯,它比敦煌遺書又要早出40—50年。我相信李景峰其人,不是盲從,據李在序言中說明的,他與當代作家、紅學家、中國楹聯學會顧問周汝昌先生極要好,為鄰十載,且又共過事,不可能聯出無據。權錄于此,以為當前各楹聯學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