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領導寫信的格式
磚壁村離武鄉縣城40多公里,地處太行山腹地,據說,因為該村被三條大溝所阻斷,背靠大山,這種易守難攻的獨特地形,才被選定作為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等八路軍領導人曾在此生活戰斗達14個月之久,這里還是百團大戰指揮部。這些革命舊址,從整體上看,保存完好,成為珍貴革命遺存。我想,從主觀的角度講,這里的老百姓對八路軍這段歷史引以為自豪,大家自覺地給予了保護;從客觀上講,地處偏遠,山溝阻隔,加之干旱少雨,也減少了人為和自然損害。我了解到,這個128戶、430口人的山村,盡管土地面積1.2萬余畝,但耕地不到1000畝,多在狹窄的臺塬山坡上,多種玉米、小米、小麥,基本上是靠天收,好的年景,玉米一畝也不會超過800斤。有的農戶也種了一點蘋果,全村加起來,不足100畝,管理粗放,我看到不少果園雜草叢生,有的根本無人管理,枯枝敗葉不少(據說主人外出打工了),談不上有可觀的收益,近幾年因紅色旅游,村里陸續辦起了30來戶農家樂,有幾戶年收入達到兩三萬元,但多數還處在起步階段,年收入幾千元。全村一百二三十個勞動力,有60余人斷斷續續在外打工,多是做粗活,收入水平不高,問起家里的父母或妻室,都講,外面花銷高,能養活自己就不易了,拿回家的錢一年難有上萬元的。鑒于以上情況,我相信了村里給我介紹的XX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600元,是一個比較真實可靠的數字。
讓我感到振奮的是,村支部書記李同書是一位80年代入黨的老基層干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村民中有很高威信。全村30名黨員都很純樸,凡事都能為群眾做出個好樣子,在村里的口碑好,黨支部一直是一個先進支部。村主任李躍軍則是一個不到40歲的年輕人,毅然放棄了在太原開出租的賺錢活,回到村上當主任,盡管帶頭搞過規模養殖虧掉了自己積蓄的幾萬元,但仍然勁頭十足,要帶領群眾富起來。更讓我欣喜的是,這里的群眾盡管收入水平不高,但在言談話語中,對糧食直補、上學免費、村上通上了公路、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等,都滿懷感激之情,有一種幸福感。對省上提出轉型跨越的方略,表示極大的擁護,給你的感覺是言必稱轉型,從住村干部到黨員群眾都在思考如何制定好村上“十二五”收入翻番的規劃,比如近兩年來開始栽種核桃,并規劃種到300畝,把農家樂發展到70戶,并謀劃如何抓住縣里在該村后山上建八路軍游擊戰體驗園的機遇,改造舊村民居,增加紅色旅游景點,等等。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熱情勃發的感覺,我也因此被感動和激勵。
當然,我也了解到,該村收入水平比較低的一些主客觀原因。從客觀上講,自然條件較差,主要是缺水,全村沒有一畝水澆地,加之無霜期才131天,農作物的品種受到限制,交通不便利,沒有礦產資源,資金缺乏,難以發展產業經濟,致使該村長期處于自然經濟狀態。從主觀上講,無論是村干部、黨員還是群眾,信息較為閉塞,對外面的世界了解少,眼界不開闊,思想不開放,小富即樂,不富也安,對新事物不敏感,寧肯慢半拍,也不敢往前闖一步,從思想上制約了快發展、奔富裕。
正是基于以上的認識和分析,通過多次座談,尤其是與村里的干部和群眾代表面對面做工作和討論,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圍繞八路軍總部舊址這個紅色旅游的獨特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使農民增收致富有一個大的跨越,力爭到“十二五”末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具體有幾個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