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領導寫信的格式
1.立足本地資源抓特色農業。重點發展“三大產業”,即立足本村優勢發展特色農產品、以農家樂為主體發展餐飲住宿業、以展現八路軍文化為主題發展文化產業。我們算了一筆賬:種植500畝核桃 (利用300畝耕地,改造200畝荒山荒坡),5年后進入盛果期,每個村民可增收4000元。發展農業觀光采摘園300畝,其中杏50畝、桃50畝、大棗50畝、葡萄50畝、梨50畝、大棚蔬菜50畝,延伸搞一個農產品銷售中心,人均收入可達5000元。同時,還可發展養雞等“林下經濟”。
2.完善紅色旅游景區建設。依托磚壁村的歷史文化資源,恢復老村面貌,再現“家家住過八路軍,戶戶都有子弟兵”的歷史場景。同時,把總部舊址前的巨型溝壑(內有八路軍電臺、地道等遺址)作為一個稀缺資源來整體打造,豐富游客體驗內容,加上正在建設的游擊戰體驗園 (稱為一山),形成“一村一山一溝”的紅色旅游格局,把整個磚壁村建造成一個融紅色場景、標準服務、農家生活于一體的旅游產品。現在每年來旅游的有一兩萬人,預計5年后可達80—100萬人,旅游收入會有一個大的提高,僅農家樂一項可增加收入200萬元,人均4000元。
3.完善相關配套設施。一是從縣城到村的公路實施改造,擴大交通運力;二是建設發展觀光農業的水利工程;三是推進便于適度規模經營的土地流轉,建立相關的農業專業合作社。
為實現上述設想,確定了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市場運作的基本思路,并要求在省農業廳、省旅游局的指導下,與縣一同作好農業產業、紅色旅游發展兩個規劃,一個月后,我再同他們一道確定這些規劃。
應該說,這幾天是吃在農家、住在農家,朝夕相處的是農民和農村干部,所以問的也是農事,腦子里思考的是農事。不僅對磚壁村的發展、對村里農民如何致富問計于這里的群眾和干部,也由此產生了一些想法,而且更對全省農民如何實現收入翻番,有更進一步的思考。
第一,實現農民收入翻番是“十二五”縣鄉工作的重中之重。說到底,再造一個新山西最關鍵的是農民收入翻番,農民收入不翻番,談不上整個經濟翻番,更不可能實現轉型跨越發展。
第二,山西是欠發達省份,但更大的差距在農村。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目前只占到全國的80.02%,還有相當數量的村人均純收入在3000元以下。按全省28055個行政村統計,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6063個,占21.6%;3500元以下的村10768個,占38.4%,增收任務何其繁重!
第三,做不好“三農”的文章,農民增收的問題解決不好,即使工業化、城市化上去了,最終也難以做到強省、強市、強縣和富民的統一,難以做到城鄉統籌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因此,我想,我們應全面扎實搞好這次下鄉住村活動,并且把住村變為包村,作為領導干部的一項經常性的聯系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更加鮮明地突出幫助農民收入翻番這個農村工作主題。我找省委組織部了解了一下,全省鄉鎮書記1190余人,鄉鎮長1060余人,縣級黨政班子成員1700余人,市級黨政班子近200人,市縣正縣級領導干部1800余人,加上省級黨政班子成員、省直廳局長,總共6000余人。如果這6000多名領導干部每個人包一個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左右的村子,實地指導幫助那里的農民開辟新的生產門路,扎扎實實干上幾年,實現收入翻番,加快整個農村農民致富步伐,這也稱得上一項造福于民的大事業、大功德。
感于斯,念于斯。以信的形式寫給大家,以期形成共識,進而成為我們共同的行動、共同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