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思路研究之二:公文常用思路一歸納和演繹思路
三是科學歸納法,即由某類事物部分對象與某種屬性有必然聯系,推出這類事物都具有這種屬性。它是以科學實驗和科學分析的結果為主要依據,從研究同類事物的少數對象與某一屬性之間必然的內在聯系中,從探求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概括出普遍性結論。它比簡單枚舉法可靠,但其結論仍要受實踐的檢驗。科學歸納法考察的對象要有典型代表性,才能使結論正確。說理性較強的公文常用此法展開思路。例如《××市經委關于國有大中型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調查報告》,正是通過對該市幾個有代表性的國有企業的典型調查、科學分析,而得出該市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幾條可行措施的。文章就運用了科學歸納法,必然性結論令人信服。
(二)演繹
這是從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個別性結論的思維方法。它與歸納的思維方向正好相反,是從全體到個別,一般到特殊。我們根據一般原理(公理、真理、常識或人們認同的共識等)可認識到包含在這一原理中的個別事物或道理。由此可形成公文的演繹思路。例如《××市××局關于勤政廉政的規定》寫道:“廉潔奉公是黨的優良傳統,是黨的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是黨取信于民的根本保證,也是國家公務員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只有做到高效廉潔,黨的工作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黨的事業才能得到群眾的關心和擁護,黨和政府才有可能帶領和團結大家同心同德,深化改革,實現‘四化’。全局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以身作則,勤政廉政。根據我局工作實際,特作如下規定。”這里采用的就是演繹思路。在說理性較強的公文中,較多運用演繹法。
寫作中運用演繹法時,要注意到作為根據、前提的一般性結論必須正確無誤,才能進行直接演繹。如果作為前提的一般性結論只是相對正確,那推理過程中在肯定其大多數個別事物或道理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個別事物的特殊性,以避免結論的片面性。
至于演繹法常用到的推理方法,本書就不詳細介紹了。
(三)歸納和演繹的關系
歸納和演繹既是兩種方向完全不同的對立的思維方法,又是互相依存的辯證統一體。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的前提常常是依靠歸納而獲得的。可以說,歸納的結論就是演繹的前提,離開歸納,演繹不可能進行。而歸納也離不開演繹,歸納時對個別事物的選擇必須準確、典型,得依賴演繹法對這些個別事物進行檢驗,決定棄取,即根據尚未確定的、假設的一般去尋找、考察個別,才能正確進行歸納;而歸納得出的一般結論,也要靠演繹去驗證、去推廣擴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歸納和演繹,……是必然相互聯系著的。不應當犧牲一個而把另一個捧到天上去,應當把每一個都用到該用的地方,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只有注意它們的相互聯系、它們的相互補充”(《自然辯證法》。
公文寫作中分別運用到歸納思路或演繹思路時,一定要注意到這種聯系。以防出現片面性。
(選自葉黔達、柯世華《現代公文寫作技巧》四川人民出版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