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電類公文中巧用古漢語
蕭植蕃毛澤東上
這封信起首四句話“久欽高誼,覿面無緣,遠道聞風,令人興起”短短十六字,洗煉灑脫,對白浪滔天的敬仰之情呼之欲出。接下來,“先生之于黃公,生以精神助之,死以涕淚吊之,今將葬矣,波濤萬里,又復臨穴送棺。高誼貫于日月,精誠動乎鬼神,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這第二層則就事論事,高度贊揚了白浪滔天的高風亮節,極富感情色彩,淋漓盡致。最后,合乎分寸地作自我介紹表達了渴慕見面之意,不卑不亢,卻又個性鮮明。總的說來,此函文白兼容,字字珠璣,直抒胸意,氣勢宏大,足見時年僅23歲的毛澤東“少年倜儻廊廟才”的不凡功底。
巧用古漢語,可使函電類公文典雅莊重
古漢語語匯豐富,音節優美,如駕馭得當,能使行文顯出典雅莊重的特色。我們看毛澤東致宋慶齡的函:
慶齡先生:
重慶違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誠,與日俱積。茲者全國革命勝利在即,建設大計亟待商籌,特派鄧穎超同志趨前致候,專誠歡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駕蒞平,以便就近請教,至祈勿卻為盼!
專此敬頌
大安!
毛澤東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宋慶齡是中國共產黨的朋友,一位有著特殊身份的偉大女性。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1929年,宋慶齡再度赴北平遷移中山先生靈柩。兩次北平之行給她的心靈留下難以平復的創傷,因而不愿再至北平,以免觸景傷懷。對于這樣一位聲望卓著、身份獨特的女性,如何以一函而改變其初衷?毛澤東在信中頗費了一番心思。
單從語言角度而論,此函又用文白相間的手法。開篇十六個字,巧用對偶,恭歉得體地表達了景仰之情。下面是文白兼容,誠摯相邀,既曉以大義,又無教訓之嫌。最后畫龍點睛,以中國傳統的“至祈勿卻為盼”結語,極為委婉,有意蘊無窮之妙。從整個行文來看布局得當,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一種雍容典雅、莊重大器的語言美在一代領袖對語言的巧妙駕馭下很好地顯現出來。這大約也是宋慶齡終于應邀赴京的重要原因吧。
古漢語在函電類公文中的作用是獨特的。但是否予以運用,也要視受文對象和具體語言環境而定。同時,文秘人員一定要下苦功夫磨練自己駕馭古漢語的能力,以免出現毛澤東在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所寫的按語中指出的情況:“不講究文法和修辭,愛好一種半文言半白話的體裁,有時廢話連篇,有時又盡量簡古,好象他們立志是讓讀者受苦似的。”如果在不適合用古漢語時而強行用之,必然貽害無窮。這是要引以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