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材料的積累
也談寫作材料的積累 李業
近讀《應用寫作》1987年第6期刊登安保春君所寫的《寫作材料的積累》一文受到啟迪,在此也談點淺見,以求教于名家。 材料是寫作的基礎,沒有材料寫不成文章。然而,寫成一篇文章,需要很多的材料,那么多的材料究竟從哪里來呢?秦牧曾說:一個作家應有三個倉庫,一是群眾,一是生活,一是書本。他的話,給寫作材料的積累準確地指明了三條根本途徑;即到群眾中去取材;在生活實踐中聚材;從書本知識里集材。這的確是經驗之談。
一、到群眾中去取材
勞動群眾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材料,我們作文章,寫文件,搞創作都離不開勞動群眾。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業科學技術著作,西漢的《汜勝之書》、北魏的《齊民要術》、元代王禎的《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都是勞動人民農業生產經驗的結晶;我國古代的藥物典籍《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也是在集中了勞動人民長期同疾病斗爭的經驗基礎上寫成的。不朽之作我國古代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屈原的《離騷》、《九歌》等,直接取材于勞動人民創造的神話傳說;《水滸》、《三國演義》、《西游記》等都是在民間口頭文學基礎上加工整理創作而成的。可以說,離開勞動群眾,再高明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都將一事無成,任何精神文化創作活動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北京晚報》1982年11月128——發表的訪名作家馬烽的通訊《筆端常含泥土香》中說:“馬烽在五十年代就當過汾陽縣委書記,他和農民一起吃玉茭,睡破廟,也象農民一樣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引水源,同青年們甩開膀子修水庫,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發掘生活的底蘊,這就是《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的創作背景。馬烽同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常有些農民同他相處一段后,還不知道他是作家,但過后當接到馬烽寄來的書,他們一看才知道自己被寫進了書里,只是更改了姓名。正是由于馬烽放下架子,作群眾的一員,他才積累了豐富的寫作材料,創作出了許多深受群眾歡迎的文藝作品,成為人民群眾愛戴的作家。
二、在生活中聚材
文章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只有長期地體驗、深入地思考生活,點點滴滴地積累生活材料,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來。劉心武說:“提出一個‘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重大‘社會問題’,需要對社會生活進行長期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比如我寫的《班主任》,那其實是從我全部教師生活的總積累中提煉出來的,凝聚著我對生活的長期乃至是痛苦的思考。”劉心武從自己的寫作實踐中,體會到在自己生活中認真思考、探索、點點滴滴地積累生活材料的重要性,這確是是難得的經驗之談。 楊干華也曾談過這方面的經驗教訓。他說:“過去,我忽略的,正是它們,老是埋怨自己沒有機緣碰上轟天動地的事件,在生活中守株待兔,致令生活撲面而來,擦肩而過,自己還不知道呢。”他還說:“……這個干部凡是外出住招待所、入飯店,為什么不象許多人在臨別之時而卻在第一個晚上就鄭重其事地寫‘感謝信’呢?原來,也要得到以后一連幾天更殷勤熱情地接待啊!……我蠻有興趣地把它們記在小本子上。撫案思考,它們的表現力還真可以,好象也印證了恩格斯的話,不但表現了‘做什么’,而且顯示著‘怎樣做’。盡管一鱗之爪,雞零狗碎,積累多了,人物形象也就會逐漸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