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材料的積累
這段話生動地告訴我們:深入到生活中去,認真觀察體驗,積累材料,撫案思索,生活就能為我們所用。搞創作是這樣,寫文章,寫文件也是這樣,沒有生活就沒有材料,沒有材料便沒有文章,沒有文件,沒有方針、政策。這對我們搞伏案工作的同志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三、從書本里集材
一個人的生活時空畢竟是有限的。親身體驗、調查采訪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事事經歷,還必須間接地從書籍檔案、報紙雜志中搜集材料。許多著名的作家和學者,他們的文章之所以博大精深,不僅因為他們有著極其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因為他們博覽群書,從書本中獲得了豐富的材料。我們黨和國家的政策文件,之所以深得民心和獲得成功,也不僅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者以及秘書人員有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成功經驗,同時,也因為他們有效地借鑒了歷史檔案資料。
當然,要占有豐富的寫作材料,只識聚材之途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切實注意聚材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材料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搞調查、記日記、剪報刊、做卡片、編索引等都是聚材的有效辦法。至于態度,毛澤東同志說:“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看來,要獲得大量的有用材料,確非一件易事。許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和秘書人員的經驗表明,要真正積累好寫作材料不僅要識途,而且要得法。同時,還必須注意下面三點:
一要吃得苦,持得久。聚材是點點滴滴、曠日持久的事,必須有吃得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心血來潮就腳手并用,“高燒”一退便煙消云散。真正能占有豐富材料的人,應該具有“踏破鐵鞋”的決心,“砂里掏金”的毅力,“打破沙鍋問(紋)到底”的韌勁和“三顧茅蘆”的精神。
二要記得勤,收得全。做到思全局,勤記錄,常整理。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說不僅要多思,而且要勤記。做到:眼勤多看,耳勤多聽,腿勤多跑,手勤多記,腦勤多思。材料是有系統性的,記,不是只記一些破碎不全的事實,而是要記全,記系統,不僅要記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過程,而且還要記當時自己心理引起的情緒和思考出來的道理。否則,時過境遷,自己就會忘記,使材料成為無用之材。
三要聚得多,聚得精。老舍說:“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即不管是現實的,歷史的;正面的,反面的;面上的,點上的;直接的,間接的都要,所謂時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人不分尊卑,質不分正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一百行字的文章,最少要有一千行字的材料,不然,就只能有什么就寫什么,使文章失之浮淺。然而,收集材料不能精華糟粕兼收并蓄,聚材應聚有用之材,“要把浮材全部去掉”,要多而精。文章大家韓愈關于聚材的十六個字,正確處理了多與精的關系,他說:貪多務得,細大不捐,聚收并篇,待用無遺。大意是說:收集材料時要求多,待到多時要整理,經過整理的材料,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