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習俗
東京城里所賣的磨喝樂,以來自蘇州的最為精巧,號稱天下第一。用來進貢宮里的磨喝樂,其可愛精致自不在話下,奢侈一點的,甚至以金銀鑄造而成。其實,磨喝樂應是婦女乞子時所供的吉祥之物,但從磨喝樂的生平中,我們找不出任何與七夕或求子有關的事跡。盡管如此,七夕供奉磨喝樂的手中經常拿著一枝荷葉,因此在七夕時,許多小孩子也都打扮得服飾鮮麗,手持荷葉,在大街小巷游行嬉戲。
除了磨喝樂以外,北宋汴京城到了七夕前幾天,市面上還會推出各式應節的特殊產品。例如以蠟鑄成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作成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又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在擺一寫小茅屋、花木在上面,作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七月也是荷花盛開之際,有人便動腦筋,折下未開的荷花,作成假的雙頭蓮,造形可愛,頗受時人歡迎。
這許多應節植物成的各色花樣,充分顯現了一個盛夏節日的活潑朝氣。而夏季特有的炎熱陽光,又促成了另一項七夕的習俗——曬書、曬衣。現代的科學報告指出,日光中所含的紫外線,的確具有殺菌的效果。歷史上關于文人曬書、曬衣的習俗有過幾則有趣的小故事。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監于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世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么,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以上所訴,大多是民間過七夕的逸事,而古代的宮廷又是如何度過七夕的呢?貴為一國之君,皇室的排場自然非平民可比。南朝的齊武帝曾興建一座城樓,每逢七夕,宮人都登樓穿針,稱為“穿針樓”。歷史著名的風流天子唐玄宗也非常重視七夕,他在宮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樓,樓高百尺,可容納數十人。又在樓上陳設各色瓜果酒晡祭祀牛郎、織女。宮中的妃嬪們則各賜以九孔針、五色線,在月下穿針,先穿過者為得巧,同時還有音樂演奏,歡樂達旦,引得大家爭相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