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實習心得體會
拿不到了?醫藥分開后醫院將難以控制對藥物療效或副作用的反
饋,這是我想到的缺點。
‘病人可看病歷‘――醫生書寫病歷主要是兩個目的:一是可
讓其他醫生了解病史,另外通過對病歷的總結,醫生可找到某些
疾病的規律。病人想了解病情,可以問醫生,因為多數病人雖有
文化但是看不懂病歷的,病歷作為法律依據我想是可以的,但肯
定不是醫生書寫時的目的,況且醫生也沒有學過如何書寫法律文
書,時間也不允許,這樣了草、簡單、漏洞百出的病歷肯定是只
能用作參考的,病人讀了難免會誤會。因
為寫了病人的事情病人
就有權索要嗎?記者的采訪筆記、新聞報道怎么沒有人索要?
‘病人挑醫生‘――所有選擇都應是雙向選擇,病人有權挑醫
生,不知醫生是否能挑病人?玩笑。目前由于優質優價的原則沒
有在醫療收費上得到很好體現,雖然專家號稍貴一些,但并沒有
與普通號拉開足夠差距,這樣會造成專家供不應求的局面,從而
使‘病人挑醫生政策‘形同虛設。如果真的實行優質優價,大幅度
提高專家號的醫療收費,則窮人勢必不再有看專家的機會。病人
挑醫生前提是他要能了解哪位醫生水平高、哪個水平低,如何才
能讓他知曉?難道年紀大、長相溫順的醫生就一定好嗎?醫生的
進步離不開經驗,實習醫生顯然沒有人會挑,那他又如何進步哪?
‘病人是消費者‘――這還沒有成為政策,但我很怕它成為政
策。我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政策是由人大制定的,大家一定
知道今年人大曾因衛生部的一位領導‘病人不是消費者‘的言論而
大光其火。我對消費者的定義不清楚,故不敢下病人是否消費者
的結論。但我總覺得病人看病與其他消費是有區別的,最大的區
別在于其他消費在付出代價以后都有所得。而人都是要死的,由
于醫療水平所限,許多疾病還無法診斷或無法治逾。病人可能在
花了大量的錢之后,病情卻毫無起色甚至死亡。如果病人或家屬
覺得自己是消費者,他此時肯定會委屈萬分,這正是醫療糾紛的
主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