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紀實:公益共攜手,創業我先行
作為省級重點項目——研究生社會實踐項目,此次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個個鮮活的數據能是最好的詮釋,回顧此次暑期三下鄉,活動服務時間超過2912小時,總服務對象超過3500多人次,舉辦4次戶外宣傳活動,共發放生態文明宣傳環保單600多份;協助當地社區舉辦大型活動1場;組織戶外參觀學習活動2場,共發放問卷820份,回收問611卷份,有效率達92%,入戶采訪逾112家,同時累積支教活動8天;獲得了電視臺、華南師范大學紫荊青年、華南師范大學“紫荊網”厚街寶屯社區網站等各大媒體的報道。
此外,共建立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2個:研究生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基地、研究生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基地,得到校團委重點資助xx元,珠江體檢團資助3886元,以及得到xx市同德社區工作服務中心、xx市環保志愿服務總隊、廈大深圳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與合作。
同時本次活動為我研究生會、黨建中心的學生干部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鍛煉才干提供了更大的空間,把專業學習和實際活動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研究生特別是研究生黨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群眾路線,為全面建設幸福廣東奉獻自己的力量。我隊實踐歸來后,共撰寫調研報告4篇,實踐報告1篇,個人心得體會22篇,個人總結總計22篇。
四、實踐經驗
1.立足當地,科技幫扶,立項解決就業難題
經驗告訴我們,科學奏效的科學技術,對當地深入透徹的了解才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當地水產養殖行業對健康養殖技術的渴求,遠遠超出我們所有人的預計。而高層次外來工歸屬感問題,實際上就是就業問題,解決好他們在就業、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應當在科技幫扶過程中得到解決,優化創新創業模式,營造大中專學生良好的創業環境。
2.專業指引,品牌擴散,積極挖掘各方資源
作為從事高層次科學研究的高校研究生,我們要積極挖掘身邊的各種資源,尤其是自身的專業知識、師資力量和已有經驗,以手中的資源和已有經驗為基點,再向外開拓新的資源,獲取如物質、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以有限的資源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在實踐中鍛煉自身,增長創新創業、志愿服務的能力。
3.積極籌備,高效運作,確保工作科學進行
在廣泛調研,積極接觸的基礎上,與潛在實踐地聯系方取得聯系,洽談合作,深化了解,共同謀劃暑期社會實踐與實踐基地建設,同時加強團隊的自身建設,搭建合理的人員結構,高效運作,確保各項準備工作有序進行和科學發展。
4.多種渠道,“網式”宣傳,擴大活動影響范圍
在信息化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傳媒為我們的宣傳工作提供了許多便利。為此,充分利用報刊、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同時也借助微博、微信、網頁(如中國青年網)、博客、qq群等多各新生網絡載體進行宣傳,進行實時報道、快速宣傳,發掘潛在觀眾、聽眾和讀者,擴大活動的影響力,能獲得廣泛的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