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欣賞心得
做了十來年美術老師,說來真是慚愧??不會畫中國畫,誰聽了都不會敢相信。不過這是事實,而且是一個普遍的現狀,學畫者普遍重油畫而輕國畫,這當中有很多原因造成的。說一個自己的切身所見。
我那年考入師大藝術系的時候,系里正好進行教學試點試驗,由原來的清一色油畫班又增設了一個國畫試點班,學制都是四年本科。那時的系主任是劉旦宅老先生、張培成先生是主管副主任之一,系里面有點社會影響的國畫老師也不少,估計是這樣的背景才有了國畫班的試點。可是不知道是開班準備不充分還是招收的學生都是從西畫中挑出來的原因,沒出兩年國畫班已經名存實亡。當年國畫班的同學在系里老師無奈的默許下全體叛逃去油畫班里來,大家似乎更向往油畫班的那種教學內容。當然這只是一個特例,里邊應該還有其他因素,不過二十來歲年青人普遍不喜歡國畫那是不爭的事實。
我和國畫的真正接觸也來自工作之后,因為教學的需要,自己只好東一塊西一塊的補缺少的東西,這樣的過程即痛苦也苦惱。本來很希望參加鄭老師的國畫工作室,可能因為人數的關系最后沒能如愿。所幸這次參加了鄭老師的《中國畫欣賞》,雖然是和各類學科的老師在一起的入門式學習,但我覺得還是收獲頗豐。
想不出具體該寫點什么,就談談自己對“四僧”的理解
十年前購買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的《四僧畫集》時,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覺得髡殘畫得沒有其他三位好,筆法狂野,很多畫面上都是一葉小舟浪跡江湖。這種印象在多次看了上博藏畫之后被徹底顛覆,我甚至懷疑我是否記錯了人!髡殘在這里原來是一個熱愛“山”的藝術家,他的語言非常講究,筆墨清新雅致,而且只要仔細研讀他畫作上的一些文字,就可以看出其心氣道行之高絕。
漸江的畫這兩年特別的喜歡,這可能和我喜歡莫蘭迪有關系。兩個處在不同時空不同緯度上的藝術家,在藝術的意趣上上盡然有如此的相像。漸江的構圖總是那么險奇,筆法總是如此的干凈,一塊石頭一棵松樹都那么有精神,洗凈鉛華占盡風流。每次站在他的作品前面,人立刻會靜下來,慢下來;他的筆有讓人調勻呼吸的魅力,不由自主地隨著他一起高古。
石濤成就自然不用多講,在四僧當中他的山水有一種特別的博大感,個人感覺也是四僧當中語言表達最好的一位。實在堆砌不出那些描述性的詞語。
朱耷的作品一直就特別喜歡的,現在家里還掛著他的兩幅小品(二玄社的復制品)。我認為他具有表現主義的氣質,雖然南宋時期的梁楷已有逸筆草草直抒胸臆的“減筆”佳作,但八大身處的時代風云際會,國仇家恨集淤心頭,讓他的藝術多了一層凝重肅殺,多了一層桀驁不群,也就多了一層感人至深。XX年的時候,我和朋友特地參觀過南昌郊外的青云浦,直嘆服那是一個多么清凈的世界,古木森然,三面環水,窄窄的半島曾經庇護了一顆痛苦的心靈,也庇護了一顆偉大的心靈。
畫為心象,言為心聲。“四僧”藝術的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當藝術成為個人唯一的寄情之物時,藝術才可能產生意義。充沛的強烈的感情會驅使藝術家去尋找和之匹配的表達方式,唯有這樣,視覺語言的突變才有出現的可能。
中國畫欣賞心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