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副校長工作體會
在領導和同事的信任下,的我成為了小學的教學副校長,責任和信念讓我在工作中不敢有半點懈怠。回顧這一學期的歷程,受益匪淺,幾點“心”得以蔽之:
一、虛心――融入集體的敲門磚
當初,得到上任通知時,我知道,這是領導給我的一份信任,讓一個年輕人來挑起一所學校的教學大梁,同樣是對我的一種考驗,沒經驗,資歷淺,這樣的我能當一名校長嗎?老師們能夠接受我嗎?為了盡快融入這個集體,我選擇了虛心這塊敲門磚。因為作為一個年輕人,不管走到哪里,虛心是總沒錯的。事實證明,我的謙虛贏得了老師們的信任:當我在老師們的業務筆記上留下心中感言時,50多歲的 老師和我一起津津有味地談論起文字中的內容;當我深入辦公室,和語文教研組長 老師一起商討教研活動時, 多老師都積極參與了進來;當我找到 老師,請他為我們的教研展板提意見時,幾番拒絕的他終于為我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意見;當我走進年輕的教師群里,和大家一起探討,一起商量,一起分享,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刻……我沒有任何架子,因為我知道,職務的給予是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的信任,而我的本質永遠是一名老師,在廣闊的學問天地中,在寬廣的人群胸懷里,我太渺小了,唯有虛心,方能不斷進步!
二、實心――學校發展的生命線
教育同行都知道,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剛來到 ,作為教學副校長,擺在我眼前的最大難題就是成績“神龍擺尾”,這種現象不是某一個人的過錯,也不是某一個人能夠立馬改變的,但是,和周校長提出的“在做中成長的‘不閑’”理念一樣,我知道,實實在在地去做,不一定會有太大改變,但什么也不做,是一定沒有改變的!我們愿意為學校的改變,務實地去做一些事情:我們首先從占據學校主導地位的老師開始改變,根據學校年輕人多、成長比較緩慢的現狀,教導處與支部聯手為年輕老師聘請雙師,通過校內校外的師傅引領,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然后,依據教研室的活動方向,我們堅持開展課堂診斷活動,每周教研從不間斷,“土專家”型的研究一步步為老師們的課堂“診斷開方”,并堅持讓老師們寫教學反思,從中有所收獲;在學生層面上,我們堅持天天有早讀,周周有競賽,月月有抽測,及時檢查,及時反饋,在學生中間形成一種積極的氛圍。年輕的老師開玩笑對我說:“一看你腦袋動,就知道你在想辦法折磨我們。”但是我分明感受到:這種所謂的“折磨”正是老師們精神愉悅的體驗,內在需求的動力,也是實心求發展的具體表現。
三、熱心――帶動集體的凝聚力
說實話,在學校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上,我一絲不茍地履行著教學副校長的職責,但更多的時候,老師們愿意把我當作朋友,因為我從來都是用一顆熱忱的心去對待別人,這也是我的處世之道:開學初, 主任忙于績效工資的測算,我便利用自己的特長,帶動幾位年輕的老師編排節目,我們的苦功夫得到了回報,教師節上, 的節目得到了好評;科技實踐活動,政教主任 老師請我全程幫助她,我爽快地答應了她,從選題到外出,從設計展板到撰寫材料,我都是盡心盡力地去做好這件事,最后,我們的科技實踐活動獲得了 市一等獎的好成績;年輕的譚玲老師要上診斷課,她要我和她一起修改教案,我們在網上為了某一個細節而反復討論,不覺時間已至12點,雖然時間流逝,但我的心感覺到充實;對于學校反思的檢查,我更是把自己的想法寫在老師們的反思上,如同和一位好友面對面的交流,這一切,讓我覺得,我能被這個團隊需要、認可,是快樂的,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