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畢業就業講座心得(精選3篇)
大學生畢業就業講座心得 篇1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現在畢業生就業實行在國家方針政策的指導下,在一定范圍內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自主擇業的辦法,因此,在高校開設就業指導課,幫助畢業生釋疑解惑,調整好心理狀態,使其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有著重要的意義。
阿甘的IQ只有69%但他卻有著超強的意志力,他堅持著從家鄉跑到西海岸。股神巴菲特說過“成功非來源于高智商,最重要的是理性,習慣,人格。”我國著名數學家張廣他曾經說過“搞數學的不用太聰明”很多人都認為那些成功人士都是憑借著高智商而創造的財富,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的,要取得成功需要AQ,IQ,EQ相結合。
理性與不理性很重要,田老師說每一件事都不能輕易的下結論,應該要從多角度思考。敢于堅持獨立的信念,勤于收集資料和信息,善于變換位置思考。我們更不能做情緒的奴隸,田老師“樂觀和悲觀其實就在一念之間,他舉了一個例子,同樣是半杯水,一個悲觀的人看到后說:“唉,只剩下半杯水了。”而樂觀的人看見后說:“還有半杯水!”還記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嗎?他從總統淪為階下囚后變化很大,當他當總統時穿著筆挺的西裝精神飽滿的在臺上講話時受到的是所有人的尊敬和愛戴,但當他被關進監獄之后他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有這么的的變化是因為他自己并沒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除了以上這些,職業者還應該具備以下能力。具備溝通和與人交流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戴爾夫耐基說過:人們的事業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而85%則取決于人際關系。由此可見,會“說”是很重要的。田老師說,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除了要會說還要回“聽’,對于“聽”的解釋是“使聲音通過耳朵直達于心用心去領悟”。我認為這的確如此,只有很好的“聽”才能做到更好的去說。
有一個故事我們都應該聽說過,《咕咚來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很多時候我們會受到別人的影響而動搖了自己的立場。最近因為一個釣魚島,中國和日本鬧得很不愉快,中國的一些愛國者紛紛跑到街頭去砸日系車。如果你看到這一幕你會加入他們嗎/很多人的回答是是,但在西安卻有一個人拿著前方砸車,日系車繞道的牌子在馬路上站了很久。他的行為告訴我們應該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職業者應該要有積極的態度和樂觀的心態。要敢于面對挫折善于與人溝通,交流;要有一顆執著追尋目標的好勝心,這就是一個職業者應具備的心理品質。
大學生畢業就業講座心得 篇2
4月10日下午3點半,學院主辦了《贏在職場—就業指導專題講座》,由下沙人才中心的熊偉主任主講。講座中,熊主任強調了對信息的有效捕捉和能力與面試技巧的培養。對我們即將進入大三,面對就業的學生來說受益非淺。
在信息技術無限蔓延和拓展的二十一世紀,我們更應該把握好市場需求,快速準確的篩選擇業信息,是我們今后順利的找到工作的重要基礎之一。
第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熊主任強調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分外重要。學會洞察他人的言語、動作細節、發現他人的優點,使用正確的方法,借用別人的優點補充自己,就會很快的爭取到屬于自己的有效市場。
第二,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現在我們還是生活在大學的象牙塔里。每天的晨練、上課、自習都是很好培養良好習慣的方法。要堅持自己的路勇敢的走下去。
講座中還就我們要如何學好專業知識及選定方向做出了明確指導。整場講座的最大的亮點就是對大學生的就業指明了很清晰的方向。讓我們更加清楚我們要如何去努力。自己得到的啟示很多。
大學生畢業就業講座心得 篇3
終于放假了,回到家里,日子過得平靜。沒有找到工作,可心里卻異常平靜,或許是因為做好了規劃,調整好了心態吧。專八,論文,逐一攻破,至于找工作則是長期的斗爭,一時半會兒還是找不著好的工作的。
看到了一些現象。第一種,不少同學已經實習了,但實習的單位和工作并不好,待遇也和理想中有很大差距,同學們也說只是暫時做做,不考慮簽約;第二種,有的同學從來都是海投簡歷,不論職位,不論企業規模大小,不論行業,每當接到面試通知,便毫不猶豫地去了,即使心里明確,那些企業即使給自己發了offer也一定不會去的。
我個人比較反對這樣的做法,上述的兩種情況最大的危害就是浪費時間。有人會說,“我大把時間,即使回家也沒事干,實習賺點零用錢也不錯。”“我多去面試,就能多積累面試經驗。”而我認為,此個寒假或許會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寒假了(拋開讀碩讀博的同學不計),假如用這寶貴的假期去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或不考慮從事的行業、企業、崗位實習,去各類行業毫不相關、單位性質崗位性質也毫不相關的企業面試,雖然能賺回一點薄薄的利潤,能得到有關行業、企業的一點工作經驗,能獲得面試經驗,可你浪費的則是復習專八、撰寫論文、為進入自己滿意的行業、企業、職位做準備、為個人充電的時間。
況且,眾所周知,去實習,往往只能參與到企業的最簡單、最皮毛的工作,面試經驗與總結有關,當次數達到一定數量后就與數量無關。于是,與所得相比,所失明顯大很多。
這種現象反應了許多大學生的通病:職業規劃和職業定位不夠明確;不能正確估量自己的價值,把自己定位成絕對的弱勢群體;不夠成熟;還有就是浮躁、貪心。
當然,以上只是鄙人的一點個人想法,每個人的職業規劃、理想目標、自我定位等都不同,只要過得開心就好。
祝各位都能夠找到心儀的工作,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