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鄭培民精神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鄭培民同志在20多年領導生涯中,艱苦奮斗,勵精圖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取得了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工作實績。組織部門作為“黨員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學習鄭培民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關鍵是要端正“五觀”,突出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強有力的干部支撐和堅強的組織保證。
一、牢固樹立樸素的群眾觀,讓干部經常受教育,群眾長期得實惠,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提供力量之源。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老百姓比天還大”。這是鄭培民同志群眾觀的形象概括。在鄭培民身上,表現出職務越高,離群眾越近,與群眾感情越深。所以,老百姓親切地稱他為“好朋友”、“好兄長”和“貼心人"”。而我們有些基層干部的群眾觀卻表現為:有的嫌“煩”,怕面對群眾;有的嫌“土”,遠離群眾;有的嫌“刁”,繞著群眾;做群眾工作浮在面上;深入群眾走馬觀花;對群眾的疾苦麻木不仁;對待群眾利益不聞不問……。這樣的群眾觀,怎么能夠實現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呢?為此,正確的政績觀應建立在樸素的群眾觀上,樸素的群眾觀的根本要求是心中經常有群眾,時時處處為群眾。樹立樸素的群眾觀,就要多深入群眾,做到進百家門,察百家情,想百家事,真正把群眾的冷暖記心頭;就要時刻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結窮親,搞幫聯,送溫暖,看群眾最盼什么,最恨什么,最需要解決什么,最想得到什么,真正做到知民情、答民意、順民心;就要把群眾同意不同意,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做決策、謀政績、干實績的根本出發點,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辦群眾所需,讓廣大群眾真正成為正確政績觀的最終受益者。
二、牢固樹立全局的利益觀,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提供信念支撐。
“當干部就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這是鄭培民同志利益觀的集中體現。為了加快湘西脫貧致富步伐,他欣然從湘潭平調到湘西,犧牲了個人小利益,維護了群眾大利益。不論什么地方,他都堅持做“打基礎的工作”、“對長遠有利的工作”,從不往自己臉上“貼金”,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但是,我們有些基層領導干部看問題、做決策、干工作總和自身利益相聯系,有的為了個人利益,主動往基礎條件好的地方調;有的為了早出政績,熱衷搞虛張聲勢的“形象工程”,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和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有的怕出現工作失誤,工作中拈輕怕重,專撿好的干,繞著問題走;在他的利益觀中,全局的利益,長遠的利益,國家、集體、群眾的利益輕如鴻毛,而個人利益、眼前利益、小集團利益重如泰山。正確的政績觀應建立在全局的利益觀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全局的利益觀的本質所在,樹立全局的利益觀,就要像鄭培民同志那樣,經常注意加強黨性修養,堅持做到“一日三省吾身”,牢固構筑起思想上拒腐防變的堅強防線;就要像鄭培民同志那樣,在對待個人利益上做到“警鐘長鳴”、“嚴以律己”;就要時刻牢記自己手中的權力是誰給的、為誰掌權、如何掌權;就要不斷加強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現在,有些基層領導干部的發展觀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盲目性和功利性,主要表現為:有的是不計成本地實現GDP的快速增長,有的是標新立異地搞新規劃、繪新藍圖,上新項目、作新調整,有的是急功近利地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則陷入了重“經濟GDP”,輕“人文GDP”和“綠色GDP”的發展誤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各級領導班子謀政績,干實績,辦實事指明了方向。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按照“五個統籌”“五個堅持”的要求,堅持“三個文明”整體推進,促進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在開發利用自然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敦煌是一個干旱缺水、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失調、經濟欠發達的西部縣市,因此,在發展上更要注重優化經濟結構,要始終堅持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基礎,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統一,只有確立這樣的發展觀,只有把改善生態、保護環境作為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作為各級領導干部創造政績的前提和基礎,才能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才能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取得的政績才能經得住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四、牢固樹立開放的用人觀,讓群眾參與干部選任,以實績決定干部去留,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提供干部保證.
為政之要,關鍵在于用人。教育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各級黨組織要不斷創新選人用人觀念,堅持用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民主的選人用人程序,科學的選人用人手段,規范的選人用人決策機制,好的作風選工作實績突出的干部,努力把廣大干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發展第一要務上,把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和智慧統一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上。樹立創新的用人觀,必須堅持從以下三個方面選人用人。一要堅持用發展的眼光選人。要把能否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選人用人的首要條件,打破論資排輩、求全責備、平衡照顧的用人觀,根據事業的發展需要,把那些經濟效益,又要看社會效益;既看個人作用,又要看群眾貢獻,真正把那些敢抓敢管,勇于創新,實績突出的干部用起來。三是堅持讓群眾選人。干部生活在群眾之中,群眾對干部的德才表現、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工作實績最有發言權。配備領導班子、選拔領導干部要擴大民主推薦范圍,嚴格民主推薦程序,變“領導認同”為“群眾公認”;大力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廣泛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嚴格實行干部考察預告制,增強群眾參與選人用人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同時,要加大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力度,引入競爭機制,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總之,真正把對群眾有真感情,堅持為群眾辦實事、務實效、求實績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工作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