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醫院醫德醫風教育的做法與體會
(五)建立醫務人員醫德醫風電腦檔案,對個人醫德醫風考核進行量化評估
醫院醫德醫風教育的問題,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是醫護人員的思想教育問題。教育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管理考核也堅持以人為本。我們在有針對性地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考核時,堅持醫德醫風考核到個人,獎懲到個人。過去,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檔案,全憑手工完成,通過多方努力,近期,我們將對全院醫務人員建立個人電腦檔案。在對醫務人員進行醫德醫風考核時,我們采取自我評價、科室評價、患者評價、醫德醫風管理部門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法,考核時間為每半年一次。如遇有獎懲、投訴、表揚等情況時,隨時記入電腦檔案,保持個人醫德醫風檔案記錄的長期性和完整性,同時,也為醫務人員業績考核提供可靠的依據。在考核內容的安排上,我們把醫德醫風諸要素列為九大項。即:服務態度、醫療作風、服務質量、廉潔行醫、遵紀守法、敬業精神、團結協作、表揚獎勵、批評處罰。在量化分值上,我們將每項評價等級分為優、良、中、差、劣五個等級,各等級分值定為10分、8分、6分、2分、0分,并制定了加減分標準,確保醫德醫風一票否決制的貫徹落實。
二、體會與思考
1、醫院求發展,就要善于發現問題。患者滿意度是病人在醫院就診過程中,對醫院醫療質量、醫德醫風狀況客觀的總體評價。過去,我們往往由主管部門工作人員到病房、門診測評滿意度,滿意度雖高,但因往往病人有后顧之憂,不能真實反映醫院存在的實際問題。近幾年,我們向“零缺陷”管理潛深,不滿足于滿意度的“虛高”,一改過去由自己測評自己的模式,代之以“模擬病人”明查暗訪為主的“兩訪四會”形式,“花錢買意見”。由于采取了暗訪、保密的考查形式,患者及家屬沒有顧慮,能夠實話實說,不溢美,不掩蓋,敢于批評。例如:某處長在“看病”時,發現XX科醫生上班15分鐘不在崗,某“病人”提出某醫生給病人搭車開藥,某“病人”反映收費室收費員帶小孩上班等。對于這些批評意見,我們都一一記錄在案,盡快整改。由于我們工作深入細致,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工作,醫院也由此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2、提高患者滿意度,注意從容易忽略的小事做起,把服務做得更細更實。我們堅持“服務質量無小事”的原則,每次進行患者滿意度測評和“兩訪四會”后,都要把結果和意見向有關領導和科室反饋,并幫助、督促逐一落實整改。XX科原來每次考核時,滿意度都很高。一次,卻有兩張測評表上出現了“不滿意”。我們與該科主任和護士長一起查找原因,了解到是因為患者在入院時,由于病房大修,“制度”也搬了家,患者沒有聽到有關住院須知。于是,我們舉一反三,幫助基層科室制定了一套《入院指南》,把有關制度、患者權利和義務、社會承諾、醫務人員“十不準”、作息時間、服務方位等編入其中,塑封成冊,讓患者一入院,就能得到一份《指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別是,我們一改原來的《入院須知》為《入院指南》,體現了我院醫務人員強烈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意識,變“我要你做”為“我為您做”,使患者在診療過程中感到安心、放心、舒心,該科患者的滿意度一直保持在全院的首位。
3、對醫務人員醫德醫風素質進行量化評估考核,是調動醫務人員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積極性的一條重要途徑。對醫務人員醫德醫風素質進行量化評估考核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把反映醫務人員醫德醫風素質的基本因素采取數量化的表達方式,并建立對應和比照關系,提出相對的衡量標準,進行量化測評。這種評估方式,可以使醫德醫風管理由無形轉化為有形;由原則要求轉化為數據化要求;由軟指標轉化為硬指標,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狀況。測評的最終結果與醫務人員的獎勵、評先、晉職、晉升、專業技術人員的考核掛鉤,強化了醫德醫風和職業道德教育,調動了醫務人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積極性,這是我們測評的意義和期望得到的效果。
4、以“載體教育”形式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群眾喜聞樂見,行之有效。幾年 來,我院黨委十分注重醫德醫風建設,引導全院職工緊緊圍繞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要求,深入扎實地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信念的教育活動。我們先后采取了有形的“載體教育”、有力的“導向教育”、捕捉閃光點的“典型教育”、防范性的“超前教育”、有效的“后進轉化教育”以及“情感教育”、“層次教育”等教育形式,使我院的醫德醫風教育卓有成效。特別是98年我院開展“以病人為中心,優質服務,樹醫療行業新風”活動,99年以來開展的創建醫院“文明服務通道”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載體教育”,使無形的醫德內容與醫務人員思想進行傳感、交換、變化,從而達到教育之目的。這種“載體教育”形式生動活潑,很受群眾歡迎,醫務人員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和啟迪。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和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企業職工醫院從企業“剝離”已成為必然,挑戰和機遇并存。我們要面對現實,面向社會、走向市場,就必須把醫德醫風常抓不懈,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在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上找準自己的位置,以優質的醫療服務和技術為人民群眾服務,才能使醫院在改革和發展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