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感想
改革是中國發展的唯一出路
社會主義是不斷改革、發展和完善的社會。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具有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能力的制度。
三十年前,中心作出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一個深層次的背景,就是對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和熟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實現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實現中國人民的富裕和幸福的制度、道路和模式。難道還有一種不能實現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主義制度、道路、模式?!
改革開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今天取得的成績,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艱難的挑戰還在后頭。改革是一個極其復雜、多變的歷史階段。
歷史有多長,改革開放就有多長;發展要多久,改革開放就要搞多久;歷史沒有終結,發展沒有終結,改革開放就沒有終結。發展和改革是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歷史過程。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情況更復雜,任務更艱巨,是前無古人的,有多少未知的東西待我們研究、探索。不懂、沒有經驗,是我們今天碰到的大課題!
歷史和未來不是主觀臆想。我們的歷史使命就是進行實踐和理論的探索,在這種探索中前進。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凡的復雜性、非凡的艱巨性、特有的長期性,來不得半點虛幻、浪漫。唯有腳踏實地、耐心謹慎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才能不斷發展。舍此別無他途!
改革一定要有利于發展,尤其是長期發展;改革一定要有利于穩定,尤其是長期穩定。改革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只能一步一步走!沒有既定的目標模式,只有不斷隨著發展而不斷改變。
過程、度數、一步一步,是改革的歷史,漸進性是由生產力發展決定的,而不是改革自己決定自己的歷史過程。這里要非凡強調,改革是方法,是社會歷史進步、發展的方法。假如說改革有目的,那就是由改革對象自身的規律、目的所決定的。如上層建筑是服務于經濟基礎、以服從經濟基礎為前提的,它的性質就是如此。而改革的目的,就是使二者相適應。假如對象自身沒有這個目的,改革又如何實現?!改革脫離了實際、國情,就是災難性的,就是把改革本身當做目的了!
改革和開放都不是目的。我們絕不能為改革而改革,為開放而開放。
改革的成敗,不是以快慢、大小、深淺來檢驗的,而是以社會的進步、發展作為實踐標準的。改革不能自身檢驗自己,而是由改革的對象,即上層建筑能否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能否不斷得到發展為檢驗標準的。今天的中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改革更復雜、更非凡。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與不斷發展的社會情況相適應。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止境。時勢不容我們逡巡不前。中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需要中華民族的偉大聰明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