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跡學習感想(通用3篇)
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跡學習感想 篇1
科技無處不在,無論什么時候,都在我們身邊。
第一次去鄭州科技館,我就被里面鋪天蓋地的科普知識吸引了。它涵蓋了天地自然、聲學、數學、航天、通信等自然科學。
在一樓的地球萬象展示區,模擬了地球的演變史,讓我們了解了地球上的陽光空氣、山川河流、海洋湖泊、森林土壤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所以人人都應該愛護地球家園。
我特別想體驗一下地震的威力,一到二樓,就馬上跳進了地震模擬場。模擬地震開始了,看著指示牌顯示的地震級別由1級慢慢往上升,直到4級,感覺還不是特別明顯,還可以站穩,可是到了5級,人已經開始搖晃,6級7級的時候,人就傾斜了,邁不成步子,更別說跑了。如果8級地震,人整個會倒在地上,太可怕了,從模擬場下來,我還心有余悸。
看著不遠處高壓電磁場那滋滋的火花,還有警示牌上大大的警示語:高壓危險!我徑直去了4D電影院。拿著票,找到座位后,我發現座位和普通影院的不同,上面有我叫不出名的東西。帶著疑惑,我開始看電影,看著看著,電影有噴水、霧氣時,座位上的小東西也會隨著電影情節出現水柱和霧氣,一不小心還噴了我一臉。哈哈,我終于知道它的作用了!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技,科技日新月異,生活也越來越好。
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跡學習感想 篇2
探究是一切的基礎,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應該善于探究身邊的科學,科學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師,變化莫測:科學就像一個五彩的萬花筒,千奇百怪:科學就是一位多藝的表演者,向我們展示著科學的火花……
小時候,我看見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自己也想像小鳥一樣飛,可是怎么也飛不起來,姑姑家有一對鳥的翅膀,我想鳥兒是因為有翅膀才會飛,我用翅膀不就可以飛起來。可是,著、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便想知道鳥兒為什么會飛。
通過詢問,觀察、上網……我知道了鳥兒為什么會飛。
首先,鳥類的身體外面覆蓋著輕而溫暖的.羽毛,羽毛不僅具有保溫作用,而且使鳥類外型呈流線形,在空氣中運動時受到的阻力最小,有利于飛翔,飛行時,兩只翅膀不斷上下扇動,鼓動氣流,就會發生巨大的下壓抵抗力,使鳥體快速向前飛行。
其次,鳥類的骨骼堅薄而輕,骨頭是空心的,里面充有空氣,解剖鳥的身體骨骼還可以看出,鳥的頭骨是一個完整的骨片,身體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愈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鉤狀突起,互相鉤接,形成強固的胸廓,鳥類骨骼的這些獨特的結構,減輕了重量,加強了支持飛翔的能力。
另外,我認為在鳥類身體中,骨骼,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機能的構造,都趨向于減輕體重,增強飛翔能力,使鳥能克服地球吸引力而展翅高飛。
探究身邊的科學,更好的造福于人類,造福子孫后代,它無處不在。
什么是科技?所謂科技,百度說就是科學技術的簡稱,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科學技術,這將是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往小處說,其實是指在現有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盼望過上這種衣食無憂的生活,如今,這都已變成了現實,科技就在我們身邊。
科技就在我們身邊,不是嗎?科技是城鎮的變化,是我們創建新型科技社會的一個縮影,來看看我們塔山鎮吧,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商店里商品琳瑯滿目,令人眼花繚亂;寬闊的公路上車水馬龍,各種車輛川流不息;昔日面向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現在坐在電腦前,通過互聯網來了解菜市行情;我們這些小學生打扮得大方、漂亮,也更加活潑了;家用電器日益增多,蒲扇也光榮“下崗”了;工廠里一切都是機械化設備……
科技就在身邊,不是嗎?以前,我們鄉鎮一到晚上靜悄悄的,沒幾個地方是亮著路燈的,街上的店面也幾乎不開,可是現在呢?一到晚上,燈火通明,大街上,商店照常營業,顧客依舊不少,再看看那縱橫交錯的馬路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大大小小的廣場上,有人在跳舞,有人在散步,五彩的霓虹燈加上車鳴聲、舞曲聲、歡笑聲,構成了一曲祥和的月光進行曲,還頗有一番大城市的感覺呢!
科技就在身邊,不是嗎?在我家里,父母都是做生意的。我小的時候,父母進貨都是跟大客車去,夏天,十分炎熱,冬天,十分寒冷,每次回來都很辛苦。可是現在好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父親買了輛新車幫母親進貨,讓他們減少了許多的辛苦。聽母親說,他們還想再開二店、三店呢!父母的生意做大了,我家的收入也高了。以前我們家的二居房,幾十平方米,每次逢年過節的,家里一來人,就站不下了,十分擁擠。可現在已經變成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寬敞大房了,就算來再多的客人,也不會為房子小而發愁了。
科技就在我們身邊,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要靠自己去創造,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起就胸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從點點滴滴做起,奮發學習,把自己鍛造成一塊有為的好鋼,把我們的社會建設的更加美好吧!
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跡學習感想 篇3
翻開科學發展史的漫長書卷,我們會發現正是有了這些科壇巨匠樹立的座座里程碑,我們才擁有了今天這樣發達的科技,也正是有了他們的創新精神才為不斷發展的科技輸入新的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古今中外,人們都是在不斷創新中逐步探索科學的。試想:如果漢代科學家張衡不敢大膽創新,怎么會發明“地動儀”而解決預測地震這一難題呢?如果英國工程師瓦特,看到水蒸氣把壺蓋頂開,而不敢創新,怎么會發明蒸氣機,把人類帶入一場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里呢?如果當年牛頓被一個成熟的蘋果砸到而不當一回事,怎么會有今日的“萬有引力”這一學說呢?
袁隆平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熱諷,害怕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也創不了新,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后面。”“科技創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懷、智者的頭腦,更需要勇者的膽識、志者的堅韌。我們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新,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樣才會取得成功。”他深有感觸地說:“科學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創新,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向新的領域、新的高峰攀登,這才是科學研究的本色。”“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創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創常新。”
不少人認為創新離我們很遙遠其實創新就在我們身邊。有的同學利用生活常識發明配重水瓢;有的同學在繡花針上大膽創新發明了“雙尖繡花針”;還有的同學在想:“蘋果要是方的該多好啊。”你又怎能確定他長大后不會發明方形的蘋果呢?只要我們勇于創新,敢于創新,我們就一定能為科學的發展作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