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攝影學習心得感想(精選3篇)
數碼攝影學習心得感想 篇1
今年這一學期我們學習了數碼攝影課,這節課讓我懂得了許多。
攝影,雖然對于以前的我來說它是陌生的,但是我一直都很喜歡,我想通過攝影把自己看到的美好的人與景記錄下來。
以前的我對攝影可以說是完全不了解,僅僅覺得就是簡簡單單的拍照而已,以為只需要按一下快門,隨便拍一張照片,也就是攝影的全部內容了,但是通過學習攝影課之后才發現,從中居然能夠學到那么多的攝影技術等。
這學期之所以選擇這門攝影課,主要是懷著對它的一種探究去學習這門課的。剛開始學這門課的時候有點緊張自己會不過,因為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發現自己之前所拍的那些照片根本就不說是照片,我擔心學習過之后照片仍然拍不好,最后不能按時完成作業。
我們剛開始學這門課理論的時候,有點枯燥乏味,我記得最深的是老師講解的單反相機的構造及功能還有一些拍照時的動作等。當時的我覺得這門課真的很無聊啊,不就是簡單的拍拍照嘛,有必要學的那么多嗎。所以對于這門課我漸漸的不把它當回事了。然而,很快我就改變了自己的這種看法,我們因學校要求得出去寫生兩周,后來到安徽那兒發現那兒的風景很美就想著多拍些照片,一開始拍沒覺得什么可是拍了一會兒以后發現自己所拍的照片中沒有一張是我滿意的照片構圖,因此我對攝影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在學習過程中,才發現攝影并不是當初所想象中的那么簡單,攝影需要大腦和手指的協調,眼睛與心靈的默契。
攝影是一種藝術,更是一門學問,與眾多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就不能單純的只從攝影上入手,要好好的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等,我們同時也應該培養一種多生活深層次的洞察能力和對周邊事物的理解能力,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就藝術修養,在眾多生活興趣中尋找對攝影創作的獨特見解,生活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客觀存在,生活中的人,尤其是一個攝影的人,就更應該時時處處做一個對生活的有心人,積累生活,豐富生活。
如果說我學攝影之前只會按快門的話,那么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也懂得了攝影不僅僅是留住人世間的美妙瞬間,更是一種藝術的體現。在攝影課的實踐課中,我也看到了許多同學拍攝的好的作品,這讓我知道了我自己拍攝的問題。
轉眼間這個學期也即將過去了,希望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拍到更好的作品,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同時也為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數碼攝影學習心得感想 篇2
小時候總是對各種各樣的顏色特別感興趣,總是期望有一架能夠拍出顏色的照相機,隨著科技的發達、生活水品的提高,擁有一架相機不再是奢望了,只要你愿意發燒,要一架單反機也不是難事,但要拍出一幅好照片那可得下點功夫。要把美好的時光留住,抓拍生活中許多的感人畫面,那就不是一日之功了。
本次學習中發現以前自己的攝影知識是多么的少。攝影中的技巧是多么的多,可以關注的東西是多么的多,大到你所到的地方,小到一個小家庭, 好的壞的,快樂的悲傷的......所有你想留在腦海里的點點滴滴都可以來關注,學攝影也是一種培養人觀察能力的很好方式,要取景就要觀察,要拍人物肖像更要抓住時機、注重觀察。
對于我們這些使用慣傻瓜機的人,對于光圈、構圖、速度都是個需要掌握的活,這才真正的體會到攝影并不是當初所想象中的那么簡單,攝影需要大腦和手指的協調,眼睛和心靈的默契。攝影是一門藝術要有一定的繪畫,書法,文學,音樂等基礎.要培養一種多生活深層次的洞查能力和對周邊事物的理解能力.就是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藝術修養和敏銳的觀察力.生活是五彩斑斕的,生活中的人,尤其是愛好攝影的人,就更應該時時處處做一個生活有心人,積累生活,突破生活。
感謝數碼攝影培訓給我們帶來的知識,終身受益!
數碼攝影學習心得感想 篇3
今天,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紫金山含悲,秦淮河低回。77年前,這里曾發生了舉世震驚、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我三十萬同胞慘遭屠戮。這是中華民族永遠抹不去的傷痛,也是人類文明最慘烈的悲劇之一。
77年來,我們曾以無數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殺的死難同胞,以無數方式探討這場屠殺帶來的思考:國家的崛起、民族的復興、和平的共識、戰爭的倫理、人性的自覺與人道的尊嚴。現在,我們終于設立和迎接來了國家公祭日,以肅穆的儀式來悼念歷史,讓澎湃的感情集中表達,必將促使民族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促使一個民族汲取歷史力量、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未來。
公祭日,展示了我們的人文精神與民族性格。歷史構成了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歷史鍛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浸透熱血的土地是每個民族的朝圣之地。當波蘭人為奧斯維辛紀念館獻上鮮花,當德國人在大屠殺紀念碑林中默哀,也讓我們重回77年前那座血與火的城市,閱讀寫在大地上的民族史,感受那種緊緊挽結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血脈深情與民族精神。
公祭日,讓我們學會以寬闊的歷史視野正視、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已過去77年,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近70年,我們用肅穆的國家公祭儀式提醒著自己,保持歷史的痛感,但不煽動民族的仇恨;敦促日本正視歷史、反思戰爭、檢省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余孽,但不將民族感情矮化為街頭泄憤。經歷過深重苦難的民族,更應懷著寬闊的歷史眼光,更應懂得珍惜和捍衛人類的核心價值。
公祭日,也讓每個普通中國人找到帶著歷史感的活法。它讓史書上的文字變得意象豐沛,讓每個人的生活獲得了歷史的重量,也讓一個民族的幾代人之間,有了心傳和默契。正是在這個低頭默哀的瞬間里,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社會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異,僅僅成為十三億中國人中的一個。
有象征意義的是,半年以來,中國領導人幾乎參加了每一次抗戰紀念日。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周年紀念日,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紀念日”,領導人參與國家公祭,是國際慣例,也是規格和意義的象征,更與每個普通中國人的情感互相呼應,表達了整個社會在民族情感上的同頻共振。
12月13日,為同胞默哀,為中華祈福,在災難的創傷中培育人道態度與和平精神,在屈辱的歷史中學會自立自強。今天,我們這樣緬懷歷史,正是要歷練出迎接美好未來的氣度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