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精選10篇)
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 篇1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須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干、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后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 篇2
學習袁隆平,首先要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基層干部的黨員,身處環保工程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電集團的環保事業及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環保產業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興國的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并立身本職,從做實、做大、做強著眼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第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于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于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鉆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并弘揚時代精神,樂于服務,甘于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 篇3
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2.4億畝左右,全中國年增產的稻谷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7000萬意味著什么?每個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袁隆平不管聲譽、貢獻還是身價都達到了別人難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這種紛至沓來的鮮花和掌聲、贊嘆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堅強的毅力和執著的追求,堅守著自己的本色,不為浮躁所動,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讀了自己的人生真謗——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農民。審視袁隆平的衣著打扮,可能無人能將那黝黑單瘦但精神矍鑠的老人與世界頂級科學家聯系起來。但正是這種樸實、憨厚的品性,鑄就了袁隆平大功至偉的業績。“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袁隆平是農民的兒子,他的根在農村,他血液里沸騰的是農民的執著、堅韌與忍耐,崇尚的是農民的樸實、樸素與節儉。既使在他成為名人后,依然一副農民模樣,一點也不講究,上商場專挑便宜貨買。一次他看到襯衫打折10塊錢一件,一口氣買了10多件,“下田時穿起來方便”,典型的“中國最著名的農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說“學者和平民之間,隔著一片蒼翠的原野,如果學者穿越這片原野,他就會成為一位圣賢”。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這樣一位圣賢之人,他對名利看得很輕很淡,常說“榮譽不屬于我個人,屬于整個中國”,科學家那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道德情懷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繹得淋漓盡致。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幾乎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都捐贈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以及教育和慈善事業。
本色種子。袁隆平對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為世界農學泰斗,為使人類少一份饑餓、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種子一樣處處生根發芽,使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帶給他們的惠澤。從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后舉辦了20多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員,也應邀前往菲律賓、美國等幾十個國家無私傳授技術,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豐收的喜悅。
盡管袁隆平已是七十七歲高齡的老人了,但那顆奮進的心,永無休止的拼搏精神卻一如既往,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為之景仰。
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 篇4
歲月不居,不知不覺間,已經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一些時候,自覺不自覺地,會出現幾分精氣神不夠提振、春困秋乏的現象,表現為對日常工作的“撞鐘”思維,表現為寫稿上的“吃老本”心態。午休時間,學習《典故后面有故事》第九集:這位“90后”讓世界1/5的人吃上飽飯,頗有晨鐘暮鼓、當頭棒喝之感,一時間,睡意全無,思之良久,竟汗流浹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向往之”。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夢,不可甘于平庸。偉大時代由偉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創造,這世界沒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堅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奮斗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來自于數十年間,一以貫之的不懈追夢,這夢想背后,是但求百姓食無憂的父母之心,是世間再無餓殍人的凌云之志,是忠誠于黨和人民事業的赤子之心。為此,他不斷攀登科技興農新高峰,創造了這一領域的歷史高度。20__年11月2日,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適應不同氣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質的新型水稻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讓中國人把自己的飯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穩穩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夢人生令人欽敬,令人擊節贊嘆。
不敢比就沒有進步,對照先進,學然后知不足,知恥近乎勇,善莫大焉。夢想,有著催人奮進的力量。關于夢想,從一個90歲的大科學家口中道來,更加具有激蕩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時可以修廟”的偉績比起來,或許,作為普通黨員的我,似螢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計。但90歲的袁隆平依然時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依然醉心于提升雜交水稻產量,醉心于科技興農大業。這份一生一事、一以貫之、慎終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張力、韌力,宏大的決心、毅力,著實令人心折。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豈可坐井觀天、故步自封?豈可因為一時的遭際就一蹶不振,豈可因為一時的困難就止步不前?黨員干部當在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的奮斗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進益——青春豈可無夢,人生豈可不追夢!
多想,將來也成為“90后”的我們,依然可以心中有夢,依然可以執著追夢。依然可以像90歲的袁隆平一樣,“我夢見我們試驗田里的超級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涼”。“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黨員干部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為夢想而奮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幸福,惟奮斗者進、惟自勝者強,黨員干部當以“大我”砥礪“小我”,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立足本職崗位、主責主業,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研究之心對待工作,將工作當事業干,將工作當事業闖,在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在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拼搏奮斗、矢志奉獻,書寫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新篇章。
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 篇5
84歲逆行抗“疫”一線,給全國人民吃下“定心丸”——這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近日,由接力出版社和黨建讀物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鐘南山:生命的衛士》電子書陸續在全網發布,供讀者免費閱讀,向青少年講述鐘南山的成長經歷和戰斗在抗擊病毒一線的故事。
從魯莽少年到運動健將
新聞里的鐘南山,總是精神矍鑠、目光堅毅,如山一般穩健。但《鐘南山:生命的衛士》一開篇,卻講述了一個魯莽少年因為愛冒險、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故事。
十一歲的鐘南山,趁父母不在家,拿著家里最大的一把布傘,從三樓的窗子跳了下去。“他太想像空中的鳥兒一樣飛翔了。”這就是少年鐘南山,像很多男孩子一樣調皮、貪玩,也有著驚人的勇氣。
少年漸漸長大,天賦的才能在他身上綻放。1955年,高三學生鐘南山參加了廣東省田徑比賽,獲得了400米比賽的亞軍,并打破了廣東省紀錄。隨后,他又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在男子400米項目中,獲得了第三名的驕人成績。這時,中央體育學院來信,希望他能到國家隊去訓練。面對抉擇,父親鐘世藩建議兒子還是放棄當專業運動員,選擇學業。鐘世藩認為,體育競技不能成為從事一生的工作,但如果鐘南山選擇醫學,則可以一輩子治病救人。
聽從了父親的建議考入北京醫學院的鐘南山,依然是運動場上耀眼的明星。1956年,他作為北京高校“三好學生”代表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1958年,大三的鐘南山被選拔參加北京市體育集訓隊集訓。1959年9月,他在新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上以54.4秒的成績打破全國紀錄。1961年,他獲得男子十項全能亞軍。
運動還為鐘南山牽起了紅線。在備戰全運會期間,他與中國女籃的主力隊員李少芬相戀。一起訓練的兩個人,從此攜手一生。
如今,84歲的鐘南山仍然堅持運動,一身肌肉令年輕人都自愧不如。鐘南山說:“我為什么到現在還喜歡體育運動呢?因為它能培養人的三種精神:第一是競爭精神,一定要力爭上游;第二是團隊精神;第三是如何在單位時間里高效地完成任務。就像跑400米欄,練了一年,成績才提高三秒,每一秒都那么寶貴。把體育的這種競技精神拿到工作、學習上,是極為寶貴的。”
35歲才踏上為醫者的道路
出身醫學世家,又是北京醫學院最優秀的學生,鐘南山的醫學之路本該是一片坦途。但在那個特殊年代,個人的命運只能任憑時代大潮裹挾。鐘南山當過校報編輯、下放農村鍛煉、燒過鍋爐……畢業后整整十一年,他都沒有從事醫療工作。
直到1971年,鐘南山終于從北京調回廣州,成為廣州第四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也回到了父親身邊。一天,鐘世藩忽然問鐘南山:“南山,你今年幾歲了?”鐘南山不假思索地答道:“三十五歲。”“三十五歲了,真可怕……”父親的這句話深深刺激了鐘南山。四十多年后,鐘南山回憶,一生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句話,就是父親當年說的這句話,這話重新喚醒了他對醫學事業的強烈追求。
一切得從零開始。從那以后,鐘南山虛心向同事學習,專業能力突飛猛進。他還接下了別人不愿接受的研究慢性支氣管炎的任務,沒想到竟成為奮斗一生的事業。
43歲那年,鐘南山入選公費出國人員名單,獲得了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的機會。面對導師的輕視,他以一場精彩的公開演講完美亮相;為了做研究,他從自己身上抽血檢測儀器、把自己當做小白鼠做一氧化碳吸入實驗……對于心愛的醫學事業,他奉獻了全部身心。
學成歸國后,父親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終于用行動讓外國人明白了,中國人不是一無是處。”那時,鐘南山已經45歲了,這是他自記事起,第一次獲得父親的表揚。
后來的故事廣為傳頌。當兩次疫情肆虐國家,給民眾帶來危難之時,鐘南山逆行而上,用精湛的醫術挽救了無數危重病人。他堅持真理、敢說真話,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尊重。
在《鐘南山:生命的衛士》一書中,作者李秋沅總結道:“鐘南山多才多藝,他是打破全國紀錄的運動健將、在文藝舞臺游刃有余的歌者、舞者、黑管演奏者,是仁愛的醫生、嚴格的導師、開明的領導人、學術權威……他的天賦與意志力,賜予他生命發展的多種可能,但他最終專注于醫學,執著探索,并將自己的才干,發揮至極致。”
誠實是父母給他上的人生第一課
《鐘南山:生命的衛士》是一本面向青少年讀者的書籍。因此,對于鐘南山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故事,李秋沅用足了筆墨。她還將寫作的重點之一,放在了鐘南山的家風上。
“鐘南山父親的教育背景,在公開資料中相對完整,而母親的相對較少。”和鐘南山的母親一樣,李秋沅也在鼓浪嶼長大。寫作期間,她不斷向老鼓浪嶼人和朋友求助,探尋鐘南山母親在鼓浪嶼的痕跡。“當我得知她的母親是毓德女中畢業之后,非常欣喜。20世紀二、三十年代毓德女中所教育出來的女子,不像從前養在深閨的女子那般小氣促狹,而是擁有大氣魄、多才多藝。鐘南山之母精通英文,運動、口才、音樂等各方面的才能都很拔尖。有這樣優秀的母親,培養出鐘南山,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出生成長在戰爭年代,但鐘南山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父親鐘世藩在北京協和醫院獲得博士學位,母親廖月琴畢業于北京協和醫院護理學專業,他們給孩子創造了開明、講理、充滿愛的家庭環境。父親嚴謹勤奮,對工作盡職盡責,回到家還帶著鐘南山一起做實驗;母親溫柔善良,在家里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依舊資助鐘南山的同學上大學。父母都是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從他們身上,鐘南山學到了醫者的博愛與敬業。
在鐘南山的成長中,有幾個故事特別打動李秋沅,其中一個,關乎“誠實”。小學時,鐘南山曾將父母給他的伙食費偷藏下來買零食吃,還撒謊瞞著父母。事情敗露后,一向嚴厲的父親,只對他說了一句話:“南山,你自己想一想,像這樣的事應該怎么辦。”鐘南山一宿無眠,謊言被揭穿后的羞恥深深印在他的心里。從那以后,他一直告誡自己,要講實話,做老實人。
另一個故事,關乎“承諾”。鐘南山11歲時,媽媽許諾,如果他能考上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就獎勵他一輛自行車。要知道,這對于頑皮、逃學甚至還留級過的鐘南山,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后來鐘南山真的實現了這一目標,但因時局原因,家里生活一下子困難起來。不過,母親還是說到做到,真的買了輛自行車給他。這件事對鐘南山的觸動很大,他記住了,只要是答應過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誠實、承諾、仁愛、自強不息,是父母教育和生命成長留給鐘南山的寶貴財富。這幾個故事,鐘南山多次在公開訪談中談及,它們對于鐘院士的成長、對于他品格的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李秋沅希望,這些良好的家風,能感染更多的青少年讀者。“在鐘南山身上,我們看到了源自他父母的清正之氣,而他們的精神氣質,與千百年來胸懷家國、心懷社稷的中華有識之士一脈相承。良好的家風和流淌在中國人血脈里的高貴的中國精神,共同成就了鐘南山的品質和成就。”
疫情中緊急加寫最后一章
《鐘南山:生命的衛士》是“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系列(第二輯)中的一本,原計劃5月紙質書先上市,再推出電子版。就在編校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之時,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肆虐中華大地。鐘南山再次臨危受命,登上了開往武漢的列車。他在擁擠的餐車一隅,蹙眉闔目休息的照片,令多少民眾揪心感懷。而他對疫情的每一次權威解讀,又讓全國人民打消疑慮、堅定信心。
《人民日報》官微評價他:“八十四歲的鐘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而這樣的故事,必須被記錄、被書寫。很快,李秋沅便根據最新資料,補充了書稿內容。考慮到全國正處在抗疫的關鍵時刻,該書的編輯、審校等加班加點,加速運作,讓電子版提前上線,供讀者免費公益閱讀。
在緊急加寫的最后一章,李秋沅寫道:“鐘南山曾說過這么一段話:‘始終不安于現狀,這好像是我生命的主軸……假如每個人都能這樣,這個社會就會進步很快,國家也會進步很快’——鐘南山執著向前,用行動詮釋著對國家之愛,對人民之愛,對生命之愛。”
她希望,小讀者們能在鐘南山的故事中感受到醫者的風骨,汲取到戰勝疫情的力量。“從鐘南山院士身上,我們看到人之為人的高貴,看到了‘擔當’、‘誠信’、‘實事求是’、‘百折不撓’的精神光芒。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脊梁、中國國士,更是中國當代青年的榜樣。”
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 篇6
突出解疑釋惑,程度凝聚社會共識。防疫工作做得好不好、措施實不實、效果怎么樣,群眾既看政府怎么說,也看怎么做。四川為確保熱點問題得到及時回應,要求全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人和相關專家直面公眾、解疑釋惑,要求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直擊社會關切點。疫情防控期間,農村群體性聚餐監管八條措施怎么執行?緩解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政策措施如何落地?幫助農民工安全有序返崗的“春風行動”方案如何實施?面對這些問題,四川通過細化解讀,用客觀數據、樸素道理、生動案例和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群眾聽得懂、好理解,使相關舉措深入人心,凝聚群防群治的力量。
突出政民互動,充分匯聚民情民智。在復雜嚴峻的疫情面前,要傳播放大政府主流聲音,也要注重收集民情、匯聚民智。1月28日,四川開設了全省應對疫情公眾投訴建議舉報平臺,全天候受理公眾咨詢、投訴、舉報和建議,同步收集處理屬地論壇、省委書記和省長信箱來信、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留言等。截至2月17日,平臺共收到各類信息3381條。針對各渠道反映的問題,安排專人對群眾進行耐心解釋、指明解決路徑,將共性問題在每天下午5時匯總并轉至應急指揮部會商,據此提出對癥下藥的新舉措。反映問題、收集信息、解釋疏導、轉辦交辦、反饋磋商,當民意收集辦理形成“閉環”,收到的必然是“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的良好效果。
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始終是第一位的,疫情防控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落實好“公開透明回應群眾關切”的重要要求,既要做好信息公開工作,又要注重回應關切、交流互動;既要廣泛普及科學防護知識,又要引導群眾正確理性看待疫情,不斷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和防護能力。我們堅信,繼續及時發布信息、回應群眾關切,廣泛發動和依靠群眾,同心同德、眾志成城,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 篇7
20__年我國局部地區發生SARS疫情,國外一小撮別有用心的勢力借機丑化中國。鐘南山作為防治SARS的權威專家,利用經常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的機會,實事求是地告訴各國的專家學者在中國發生的SARS事件,中國政府和人民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績。5月28日,鐘南山應邀在全美胸肺學會(ATS)上作了《中國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發病情況及治療》的專題學術報告,他專業、開放、實事求是的態度,有理有利有節的辯論風格,引起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著名的CNN電視臺在《今日美國》中評論“中國大陸的SARS發病率已經明顯下降,令人鼓舞”。鐘南山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國外勢力借SARS事件丑化中國的“話語壟斷”企圖,使國際社會對中國疫情有了一個客觀公正的認識。
那段時間,鐘南山既要在臨床一線救治SARS患者,又要協調各地的防治工作,極少休息,身體很疲憊。老伴經常勸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為此朝他發脾氣。但鐘南山停不下來,因為他把自己為祖國服務、為黨工作的有限時間,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寶貴!
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 篇8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確要求。黨中央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各項防控舉措相繼出臺。全國上下全力奮戰、英勇奮戰、團結奮戰,形成了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人心齊,泰山移。”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輿論支持,必須深入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使全黨全社會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堅決貫徹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再接再厲、英勇斗爭,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把疫情擴散蔓延勢頭遏制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次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區前往湖北和武漢支援的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以及各方面人員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聞令而動,堅忍不拔,不怕犧牲,攻堅克難。各條戰線做了大量艱苦工作,付出巨大努力。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就要大力宣傳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宣傳一線醫務工作者、基層干部、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跡,宣傳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等等。特別是要關心關愛廣大醫務工作者,大力宣傳優秀典型和先進事跡,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通過充分報道各地區各部門聯防聯控的措施成效,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凝聚眾志成城抗疫情的強大力量。
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斗爭,現在疫情防控正處于膠著對壘狀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構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輿論引導,加強有關政策措施宣傳解讀工作,使人民群眾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各項聯防聯控措施,形成同舟共濟、群防群治的合力。要加大對傳染病防治法和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依法防控。廣泛普及科學防護知識,引導人民群眾正確理性看待疫情,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和防護能力。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和輿論關注,既促進矛盾和問題的解決,又引導公眾看本質、看主流、看趨勢。同時,各地區各部門要及時發布信息,回應群眾關切,增強及時性、針對性和專業性,引導群眾增強信心、堅定信心。
共和國勛章鐘南山人物事跡學習心得四 “感謝解放軍,武漢加油!”火神山醫院一名康復者出院前的這句話,發自肺腑,令人動容。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軍隊醫護人員聞令而動,勇挑重擔,敢打硬仗,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精兵強將,火速增援。除夕夜,三所軍醫大學450人緊急出征武漢;火神山醫院完工交付,軍隊醫護人員迅速進駐承擔起病患救治任務;疫情防控最吃勁時刻,軍隊增派醫護人員支援武漢……鏗鏘的步伐伴隨集結的號角,慷慨的請戰書立下必勝的軍令狀。他們,分秒必爭,使命必達!
攻堅克難,全力救治。他們,是患者與死神搏斗的堅強戰友;他們,是患者建立康復信心的親密朋友。厚重的防護服擋不住關切的眼神,感染的風險阻不了逆行的腳步。他們,專業精湛,救治有方!
抗擊疫情,軍隊醫護人員勇當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捍衛者守護者,向著勝利,進發!
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 篇9
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開展疫情防控,這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制度優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力度持續加大,但形勢仍然復雜嚴峻,疫情防控仍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決貫徹落實,廣大黨員干部、醫護人員奮戰在防控疫情第一線,社會各界紛紛捐款捐物……全國上下匯聚起疫情防控的強大合力,為我們打贏這場阻擊戰注入了強大信心。
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并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匯報。從強調“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到要求“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要堅守崗位、靠前指揮,從部署“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筑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到指出“要及時發布疫情信息,深化國際合作,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
袁隆平人物事跡學習心得 篇10
都說盧一的孩子有著很鮮明的特征,熱情、真誠、陽光、自信,他們身上有著情感教育愛的烙印。“構建孩子的完整人格、完滿人生,情感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載體。”吳蓉瑾這樣說。
上任伊始,吳蓉瑾就帶領著老師們開始構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體系,將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勞育等各個方面,完善學生人格,讓孩子們學會表達、學會愛。
作為第一個開設情感教育課程的老師,她從幫助學生宣泄情緒,到引導積極情感,再到培養人格,這一干就是17年。每周她都利用十五分鐘的時間,堅持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開設上百節情感教育示范課,幾千篇案例以及2本研究專著,情感教育課程更是惠及學生10萬人次……她為孩子搭建起了心靈交流的橋梁。情感教育從課程起步,逐步延伸到學校管理、隊伍建設、教學研究、后勤保障,成為了盧一的辦學特色,如今,學校已經建立了一套很完善的情感教育課的框架,情感教育的內涵,也逐漸滲透各個學科之中。
每天清晨她都會站在校門口迎接著孩子們的到來,互道一聲“早上好”,與孩子們一同開啟嶄新的一天;在她的推動下,學校成為了上海市第一所“推遲上課一刻鐘”學校,切實保障了孩子們的睡眠時間;為了增強孩子們的體質,她跑遍了學校周邊的體育場館、活動中心等,開設了四十多項運動課程;每當學生畢業時,她還會給孩子們送上一張小卡片,上面留有她的微信號,“有困難找‘云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努力讓每一個孩子身心健康、幸福成長,是吳蓉瑾最大的心愿。
她努力將每一個點子、每一個舉措都落到實處,著力打造一所愛的學校,培養新時代有溫度的少年。她常說:“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個‘穴道’,這個‘穴道’可能是孩子的特長,也可能是他的興趣點,還可能是他身上的某種特質。點到這個‘穴道’,孩子的潛能就被激發出來了,對孩子的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除了在校的孩子們,即使已經畢業的盧一學子,甚至不少并非盧一中心的學生家長也經常會慕名找到她尋求愛的幫助,盡管這占據了她很多非工作時間,但是她都非常樂意。她說:“每個孩子都應該得到我們的關注和重視,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提供幫助,給與情感的溫暖。讓他們能積極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成為適應社會,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