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鄉鎮深入開展好學習實踐活動的幾點思考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從2011年9月起,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全黨分三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這是中央深謀遠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夏津縣作為第二批學習實踐活動單位,堅決把學習實踐活動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重要的發展機遇和強大的工作動力,全下上下以認真負責的態度、改革創新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迅速行動、周密部署、突出特色,掀起了學習實踐活動高潮。
一、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科學發展、為什么要科學發展這一基本問題。只有對科學發展觀有了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才能更加自覺地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一)什么是科學發展觀?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四句話既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準確定位,也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特征。第一句話強調的是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歷史和現實經驗表明,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沒有發展是死路一條,沒有科學發展更是死路一條。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的衣食住行、城鄉面貌、社會事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得益于發展,發展是改革開放30年的主旋律、最強音。去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央審時度勢,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又一次把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種形勢下,對我們后發展縣市來講,更要拿出全部精力來抓發展,在好的前提下能快則快、越快越好。第二句話強調的是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要讓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執政為民、以人為本不能只講漂亮話,關鍵是讓群眾認可、百姓滿意,也就是縣委經常講的“富民、樂民、安民”,“讓民得實惠、讓黨得民心”。第三句話強調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在工業化初期,使我們嘗到了甜頭,但最終違背了自然法則,注定要吃盡苦頭。可以看看身邊,天是否還像從前那樣藍,水是否還像從前那樣清,空氣是否還像從前那樣清新。我縣花4個億搞“碧水繞城”工程,實在也是迫不得已,是在還大自然的帳。所以違背規律、掠奪資源的發展,只顧眼前、不管未來的發展,企業創效益、群眾損健康的發展不是科學發展,最終會遭受大自然的懲罰,讓子孫后代替我們還賬。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必須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并重雙贏,走生態文明的路子。第四句話強調的是統籌兼顧,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統籌兼顧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一條寶貴經驗。它要求我們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善于總攬全局、統籌謀劃,既抓全局又抓重點,既抓經濟建設又抓社會建設,既抓物質文明又抓精神文明,決不能顧此失彼,不得要領。我們可以很好地想一想,為什么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道德水平卻下降了;為什么經濟建設搞上去了,計生穩定卻出現了問題;為什么整個社會的富裕水平提高了,而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為什么城市發展快了,農村發展慢了。所有的問題歸根到一點,就是沒有實現統籌兼顧,沒有實現科學發展。
(二)為什么要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領導集體的理論創新,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是人類保護共同家園的文明旗幟。一方面,這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夏津”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縣的總體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不增加經濟總量不行,如果只顧經濟增長,不顧資源、環境,就會出現有錢卻失去健康,有車卻沒有油,有充足的物質卻丟掉幸福的尷尬局面。這種發展,實際是對“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夏津”的一種背離。現在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在危機沖擊下,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開始冒頭,我們不能急躁冒進、揠苗助長。實踐證明,當前的危機是傳統發展之“危”、科學發展之“機”。只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大力培育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增長點,才是應對危機的長久、治本之策,才能為實現“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夏津”的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我縣是農業大縣,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廣大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還不能完全滿足。是不是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群眾的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心里最明白。因此,廣大鄉村干部一定要把科學發展的理念植根于心,時刻牢記自己就是科學發展觀的執行者、實踐者,堅定不移地引導和帶領廣大群眾同走科學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