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革命》學習心得(通用3篇)
《教學革命》學習心得 篇1
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情懷。堅持讀書是每一個老師最起碼的職業底線。尤其是處于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學習化的時代,只有讀書才能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促進專業發展。 近段時間,讀了蔡林森的《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收獲頗多,這也為作為新老師的我,在教育行業內的起步發展指出了一條明路,讓我收獲頗多。
書的開篇就記錄了蔡林森的成長歷程,從蔡老師的一生經歷中,不難看出他是從艱苦生活中歷練出的一把寶劍,才能說出“吃苦是福、吃苦才能學會學習、吃苦才能當好老師······”這樣具有感染力的話,讓我們每個讀者,都能從蔡老師的艱苦經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與之產生共鳴,真正做到“甜從苦中來”。作為八零后的我,對于老一輩經歷過的那些滄桑歲月多數是我不能想象或者很難理解的,但是讀過蔡老師的書后,我在意的似乎已經不是當時的社會有多慘淡,又多么的不公平,更多的是我對蔡林森老師那種面對艱難困苦仍然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的品質的敬佩。我想,正是因為經歷過,所以才更有發言權,這也讓蔡老師精心研究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法更具說服力吧。
《教學革命》學習心得 篇2
作為教師的我,讀了蔡老師的新書后,我開始反思,在以后的課堂中,我嘗試著運用蔡林森老師創造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方法,盡量讓自己少講一些,留給學生的時間多一些,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突然一下子就活起來了,且真正實現了“讓課堂回歸于學生”的教學理念。從此上課我輕松了很多,學生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一學期后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提高。
書讀多了,我們的認識就提高了,實踐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學閃爍著睿智的光彩,充滿著創造的奇跡。讀了蔡林森老師的《教學革命》這本書后,我深刻領悟到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作后盾,才能為祖國培養出杰出的人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一場教學革命對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太重要了
《教學革命》學習心得 篇3
20__年秋期,我有幸去河南師范大學參加一個多月的河南省初中數學名師培訓。
在這次學習中,我受益匪淺,更是初步認識、了解到一個新的教育理念——分享式教學。
任景業專家講的是《尋找適合人的天性的教學方式——分享式教學理論與實踐》。分享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和經驗,實現共同成長﹑享受認同與尊重的愉悅過程。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問題出發,讓學生思考,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想法的一種教學方法。
所謂分享式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經過感知、質疑、探究、創新,得出思考成果,然后在全班進行分享的一種教學方式。旨在促進學生思考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經過交流分享和思維碰撞,擦出火花,萌生靈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的價值和成就感,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最常見的課堂形式大概有兩種:一是,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二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師生互動。分享式教學探討的是第三種方式,就是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提出分享式教學的原因包括:分享式教學順應時代的需求;分享式教學有利于自主高效的學習;分享式教學順應孩子的天性。
分享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教師啟發—學生探究—小組交流—成果分享—反饋評定。
分享式教學最主要側重兩點:一是激發思考的積極性;二是提升學習的成就感。學生只有積極主動思考了,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敢于質疑的精神。而且通過分享,彼此可以交流心得體會,激發靈感,開闊思路,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彼此不再陌生,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思維的碰撞和貫通。而且,分享可以使人在不斷獲得成就感的過程中保持前進的腳步。
如何實施分享式教學呢?分享式教學應該做到問題由學生提出,方法由學生探究,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平臺。其中包括:1.構建分享課堂規則;2.問題提出的指導策略;3.思考動機的激發策略;4.小組合作的構建和指導策略;5.全班分享的指導策略;6.評講的跟進策略。
分享式教學在操作中有幾處關鍵點,即“意識前移,人人參與,教師讓座,參與無錯。”
在實施分享式教學前,要讓學生知道,學習過程中要參與分享,要樹立參與分享的意識。我們都知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要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分享的過程,有可分享的內容,需要學生先有思考成果,需要讓學生在學習前就帶著分享的意識,帶著任務和職責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
要讓學生人人參與分享。人人都有投機心理,人人都會分外關注自己的事情,當分享不能成為每個人必須完成的任務時,人們會抱有投機心理“反正老師不會叫到我”,而影響思維的投入。
讓學生有分享的成果,需要學生自己來思考,自己來創造。為此,老師要讓位。在告之式的課堂上,學生沒有思考,或在問題引導下一步一引的課堂上,學生的思考空間很小,學生在分享時很難有積極的表現。
分享式教學關注學生是否產生了新的觀念,是否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思考,而不在于思考的對錯。杜郎口的課堂中學生參與度高的原因就在于有“參與無錯”的課堂文化。分享式教學,由問題出發,讓學生思考,并讓學生展示、交流、分享自己想法。一節課就是這樣由若干個“問題——思考——分享”的單元組成的。教師最關鍵的是封口,少說。教學中最關鍵的是“分享”環節。還學生把想法說出來、給大家分享的權力。
“分享”這一環節,從形式上看也是分享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點。
分享式教學可以解決下面的問題。
(1)學習效率問題:分享式教學應當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高效學習。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提出的“學習金字塔(Coneof Learning)”或 “經驗之塔”,可以說明這個道理,分享是把自己的思考說給別人聽,效果比聽講、視聽要好的多。
有人擔心這樣的教學會影響成績。現在從理論和實踐上來看,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2)是學會到會學的可行的途徑。我們教學是讓孩子聰明的,有人說人惟一聰明的途徑就是和別人多交流。因為在和別人交流中才能學到別人是怎么思考問題的,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維結構。
(3)能培養學生“會學”,從而可以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嘗到學習的幸福和快樂。商界有言,只有把產品變成商品才能帶來財富,學習一樣,只有把你的想法分享給大家,才能體會到思考的價值。這又有助于自信心的形成。
(4)有助于平等、民主、自由課堂文化的形成。要分享他們的智慧,心中就要有他人,要理解、認可和欣賞他人的創造,這有助于民主、平等、自由的課堂文化的營造。
如,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的老師在第一節分享熱身課上提煉出來的幾個關鍵詞語有:“平等、誠實、尊重、開放、大度”。
(5)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快樂。這一條是最主要的。一項改革不能推行下去,主要有三條:理念不認可,方法不實用,行動無效果。分享式教學把課堂給學生了,老師教的輕松了,順了孩子的天性,學生學的快樂了,這是得到大家認可的主要原因。
分享式教學更幫我們提出了如何處理學生兩極分化現象的方法,那就是“讓優生更優,讓差生保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分享式教學更能明確的體現出這一特點,所以,分享式教學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讓我們一起運用這一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更好的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