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學習科學心得(通用3篇)
初中生學習科學心得 篇1
第一,要有正確的學習目的。每個學生的學習計劃,都是為了達到他的學習目的服務的。
正確的學習目的,是正確的學習動機的反映,它是推動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
第二,計劃內容一般分五個部分:①全學期學習的總的目的、要求和時間安排。②分科學習的目的、 要求和時間安排。
優秀中學生的學習經驗表
明,在制定分科學習計劃時要注意兩點: 要特別重視馬列主義的基礎知識、語文和數學三門學科的學習。學好這三門學科,是學好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學習要有重點,但不能偏廢某些學科。
③系統自學的目的、要求和時間安排。
自學內容大致有三方面:
①自學缺漏知識, 以便打好扎實的知識基礎, 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能跟上和適應新教材的學習。
②為了配合新教材的學習而系統自學有關的某種讀物。③不受老師的教學進度的限制提前系統自學新教材。④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和其他學習活動以及閱讀課外書籍的目的、
內容、要地和時間安排。
⑤堅持身體鍛煉的目的、要求和時間安排。
第三,要從實際出發。一個中學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質量,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 上述五個部分的計劃內容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由于每個中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 因而在訂計劃時, 每個人的計劃重點和要求也是不同的, 并不是每個中學生在任何情況下制定學習計劃都必須包括以上五個部分。
有的中學生的學習基礎很差, 就不必急于去系統自學課制定計劃。
第四,在執行總的學習計劃過程中,還要制定月計劃和周計劃,以高度的學習熱情和頑強的學習意志保證總計劃的完成。
有的優秀中學生每天還有一個學習小計劃, 嚴格要求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學缺漏知識和弄懂課本內容上。
總之,要制定一個對學習有指導意義的計劃, 必須從實際出發, 也就是要實事求是地摸清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自己實際掌握的知識程度出發。
初中生學習科學心得 篇2
生活中少不了數學,同樣,生活中也少不了科學。就像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沒有科學理論來指導實踐,就猶如航船行駛沒有舵和指南針一樣。”確實,只有藝術和科學能提高人,直到神圣的`地步。科學決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也不是用金錢能買來的。它是要老老實實的工作,踏踏實實的做人,精益求精的工作的人才能真正掌握好科學的風向。同樣,懂得了科學的人,他就知道應該怎樣利用好科學,去勇敢的面對,去細心的觀察,要經過耐心、細心、恒心的考驗,勇敢的去發明創造,這就是科學的最高境界。
在《科學與發明》這本書里,我懂得了許多,博士在我的記憶中很深刻,雖然他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但他的發明試驗卻常常是以失敗而告終。當然,他也有偉大的杰作,例如發明出一個任勞任怨,經常為博士收拾殘局的機器人;一個能穿越時空機器的創造者。在博士的周圍,還有許多熱愛科學的學生:喜歡看書,聰明、活潑對什么事都充滿好奇的小明;聰明伶俐、愛漂亮,經常嘲笑貪吃的阿福和琪琪;還有貪吃愛玩,滿腦子想的都是跟吃有關的阿福讓博士的生活更加精彩。博士經常帶這些“好奇寶寶”們游玩,在游玩中,使這些“好奇寶寶”變得更加聰慧。
確實,讀完這本書以后,我真正領悟到了科學的重要性,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學。
初中生學習科學心得 篇3
當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洪流中,追求創新已成為共識,融入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創新活動形態多樣,不同領域的創新活動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形成了多主體、多層次的創新矩陣。熊彼特在用經濟學理論詮釋市場創新行為時,稱創新型企業家為“行業的引爆者”,將企業家精神放在一個核心的位置,認為正是企業家嗅覺敏銳、敢于冒險的特性,才能不斷開發新產品、創造新業態。
與之類似,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科學家處于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地位,每一項科技創新成果都凝聚著科學家的智慧與辛勞,也是“科學家精神”的物化和外在體現。科學家精神世界的滿園芬芳與奮斗足跡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①專注是孜孜以求的科學信仰。在未知的世界摸索前行,走怎樣的創新之路,取決于我們對于科學的信仰。潘建偉院士說:“創新不能總跟在別人后面,就要敢做沒人做過的事情。”專注和執著是所有拓荒者的特質。在鎖定科學問題后,成果產出往往要經歷長期的積累和沉淀,保持專注會讓挫折不再折磨,時光不再枯燥,在歲月靜好中與創新邂逅。
古有李時珍嘗百草,徐霞客踏千山,今之南仁東、屠呦呦皆是一生為一大事來,這都為我們展現了專注之美、執著之力。“南仁東星”高懸蒼穹,時刻提醒我們只有在靜謐的心境中,在淡泊的情懷里,目光才能投向更浩瀚的科學星空。當我們翻開日本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名冊,不難發現學歷不高的中村修二、田中耕一,甚至“土鱉”到底的大隅良典、益川敏英,他們的科研之路飽受挫折,但瞄準前沿難題矢志不渝,最終贏得了學術的長跑。
如今我國科技政策環境利好,平臺設施堪比國際水平,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具備創新的客觀條件。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科技競爭激烈異常,“跟跑”易,“并跑”難,“領跑”更是難上加難。要想取得突破,對科學的專注、執著和堅守依然是不二法寶。
②質疑是相互欣賞的科學品格。質疑和欣賞看似矛盾,在科學家群體中卻是辯證統一的。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是百花齊放的種子,帶來科學思想和學術觀點的激蕩。科學的聲音不應迷信于權威,亦無須屈從于權勢。
新中國成立之初,有外國學者斷言由于缺乏儲油的海相地層,給我國扣上了貧油的帽子。地質學家謝家清、孫建初等堅持實踐第一的工作作風,摸索和發展出陸相成油理論,為大慶、勝利等高產油田的勘探開采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存疑、質疑、解疑,無非是為了更好地認識真理。科學家“道相同”,質疑和回應質疑也就成了“相與謀”的重要交流方式,推動了科學家群體在研究興趣、學術風格的相互欣賞,進而促進學科交叉和科技合作。
③守正是嚴謹理性的科學操守。基于在科學實踐中體現的寬容、協作等精神,科學共同體通常被看作是道德共同體的模范。近年來,學術不端的現象每每見諸報端,都會引起廣泛的熱議。在自由馳騁的科學疆域里,人性的弱點需要時刻防范和警惕。對真理的熱愛需要超越世俗和功利的局限,追求的不是人才“帽子”的簡單迭代,更不是經費項目的野蠻擴張。只有克服浮躁,大膽去試,勇敢去闖,實事求是,才能練就真正的學術大師。
創新是為了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如何約束科學始終走在向善的軌道上,需要勒緊理性的韁繩。帕特森原本是一名通過同位素手段測量地球年齡的普通學者,當他發現含鉛汽油的危害后,頂住同行的非議、企業的迫害,孤軍奮戰20多年揭露真相,最終將鉛趕出了人民的生活。他有一首小詩這樣寫道:最偉大的科學家,總是拋棄那舒適的生活,只為一絲照亮未來的光芒。
④報國是心系家園的科學情懷。人們常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在祖國和人民面前,“科學家精神”就意味著無怨無悔地為之付出。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毫不猶豫放棄海外優厚待遇投入祖國懷抱,雖百折而不回。以黃旭華為代表的專家學者隱姓埋名、不計得失,長期投身核心裝備研發,雖萬死而不辭。
無論在哪個時代,當對祖國的愛遇見對科學的情,必然迸發出萬丈豪情和澎湃力量。從“兩彈一星”到“北斗”“蛟龍”,從雜交水稻到分子育種,從人工合成胰島素到量子科技與通信,科學家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也愈發從容和自信,因為背后站立著日益強大的祖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共鳴。在爬坡過坎的征程中,科技需求不會少,要求會更高。各行各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亟須得到解決,建設美好生活的種種心愿迫切盼望實現。新時代的科學家依然要心懷祖國,解決時代命題,回應人民關切,在創新的路上繼續進發。
科學家精神氣象萬千,雖不能窮盡,但匯聚的力量氣勢磅礴。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精神,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的匯聚,必將為勞動者增添情懷的溫度,進而使之迸發出無窮的創新力量。
致敬,“科學家精神”!去引領更加偉大的新時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