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語文學習心得(通用3篇)
初中學生語文學習心得 篇1
今天我在站在這里,如果說大家想聽聽我能談談學習語文是否有什么好的方法,那就未必能如大家所愿。因為我覺得語文學習根本就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最大的必要其實就是靠平時的一個長期的慢性積累過程。也許我們可以靠大量的做題在短期突擊,可以在數學、英語等學科上收獲到不錯的效果,但語文肯定不行。
在我周圍同學中,大凡是語文成績好的同學,據我觀察大家都有這樣幾個共同的特點:
第一是興趣,從小語文就是我最喜愛的科目,也是我學習得最輕松愉悅、最富樂趣的一門學科,學習語文可以是一件賞心樂事。懷著真正的好奇與熱愛,渴望走進它,并樂意為它付出,就必定能在這一科的學習中游刃有余,舉重若輕。有一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自己發自內心地想要學并且學好它,用愉快的心情去從事你的學習,那么學好語文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古話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第二就是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特別是在咱們班,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同處一個班級,學習條件也差不多,但是為什么不同的人之間會有一些差距呢?學習習慣是關鍵。譬如王老師經常強調:“語文要學得好,錯題千萬別放過”。她要求我們要每人有一本《錯題集》,就是平時多積累自己不會或未完全掌握的題目。學習中出現了錯誤并不可怕,但如果漠然視之,這樣的學習就很難有高效率。考試前的時間都非常緊張,這時把自己平時的錯題集當作復習重點,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摔了一跤會疼,但痛過之后你記得把那個坑填起來,這樣就不會在同一地方再次跌倒。養成良好的習慣,可能一開始就會難一點兒,但是一旦堅持下去,就形成一種自然,就能從中體驗到其中的甜頭,那么就是自己想要學,而不是被逼迫而痛苦地學了。
三是要注重平時長期大量的課外積累。咱們班每次考試,在其他學科,一兩分之差就可能會讓自己落后一大群人。但作文中的拉分,又時常讓自己一下子輕松的彌補了這步缺陷。而寫作水平的提高,是和平時愛好大量的閱讀分不開的,多看像《讀者》、《意林》、《報刊文摘》這類好書刊,多逛書城、圖書館這些好地方,多關注電視新聞及紀實頻道的社會熱點問題,會發現有很多內容可以成為自己寫作的素材、很多思想火花可以成為自己寫作靈感的源泉。想要得到滿意的語文成績,書本之外、習題之外的東西可能也永遠更加重要。好多次的作文競賽獲獎,我得感謝有社會這個大課堂給我帶來了很多靈感上的啟迪。
總之,我覺得語文成績的提高,是靠平時長期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愿大家在通向語文的道路上,不斷向前,收獲多多!
初中學生語文學習心得 篇2
這次小學語文老師的國培即將結束,我在這短短的一個多月的培訓里,讓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識。在這次培訓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識字寫字教學和作文寫作。
現在很多同事都說學生識字量,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大多數的老師都把課堂時間都用在如何教會學生識字,忽略了在課堂上練習生字這一環節。而通過這次培訓讓我明白了低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要求學生會讀會認,一部分是要求學生必須會寫會用,并且還要求掌握。其實現在有很多老師都有一個誤區,他們在教識字寫字的時候,往往要求學生把所有的字都必須掌握,所以需要很多的時間來識字寫字,這樣的話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很大。其實在識字寫字的教學中,只要求學生會讀會認的那一部分字,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來要求學生掌握,只要學生能夠認識并且會讀就可以了。另外一部分要求學生掌握的字,就多花點時間來教學生掌握。我覺得識字寫字教學應該從聽說讀寫這幾方面來強化學生識字寫字能力,并通過課堂提問,游戲,講故事等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想這樣不僅老師教起來輕松,學生也會樂意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現在教的是小學四年級的語文,在教學過程中讓我最頭痛的就是上作文課,因為班上的大多數的學生都不喜歡寫作文,他們覺得寫作文的時候不知道寫什么,每次寫出來的作文都是大同小異的,每什么新意,因此他們慢慢的就變得不喜歡寫作文了,對于這個問題我也非常的苦惱。但是在這次培訓中有一個用童心寫童言的內容,學習了以后讓我明白了,要讓學生愛上寫作文,提高寫作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要鼓勵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聯系生活實際,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不要胡編亂造,這樣就不會沒有內容寫了,因為學生對自己經歷的事情印象比較深刻,就容易寫出來。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更加動人,有感染力。
經過這次的培訓,我深刻領悟到,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要進行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自我提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我們所教的每個學生,才能配得上“教師”這個光榮稱號。
初中學生語文學習心得 篇3
一、淡化分析講解,注重自我感悟
課堂上的分析講解,必須淡化。分析講解可以幫助學生盡快地理解課文,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動腦時間。但課課都是老師講解,篇篇都要老師分析,分析講解得又過多過細,這就不好了。這樣無端地耗去了學生有限的課堂時間,會養成學生懶得動腦的習慣。分析講解,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關鍵、難點、重點和帶有規律性的典型問題,以達到交給學生學習方法的目的。淡化了分析講解,有些問題老師沒有講,學生又怎樣搞懂呢?我采取自我感悟的方法來解決。例如教《青山處處埋忠骨》時,我沒有進行過多的分析,而是讓學生充分地自己去感悟。我先對文章做個整體結構交代,接著把描寫人物神態,動作和語言用幻燈片展現出來,讓學生分角色讀,再結合齊讀,自由讀,讓學生自己體會人物的性格和文章的內容。最后由學生概括出毛澤東是一個有著凡人情結和偉人胸襟的慈祥父親。這樣既達到語言訓練目的,有培養了學生動腦自學的能力。
二、摒棄“封閉式”教學,提倡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
學校的應試教育把學生與大自然隔離開來,課堂成了語文教學的唯一場所。而作文教學離不開生活。長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教師很少帶學生去認識周圍的世界,不去接觸生活,只是關在屋子里拜讀“小學生優秀作文”,背“好詞佳句”。學生對有些詞、句的意思根本不理解。現在的學生,活動內容少,生活舒適,部分學生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有些學生,作文題出來了,到處找書,報紙抄一遍,敷衍應付,而當堂作文時,這些學生就倆眼發呆,不知所措,可以說小學生作文教學已經被扭曲。根據年級教學要求,學生應能把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說明白,寫清楚。可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說不明白,寫不清楚。根據這種情況以及學校管理的實際,每一次我們的傳統節日或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到來之前,我都會給學生提出寫作的要求,抓住機會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如,今年清明節之前,我跟同學們提出要寫一篇游記,并提出了具體要求。后來寫出的游記與以前在課堂上寫的,從整體上看,進步較大,學生有話可說,有東西描述,有活動內容可寫。
由此可見,作文教學,應該讓孩子們到廣闊的天地中去吸收新鮮的空氣,讓孩子們認識生活,多讀,多寫,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