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觀后感
從現有的史料來看,當時革命黨人在群眾宣傳戰線上“出奇制勝”的招術可謂五花八門,不勝枚舉,它們與正面的反清排滿宣傳緊密配合、相輔而行,極大的增強了宣傳效果,贏得了民眾支持,鼓舞了革命斗志。
四、白話宣講,淺顯直白
眾所周知,革命黨人多數是知識分子,國父等領袖和骨干人物更是博覽群書。因此在革命初期,個別革命黨人常愛用艱晦文言文進行寫作。比如章太炎在19xx年的《神州日報》的發刊辭上寫到:“自古哲士哀時,達人礪俗……”。這樣的文字,不要說在今天,即使在當時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讀得懂的。但很快,革命黨人就能嫻熟的運用白話文向社會公眾特別是下層民眾進行宣傳了。從此以后,革命黨人的群眾宣傳工作面貌煥然一新,事半功倍。
比如:福建大都督府參事會議員、老同盟會員林白水先生在《中國白話報.發刊詞》中寫到:“文言文報刊全是給知識分子看的,任你說得怎樣痛哭流涕,總是‘對牛彈琴’,一點益處沒有的……革命的希望都在我們幾位種田的、做手藝的、做買賣的、當兵的以及那十幾歲的小孩子阿哥、姑娘們……但他們即使識字的文化也不高,不喜歡或看不懂那種“之乎者也,詩云子曰”類“離奇古怪的文章”。林白水自己“為著這事,足足和朋友們商量了十幾天,大家都知道沒有別的法子,只好做白話報罷”。這種以白話報刊來作為向普通大眾宣傳的方法有效的擴大了革命影響。
反觀清廷出資所辦的《政治官報》等御用報刊幾乎都是以文言文撰寫、編輯、裝排和發行,訂閱者僅局限于各級衙門的官員和幕僚,私人自費訂閱者寥寥無幾,在民間影響甚小,完全無法和革命黨人所辦的白話文報紙的影響力相抗衡。
五、在新形勢下做好江油群眾宣傳工作的啟迪和思考
最近,要求領導干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尤其要注重學習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近現代歷史⑤。我感覺,我們不僅要學習歷史事件,還要注意從汲取歷史事件的經驗教訓,從而歸納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和精髓。然后,再用這些規律和精髓來指導我們現在和將來的宣傳工作。只有這樣做,才能算是認真貫徹落實了習副主席的講話精神。單位領導組織我們大家觀看《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其實就是學習、借鑒歷史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從電影和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期間,革命黨人在群眾宣傳方面的這一系列高水平的策略和手段,為推翻清王朝、結束帝制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幾點值得我們加以學習借鑒。
1.要因人而異,不要千篇一律。群眾宣傳,說到底是要講給群眾聽的。宣傳搞得好不好,不僅要看宣傳內容是否有道理,還要看群眾能不能夠準確理解,樂于接受。如果我們宣傳的內容群眾聽不懂,或者壓根就不想聽,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搞群眾宣傳一定要看對象,一定要量體裁衣,一定要因人而異。
我國春秋時代,有一位名叫鄧析的思想家說過:“夫言之術: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辯;與辯者言,依于安;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與貧者言,依于利;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說;此言之術也。(見《鄧析子》)”意思是說,我們要搞好群眾宣傳工作必須要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對象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要話因人異,區別對待。即或是最優秀的演講家傳播的最高明的道理,如果不考慮聽眾的態度及條件,也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國父搞群眾宣傳就充分運用了這一真理。
2.要形式多樣,不要因循守舊。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增長并日益多樣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內容、形式、手段等各個方面入手,提供多樣化的宣傳產品和形式,努力滿足不同地域、層次、群體、年齡群眾的精神需求。同時,堅持差異性原則,為群眾提供更多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不同需求。加快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鄉鎮文化站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加快完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綜合文化站、文化廣場、文化公園、街道文化中心等陣地,做到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安民。新的形勢下,我們不但要占領報刊雜志、廣播電臺、電視電影等傳統宣傳陣地,還要積極占領貼吧、網站、手機短信等新陣地。重視對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建設、運用和管理,有效引導群眾宣傳熱點焦點,牢牢掌握群眾宣傳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3.要千方百計,不要固步自封。蛇,看起來十分可怕,但印度人耍起蛇來卻能得心應手。這說明,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找到事物的客觀規律!要想搞好群眾宣傳工作,有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必須要千方百計開動腦筋。什么叫千方百計呢?千方者,就是九百九十九方加一方,百計者,就是九十九計加一計。如果現在我們一個人能夠提出那么幾個方幾個計來。宣傳部下轄的各股室、各部門加起來就會有多少方?多少計呀?所以,只要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盡其才,悉用其力,那么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任何困難都是可以解決和克服的,新形勢下的江油群眾宣傳工作就一定能夠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