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干部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5篇)
基層干部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1
20__年6月16日深夜,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鎮百坭村第一書記,30歲的壯族女干部黃文秀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犧牲。山洪帶走的不僅僅是一個年輕的生命,更是白坭村村民的主心骨。得知這一噩耗,老百姓哭了,這樣一個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為村民謀幸福的好干部就這樣離開了,那個他們熟悉的、和善的、可親的文秀永遠的離開了。7月1日中宣部追授黃文秀同志“時代楷模“稱號,各單位、各行業迅速掀起了學習熱潮。
在滄西大隊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學習會上,很多同志都紅了眼眶,他們被黃文秀同志“滾燙的初心”感動,他們為黃文秀同志“時代楷模”的無私奉獻精神震撼,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她是人民口中的好書記,是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女。
我們要學習黃文秀同志不忘初心、奉獻群眾的大愛情懷。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革命老區百色,并自告奮勇到貧困的百坭村工作,擔任起了駐村書記。在基層工作的這些日子,是她最為忙碌且開心的日子,她和群眾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慢慢的,大家都被這個漂亮的、和善的姑娘打動。群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黃文秀同志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系心間。為了改善當地的貧困狀況,提高村民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黃文秀想方設法謀出路,積極推動各項脫貧項目全面開展。她年輕,但不浮躁;她溫柔,但足夠果敢。就這樣,在日復一日的不懈努力下,脫貧攻堅成果顯著,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臉上有了笑容,說話有了底氣,更加認可這位女駐村書記。
我們要學習黃文秀同志勇擔重任、建功基層的擔當精神。“百色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也是我的家鄉,我想為家鄉建設出份力。而且,黨號召我們年輕人到基層建功立業,我是黨員,就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黃文秀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她的眼里,滿含的是對家鄉的熱愛,在她的心里,不忘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對于老百姓而言,黃文秀同志是主心骨,是親人,亦是朋友。她把全部的熱血都澆灌在這個叫百坭村的地方,她把全部的愛心都奉獻給了鄉親們。
黃文秀同志初心之美榮耀全國。我們要向黃文秀同志學習,向“時代楷模”致敬。學習黃文秀同志心懷感恩、不忘初心的高尚情操,學習黃文秀同志艱苦奮斗、砥礪前行的干事態度,學習黃文秀同志牢記使命、奉獻擔當的時代精神。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擦亮初心、激揚動力,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甘于奉獻、勇于擔當,以實際行動為高速發展貢獻一己之力,通過不懈努力為國家建設增磚添瓦。
基層干部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2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八個字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備感慚愧的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似乎從來沒有安靜下來認真思考過這八個字的,直到我學習了黃文秀同志的事跡。
作為與我同年畢業的校友,黃文秀同志**年畢業后報名考取了選調生,成為家鄉百色市委宣傳部一名干部。去年3月,黃文秀響應號召來到樂業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為精準脫貧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村里共有88戶418人脫貧。
今年6月14日周五晚上,黃文秀利用周末,回到老家百色市田陽縣農村看望身患癌癥、接連做了兩次手術的父親。6月16日周日深夜,一心想早點回村部署抗洪的黃文秀,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犧牲。年僅30歲的生命就此終結。
她不顧自身安危堅決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下回村部署抗洪的大公無私的責任感,當然讓我感動;但更讓我感動之余又著實慚愧的是她在日常工作中的認真和用心。最初在老百姓那里總是碰釘子,為了讓老百姓愿意接近她,她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再到貧困戶家里時,就不再拿著個本子問東問西,而是脫下外套幫忙掃院子;貧困戶一次不讓她進家門,她就去兩次、三次;貧困戶不在家,她就去田里,邊幫他們干農活邊聊天;她還在日記里寫下“我發現我的方言進步了,可以和貧困戶完整地用桂柳話交流了”。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黃文秀則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反觀自身,雖然一線的媒體工作不能與精準扶貧攻堅戰相比,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工作中花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拿出像黃文秀那樣遇到困難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勇氣去解決工作、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在黃文秀事跡的相關報道中,最讓我動容的一段是:年過六旬媽媽的手腕上一直戴著一個手鐲,朝里的一側刻著四個字:女兒愛你。那是今年婦女節,文秀從網上給媽媽和嫂子每人買了一只的禮物。看到手鐲,媽媽充滿了無限的自責。感動之余,我想,黃文秀這種放棄“小我”選擇“大我”的事跡,真正地展現了當代青年榜樣的風采,也彰顯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
我們基層共產黨員雖然職業選擇不同,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基層干部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3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黃文秀的《駐村日記》中如此寫道。這句短短的話,折射出的是一名年輕黨員的使命擔當,飽含著的是對基層群眾的熱愛和深情,凝聚著的是一名年輕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扎進泥土,才能舉起理想;心有遠方,才能風雨兼程。黃文秀懷著“我想回去建設家鄉,把希望帶給更多父老鄉親”的念想,一頭鉆進貧困人民中去,在近距離中感受群眾疾苦,在走村入戶中了解群眾所需所盼,在埋頭苦干、無私奉獻中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真無愧于“時代楷模”的稱號。
“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一段時間以來,有的年輕黨員干部吃不了苦,害怕受難,時刻準備逃離基層;有的年輕人不懂奉獻,愛占小便宜,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有的甚至浮躁焦慮,對待群眾態度粗暴,不把群眾的問題記心上。種.種問題,不但影響了黨員干部的形象,也傷害了群眾的心,說到底還是價值觀、群眾觀出了問題,缺少黃文秀那樣擔當奉獻的品質和情懷。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黃文秀將扶貧事業作為“心中的長征”,在駐村滿一年后,汽車儀表盤里程數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她用腳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口碑。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扎根基層、一心為民”的價值追求,看到了堅守理想信念、心系扶貧事業、忠誠擔當作為的感人事跡。道路泥濘才會留下腳印,山峰陡峭才有無限風景。黃文秀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她在群眾心中留下的深深“腳印”,卻不會抹去。
“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感召人”。
黃文秀的事跡是一個生動鮮活的榜樣,是一股催人奮斗奮進的精神力量。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退縮、不氣餒,多幾回“熱鍋上螞蟻”的經歷,打造一個堅韌不拔的品性。要向黃秀英同志學習,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基層中傾聽群眾心聲,在群眾中感知冷暖疾苦,到現場去了解村情民意,把自己的理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融入到每一件小事實事和為民服務之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繪就出青春最美的模樣。
基層干部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4
20__年6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進、弘揚正氣,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蓬勃的朝氣和昂揚的銳氣奮斗新時代、展現新作為,黨中央決定,追授黃文秀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黃文秀同志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涌現出的時代楷模。在她身上體現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當擔,甘于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黃文秀同志是無數優秀黨員的杰出代表,她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優越條件,選擇回到家鄉工作,一心撲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直至獻出年輕而寶貴的生命。黃文秀用她年輕的生命,詮釋了新時代干部的擔當和作為,詮釋了青春人生的價值和追求,詮釋了奮斗追夢的真諦和意義。她是千千萬萬奮戰在脫貧一線的黨員干部的典型代表,我們需要廣泛宣傳她的事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更多的黨員干部奮勇向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為民,敢于擔當,勇于奮斗,我們黨就會更有力量,我們國家就會更有力量,我們人民就會更有力量。讓我們向黃文秀同志學習,為人民的幸福、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奮斗。
基層干部學習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5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過去30多年間,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兩項控制農作物病害技術,可減少60%的農藥使用,并增產20%-30%,這兩項技術造福了上億農民。20__年,60歲的朱有勇來到家鄉云南最貧困的地區,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新目標:用科技改變貧窮。
在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朱有勇這樣手把手地教當地村民種地,已經快五個年頭了。20__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60歲的朱有勇到這兒長期駐村,瀾滄縣地處中緬邊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剛剛來到這里,發現當地村民一年只種一季水稻,有20萬畝的松林,卻沒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__元左右。怎么才能讓當地農民脫貧?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時間走遍了各個村寨。在走訪調研中他發現,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適合種植三七等中藥材。
三七怕光,人工種植都在大棚里。朱有勇要在松林間種三七,面臨病蟲害增多的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朱有勇帶領團隊開始“林下三七專項研究”課題。最終他們發現,在松林間的腐殖土里可以種三七,這樣不會損害松林生長,不打農藥同樣可以解決三七感染病蟲害。這項研究成果讓林下三七從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無公害的三七,市場價已經賣到每公斤5000元。現在,當地采用合作社管理,貧困戶出工出力,還能參與分紅。
林下三七種植讓村民有了額外收入,怎么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瀾滄縣沒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種水稻,旱季土地閑置時,最適合種植怕雨水的馬鈴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種,三個月后就可以收獲,不但使冬閑地得到利用,錯峰上市的馬鈴薯,每畝地收入可達到近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