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詒思想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政詒思想學習心得體會 篇1
一、認真學習黨的xx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業務素質 xx屆五中全會報告突出了三個重點,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國家對民生的重視正過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來國家部分省、市發生了較多的不可預計性的自然性災害,如:地震等,給受災地區群眾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處黨委的號召下,我也積極投身到捐助行列當中,與其它園林員工一起解囊相助,用真情和愛心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重建家園。同時也為園林處職工馬龍積極捐助,獻上一份自己的愛心。還為固陽縣下濕壕中心小學家庭困難的小學生秦旭捐款,幫助其完成學業,不致于失學。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黨員干部如果不保持政治上的警惕,不增強政治敏銳性、政治洞察力,是非常危險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科學理論體系,只有全面、系統、準確地學習和領會,才能融會貫通,把握其精神實質,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我將繼續深入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用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做到政治上更加成熟,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進一步激發愛崗敬業的熱情,積極投身到園林事業中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認真學習業務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圓滿完成各項任務。
二、改進工作作風,在求真務實上狠下功夫
充分發揮領導的帶頭作用,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大力開展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進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增強政治責任感、使命感和愛崗敬業的事業心,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講究工作策略,注意工作方法,增強工作主動性和科學性,工作要想到前頭,想細想全,克服盲目性,變被動為主動,做到“有的放矢”。
思想政治學習心得體會3篇思想政治學習心得體會3篇
三、強化紀律意識,在嚴以律己上下功夫
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更加嚴格地遵守各項規章制度,遵守《黨章》和《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的各項規定,時時處處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服從大局,聽從指揮,令行禁止。進一步強化廉政意識,鍛煉意志品質,提高思想境界,自覺接受監督,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筑牢拒腐防變的堤壩,時時刻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凈。在工作中,要講原則,講紀律,講方法,不該得的不得,不該要的不要,不該辦的不辦,同時要善于查漏補缺,及時補位。
政詒思想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教育思想有的至今仍被我國教育界沿用。孔子招生的宗旨是"有教無類"。孔子的教育內容分文、行、忠、信四科,以《詩》、《書》、《禮》、《樂》為教材,教以禮、樂、射、御、書、數等本領。孔子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主要體現在啟發誘導、教學相長和言傳身教三個方面。孔子的學生對他的道德、學問無比崇拜、景仰,死心塌地追隨他,努力實踐他的主張和理想。孔子死后,他的學生將他比作天上的太陽和月亮,推崇倍至。而這都是孔子言傳、身教的結果。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在孔子之前,中國教育主要是"學在官府",由官府辦學,教授貴族子弟。從孔子聚徒講學開始,才有私人辦學,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孔子招收學生的宗旨是"有教無類"。孔子先后共有學生三千人,其中最優秀的七十二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德才兼備、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內容分文、行、忠、信四科,以《詩》、《書》、《禮》、《樂》為教材,教以禮、樂、射、御、書、數等本領。孔子的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教育思想有的至今仍被我國教育界沿用。綜觀孔子教育思想,我們可以發現具有以下特征:
一、孔子的教學對象是"有教無類"。孔子從30多歲起,即開始他的教學生涯,此后從無間斷。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主張無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教育的機會。他招收學生,學費并不貴,只要學生象征性地送他幾斤臘肉就可以。所以,他的學生有很多出自寒門,譬如顏回和原憲就是著名的窮學生。由于孔子很有學問,而且只是象征性收學費,所以有很多人來跟他學習。他的學生多數是魯國人,但也有不少是從遙遠的秦、楚、吳等國來投師問學的。據說,他前后共有學生3000人,其中身通六藝的就有72人。私人講學,而有這樣的規模和成效,是空前絕后的。孔子教學有謀生的考慮,但主要還是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政治人才。孔子鼓勵學生從政,還常常把得意門生派出去做官。孔子講學的目的,實際是借學生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從而改變社會。由于孔子的門生來自各行各業,每個人的性格才情也各有不同。所以,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孔子在教學中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先進》篇有一則著名故事:政事科的兩大高才生子路和冉有都問孔子同樣的問題:"聽到了道理,馬上就去做嗎?"孔子對子路說:"你有娘老子在呀,怎么能隨隨便便自己做主呢?"對冉有的答復則是"好的,去干吧!"同樣一個問題,對子路和冉有的答復卻截然相反。孔子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們兩人個性不同。子路是個冒失鬼,要壓壓他的冒失勁;冉有卻有膽小鬼的嫌疑,要給他打打氣,把他的勁頭鼓起來。"仁"是孔子教育學生的宗旨和目的,但對于不同的學生,孔子又賦予了"仁"以各不相同的意義。例如: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言也仁。"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所有這些,與其說是孔子對"仁"的解釋,倒不如說這是孔子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對他們提出的完善自我的具體要求。所以范文瀾說:"孔子雖然講了很多條的仁,一般是講士的修身法。"這里的"修身"就是"修己",它是一個人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重要前提。若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只有"先修其身",然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實現自己獻身事業、獻身祖國乃至獻身人類的遠大理想。
二、孔子教育目的是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君子。《述而》篇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文指文獻知識,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書本知識;行指禮樂技能,即禮、樂、射、御、書、數等實用技能;忠、信則屬道德修養范圍。《先進》篇又有所謂的孔子四科之說,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個門類,也可以說明孔門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個人的修養(德行);實用的政治技能(言語、政事);古代文化知識(文學)。而在德、才二者之間,孔子更重視德;在實踐與知識二者之間,孔子更重視實踐。所以孔門四科中排在最前面的是德行,排在最后的是文學。如孔子說過"行有馀力,則以學文"。這表明孔子雖然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但卻強調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子夏特別愛念書,針對這個學生的特點,孔子特意提醒他不要念成個書呆子。還如在人格問題上,孔子作了嚴格分界的,它主要包括士、君子、成人、賢人、仁人、圣人。這實際上也就是四種人,因為這里面層次最高的圣人是沒有的。堯、舜、禹都是孔子很崇拜的人物,但孔子卻從來沒有稱他們為圣人,譬如,有一次子貢問他:如果有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不是可以稱得上仁人?孔子說:"何止是仁人!那簡直是圣人!就是堯舜還沒有達到這一步呢!"仁人是孔子理想人格中的第二層次,盡管他評論一般人的學業和言行時,也都是以'仁'為根據的,可他卻從不輕易以此許人。一些國家的賢臣,如楚國的子文,齊國的陳子文,鄭國的子產,在孔子面前只是被稱為"忠"、"清"和"有君子之道";而唯獨管仲因為輔佐齊桓公"不以兵車","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才得到了孔子"如其仁"的稱贊,。另外,還有一種人也可以稱作仁人,這就是個體人格相當完善的人。遺憾的是,孔子還不曾承認有誰的人格達到了這一完美的境界,就是他自己也不敢以仁人自居,他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又如《論語》中有許多篇幅都對德育進行了詳細的描繪。例如《學而》篇的第6章對學生進行了倫理道德教育,一共提出了七個要求:孝、悌、恭謹、信、博愛、仁、學文。七者之間是一種遞進關系,在家里孝順父母、尊重兄長是基礎,由此類推,才可以做到對大眾有愛心。而第8章是教育學生修身之道,提出了五項要求:儀表莊重,努力學習,為人忠信、善于擇友,勇于改過。"君子"有特定的社會性含義,是指有一定身份且有較高道德水準的人。第13章主張做人要遵循三個原則:守信用、態度恭敬和依靠親族。《論語》第14章講君子的美德,既是夫子自道,也是教育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態度:不要貪圖物質享受,多做實事,少說空話,要走正道。此外,孔子在教學中也很重視美育、即重視音樂和詩的社會作用。孔子認為音樂和詩最能感染人,能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和養成個人的道德情操。《泰伯》篇提到過"興于詩,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邇:近的意思。)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說明學詩的目的是做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說明文藝有普及知識的作用。"可以觀",是說文藝作品反映社會現實;"可以怨",是說文藝作品能瀉導不滿情緒,起到社會安全閥的作用。"興"則是文藝作品中最獨特、最本質的作用。"興"即激發個人的情感,使其努力向上,實際上指文藝作品的感染力與熏陶作用。孔子最重視的就是這個"興"。孔子提倡"詩教",把文藝欣賞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藝活動當作陶治情操、改革社會的重要手段。這種思想實際上就是現代提倡的美育精神。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靈活多樣。孔子很注重教學方法,他的一些教學經驗至今仍為后人爭相傳誦,對今天的教學仍具指導意義。孔子的教學方法,最主要的表現在啟發誘導、教學相長和言傳身教三個方面。孔子善于進行啟發式教學,總能在最恰當的時候點撥學生。《述而》篇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實際上是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要求學生經過努力思考,弄明白大多數地方,到最后一點疑難的時候,再給以指點。這樣,學生的印象才最深刻。孔子還強調做學生要善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其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孔子采取啟發誘導的教育方法最生動的體現在教學中經常大量使用比喻手法。如《子罕》篇記子貢和孔子之間的一段回答。子貢問孔子:"有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是把它藏起來呢?還是賣掉?"孔子說:"賣呀!賣呀!有大價錢我就賣。"而從各情況看,子貢實際上是要試探老師是否要出來做官,但他問得很巧妙,也很含蓄。師生雙方都是在用隱語,設喻問答,心照不宣,委婉而又風趣。教學相長即理論聯系實際,是孔子教學的又一特點。孔子在給學生講授六經時經常結合當時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對六經的思想精神領會得較深,孔子也從學生的發言中得到啟發。學生一旦有精彩意見,孔子總是不忘及時給以表揚,并且說自己也從中受益。孔子教學生,不但進行言教,也進行身教。孔子本身就是儒家倫理的楷模,他有高度的原則性,百折不撓的精神毅力,豐富的古文獻知識,多種多樣的實用技能,達觀的生活態度,謙虛和善的待人之道,并且熱愛教育事業,從內心深處愛護學生。孔子在和學生的交往中,還充分體現了自己幽默、親切的一面。《陽貨》篇記載,子游在一個叫武城的小地方做官,把那個地方建成了一個禮樂文明樣板小區,孔子一看就樂了,笑著說:"殺雞焉用牛刀?"意思是說就這么一個小地方,也犯得著這樣的力氣?子游聽了就反駁孔子,說:"人民受禮樂熏陶,就容易管理呀。老師您平時不是這樣教育我們的么?"孔子馬上不笑了,一本正經地說:"子游說得對!我剛才是在玩笑。你們別當真!"還有一次,孔子說自己不想再說什么話了,子貢就說:"您老人家不說話了,那我們跟誰學習人生的道理呢?"孔子說:"你看見天說話么?天不說話,地球不也一樣地轉么?萬物不也一樣地生長么?天說過話么?"這簡直是小孩和人斗嘴時的口氣!《陽貨》篇還有兩個故事也說明孔子性格中幽默天真的一面。一是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愿意見陽貨。陽貨讓人給孔子送了一只烤乳豬,孔子不好不上門答謝,但又實在不愿意見到陽貨,就讓學生事先打探明白,專門挑陽貨出門的時候,上門到陽貨家還禮。誰知活該倒霉,在回來的路上和陽貨狹路相逢,陽貨狠狠損了孔子一回,孔子只好吃癟。孔子挨訓的神情,和一個偷糖果吃被大人當場捉住的小孩也沒什么兩樣。還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叫孺悲的倒霉蛋去看孔子,孔子不愿意見他,便讓學生回話,說自己身體不舒服,不方便見客。可就在學生轉告孺悲的時候,孔子又是彈琴又是唱歌。這分明是想活活氣死孺悲。可見,孔子有時候也任性而為。綜上所述,孔子的這種豐富自然的感情和他的人格力量對學生的影響,遠遠超過知識的傳授。所以,學生們才對他的道德、學問無比崇拜、景仰,死心塌地追隨他,努力去實踐他的主張和理想。孔子死后,學生將他比作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并且集體在他墓旁服喪三年。這都是孔子言傳、身教并重的結果。
政詒思想學習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5月13日,是我校“黨員固定日”開展學習活動的日子,在高軍書記的組織下,全體黨員認真學習了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下面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立意高遠、情真意切,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既有國家戰略層面的高瞻遠矚,也有指導龍江發展實踐的剖決如流;既有對龍江發展成就的肯定鼓勵,也有對龍江振興發展的鞭策期許。強調,“要充分調動廣大干部積極性,不斷提升工作精氣神。”這是對所有黨員干部的諄諄告誡,是對龍江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龍江上下在新一輪振興發展中的行動準則。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按照的要求,提振精神,積極作為,主動擔當,務實干事。
還強調,“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既要想干愿干積極干,又要能干會干善于干,其中積極性又是首要的。”面對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實現龍江的全面振興發展,迫切需要一支政治堅定、作風優良,有本事、有擔當的干部隊伍,切實擔起實施“五大規劃”、構建“龍江絲路帶”、發展“十大重點產業”、推進結構性改革等工作重任。秉持“為擔當者擔當”的態度,營造良好政治生態與氛圍,調動并保護好干部積極性。
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作為黨員教師,我們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新常態下,的確會有人一時手足無措。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是要經受住考驗,越要迎難而上。堅持不斷地學習、創新、實踐。我們要在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過程中,研究如何用新理念衡量我們的工作,如何用新理念指揮我們的行動,如何用新理念訓練我們的干部,進一步更新觀念、把握規律、拓展優勢,在貫徹決策部署中堅定信心,在困難挑戰中磨練意志,在實踐探索中鍛煉能力,在推動發展中增長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