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訓學習心得(通用3篇)
校本研訓學習心得 篇1
連續三天的校本研訓獲得已經結束了,這是非常難忘的三天,這三天美好的感覺是在事務性的行政工作中難以感受到的,這也引發了我對自身定位的重新思考,也泛起我對未來更美好的種種憂慮和猜想。我要感謝所有聆聽我講述故事的朋友!因為有了你們,我們才能相見;因為有了你們,我才能敘述;因為有了你們,我們才能對話;因為有了你們,我才擁有美好的享受……真心謝謝你們!研訓活動開始之前,我是這樣理解研訓活動,研訓活動結束之后,我有了更深的感受,于是我把這種感受記錄下來,和朋友們分享。
1、相見:生命的真誠相遇……
我們天天與自己相見,也許并不能與自己相遇,我們天天和自己在一起,也許我們并不能和自己同行;我們每天與一些人相見,也許并不能與每一個人相遇;我們天天和同事在一起,也許我們并不能和他們同行;我們每天與學生相見,也許并不能與每一個學生相遇。我們的眼前常常是模糊的,流動的人和模糊的人群。我覺得我不應該過這樣的生活,我希望天天與真實的自己真誠相遇,我希望用自己的生命以最真誠的方式與你相遇在溫暖的教育生活中。
2、敘述:生命的溫度傳感……
當我們用一種溫和、平緩的方式敘說故事的時候,那敘述是一種多么美好的表達方式,他使我們的生命彌散出一種溫感,這種溫感可以在敘述與聆聽之間自然流動。所以無論是我們面對老師們的課堂,還是我們面對學生的課堂,都應該彼此的敘述有生命的故事,彼此聆聽他人的生命故事,讓彼此的生命自由呼吸,讓這種生命的氣息在教育的空間里自由平緩地流動。也許此時這里不是美好的存在,也許我們明天相約在那里,便是美好!
3、對話:生命的交往表達……
對話,是建立在一種平等基礎之上的。我們的教育很多時候還是難以擺脫“等級文化”和“行政文化”的束縛,這種文化讓每一個個體生活在被動之中,上面安排工作,我完成工作,上面安排任務,我們接受任務,上面說什么,我們做什么。這種文化剝奪了我們對話的機會,使我們散失了對話的能力。同時我們又轉而習慣性剝奪學生的對話機會,進而使他們也散失對話能力。這正是消極文化常常具有的腐蝕性和傳染性,我們要創建一個開放的環境,建立各種對話的平臺,讓生命擁有自由表達的機會。翻開美好的書頁,找一個有美好愿望的人,我們才能與真誠和美好說話。
4、建設:生命的積極贊美……
我們生活在消極的文化之中,我們就會變得消極。我們生活在積極的文化之中,我就會變得積極。我們跟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讀什么的書就顯得很重要。對于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教育,更多人更多的是指責,批評,作為教育者,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是這樣的“消極角色”。我們要帶有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審視問題,發現問題,并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去面對和解決問題。今天也許我們也許不能凈身脫離“消極文化”的困擾,但我依然需要在這樣的困境中需找屬于自我的積極,我們應該成為積極文化的建設者和積極文化的贊美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美好的人。
這次中層改選,也許有朋友要離開中層崗位,我的內心也充滿了矛盾與困惑!平時很難得把內心的感謝說出來,也借這一段話表達對朋友們的感謝,感謝你們一直以來對我的關心、愛護、寬容、理解、幫助、支持……謝謝你們!每一位真誠相遇的朋友。有很多的感激,有很多的不舍,很多的無奈,很多的遺憾……還好大家在同一個家庭之中,我們仍然可以以另一種更美好的方式相聚,談論更多關于美好的人和事!像文質先生說的那樣吧!減少一些無聊的應酬,增加一些美好的聚會!減少一些無奈的消極,增加一些美好的積極!
校本研訓學習心得 篇2
提倡“科研興師,特色辦學”,全面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素質,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喚醒教師的研究意識,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依托,以本校研訓為動力,根據教育實際將理論研究引入到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問題研究,形成自立探究,團體合作解決學校教學實際問題的學術活動模式,校本研訓。
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導是開展校本研訓,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
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和管理問題是學校的共性問題,教師教學中感興趣的問題,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和教學中說不清楚的問題,是教學實際問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辦學品位的提高是校本研訓的終極目標。
校本研訓是創辦特色學校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培養“教學科研”型教師的基本途徑,是各級科研部門職能發揮的基礎平臺,是實現科研工作重心下移,發揮教師主動性的重要保障,是構建學習型組織的必要之路。
教師的個體學習與自我反思是教師在教育學中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底,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師不能“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能夠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具備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思考、檢查、評價,反饋并對自己進行教育的能力。反思不是一種能夠被簡單地包扎起來供教師運用的技術,而是一種面對問題和反映問題的主人翁方式,理智和情緒交織在其中,虛心、責任感和全心全意是反思性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
實踐證明,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者課堂教學效率,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位教師都應該時時對自己的教學理念進行反思,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反思課堂教學情境中的各種教學策略技能應用的有效性,應用課件和多媒體技術是否合理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
校本研訓的基本方法:
第一:敘事研究法
第二:課堂觀察法
第三:課例研究法
第四:案例教學法
第五:團隊學習法
教師要善于觀察,每一點點滴滴的小事都可以成為敘事研究的素材,還要善于思考引導學生確立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鼓勵學生揚起思維的風帆。
教師要探索有效的嚴訊方法,把新課程的改革推向縱向發展。
校本研訓學習心得 篇3
我校的校本培訓工作遵循了“邊學習、邊實踐、邊反思”的原則,注重學習、感悟相結合,引領廣大教師樹立新的教育價值觀、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習觀、人才觀、以及新的評價觀,以培養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人文素養、教育素養、科學素養以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的,實現由“外培”向“內培”的自我轉化,以促進教師角色的自我覺醒、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本學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構建校本培訓平臺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培訓工作,成立了以校長為首的培訓領導小組,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及各種和師訓工作考核細則。建立了校本培訓資料室,教師電子閱覽室,每間教室和辦公室都配備電腦并連接互聯網。
為了切實抓好培訓管理工作,設置一名專職主任負責,及時布置培訓內容及定期進行培訓考核,建立個人培訓檔案,實行網絡信息管理,使之管理軟件上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二、形成校本培訓網絡
(一)教師個性化學習
對教師的個性化學習,我們主要采取任務驅動式,即要求每位教師都建立個人繼續教育檔案包括四項內容:教法集錦,教學后記,課例評析,教師專業發展報告冊。在這四個方面對教師提出有具體的要求,每學期每位教師要求完成以下任務:
1、寫《教法集錦》5例以上,教法集錦分為“育人藝術類”和“模塊教法類”,同時熟記2個以上精彩片段,每篇均要有點評。這些法集錦都是片斷式,可以是看教育教學刊物摘錄下來,可以是聽優質課得來,也可以是自己上課的精彩環節。
2、寫《教學后記》5篇,如管理后記、教學后記、批改后記、教育后記、閱讀后記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堅持開展教學反思,上完每一節課后,及時撰寫課堂教學反饋,作一位教學反思的實踐者。教學反思包括:課后反思、課前反思、即時反思、對比反思、階段性反思。通過一系列的反思,使教師反思后知困,知困然后思進取,同時反思會促進經驗積累,提高專業判斷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
3、寫課例評析1課例,重點圍繞說課、上課、評課開展評課活動,讓老師們在一個個案例中實踐、體驗新的課程理念。
4、寫教學隨筆15篇。可以是教育教學雜談,也可以是個人,或教學中產生的教育故事。
(二)教師互助合作學習
在教師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我們還鼓勵教師和其他同仁共同合作和相互學習,只有教師一起“合作學習”,才能塑造出優秀的教學文化。唯有學校教師相互合作,透過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過程,如教師休息時的交淡、教學研究小組等相互學習過程。對于教師的合作學習,我們的做法是:
1、落實學習時間。以年級組、備課組為單位利用每周星期一、二的4:05—5:00的時間進行合作探究學習,交流經驗,共同促進。利用假日學習時間進行全員培訓。
2、明確學習內容。對于每周的學習內容我們都作了比較具體的安排,如20xx年,我們繼續把學習、實踐、驗證新課程理念,作為師資培訓的重點任務來抓,向教師推薦和購買了大量的學習用書,如:《教育技術教學應用模式研究》、《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中小學課堂教學創新指導》、北師大教授肖川博士的理論書籍《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探引》、《小學語文課程理念與實施》、《教師與研究性學習》等。組織了新課程通識培訓、學習各學科課程標準解讀等專題學習等。學期初就將本學期培訓內容、地點,培訓教師列表安排,使培訓任務落到實處。
3、開辟教研論壇。“周六論壇”是我校教師學習的主要陣地之一,是為全體教師專業成長提供的假日“營養大餐”。“周六論壇”既有教育理論學習輔導講座,又有師德標兵的現身說法,名教師的教學實錄賞析,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優課展示;還有英語信息技術普通話等技能訓練。校內教師通過這個平臺進行對話和教育沙龍。比如: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大家談;與新課程同行,在新課改中成長等等。大家紛紛進入論壇去暢所欲言,相互促進和提高。論壇成為教師學習的樂園。
4、課堂教學實踐指導。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是教師成長的一個重要環節。學校定期進行校內的研討課、展示課活動,根據每一位教師的特點,充分挖掘他們上課的閃光點,揚長避短,形成課堂教學特色。并通過片、市級的公開課、評優課等活動形式,錘煉他們的課堂教學藝術。我校分別為青年教師搭建舞臺,讓他們展示自己的課堂教學風采,分別開市級公開課,擴大教師的知名度。
5、案例分析促教學反思。要使“校本培訓”取得實效,關鍵在于確定好教學研究的主題。我們讓教師在參與“校本培訓”的過程中能夠及時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在探索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改進行為,精選一些典型的課例作為“校本培訓”的主題,我們常組織教師進行實際的課例研究,讓教師以課研課,我們沒有停留于一例一評,而是一例多評,即多個教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析。新的理念在思維的碰撞中愈發光亮,新的教法在熱烈的切磋中日臻成熟。
(三)教研專家講座
學校根據教師發展的需要及培訓的進程,我們學校每年都邀請多人次的教研專家依據學校的教育實際和教師的教學疑惑問題進行主題性的講座,讓全體教師集中參加,認真傾聽和研討講座、報告的信息,從中接受新知,用于實踐。這種校本培訓方式采用同步培訓,現學現教的形式,耗時不多,信息量大,受益面廣,是比較有效方式之一。這樣的整合有效地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品位。我們請教研室唐金平、李淑蔚、黎君明,教師進修學校的郭根福、蔣俊、鐘群娟等專家多次來校進行專題講座和課堂教學指導,組織學習特級教師孫雙金、竇桂梅等的錄象講座,學習于永正、王崧舟等特級教師的教學實錄。從中接受教育專家的思想傳播,獲取大量信息,解決了教學上的困惑、問題,以便在自己的實踐中更好地逐步體會、體現、完善新的理念。同時,學校還定期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學習、調研,拓寬他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學科、學術水平。
三、優化校本培訓評價機制
為保證校本培訓工作有序有效,學校整合教導處、學科教研組等力量,由一名副校長負責,調動教師個體的積極性和群體的合作性。我們不斷完善具有創新性、有活力的制度體系,包括課程制度、教學制度、教研制度、學習制度、財務制度評價制度和獎勵制度等學校常規管理制度,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教師提供學習和研究的保障。
(一)實行月考核制度。
為了強化學習效果,我們制定了“每月考核,達標有獎,落后受罰”機制。發揮教師間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共同提高的作用,進行同事互評、教研組評、學校領導小組評等。學校領導小組每月對教師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對達標的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表揚,對不達標的指出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評估結果與工作津貼掛鉤,每月考核兌現。
(二)定期交流總結。
為了檢查培養方案和每一位教師的發展計劃的落實情況,總結每一位教師的成績、經驗和教訓,使校本培訓真正取得實效,要求每科組每月評選出本科組一節優秀個人精品教學反思,一個優秀課例評析,并針對教師的教學后記、教學評析發表自己的觀點等。在每學期的期末結束階段,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召開發校本培訓總結交流會。學校堅持每學期期末組織一次評估驗收活動,對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情況作出評價。同時,要求每一位教師交流學期發展情況和體會,填寫個人專業成長記錄單。對成效少顯著的教師,要加強引導和有針對性的督促指導,對在評估驗收活動與成果展示活動中成績優秀者給予表彰。
通過加強校本培訓,取得了初步成效:
1、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首先,廣大教師真正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其次,教育理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校本培訓是教師繼續教育的主要形式,學校是教師繼續教育的主陣地,第三,廣大教師的終身教育理念已經初步形成,教師們深切地認識到,接受終身教育不僅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發展、自身生存的需要。通過培訓,廣大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策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許多現代教育思想和先進經驗已經轉變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行動,提高了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自覺性。
2、探索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師繼續教育運行機制
目前,我校構建了以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為核心,以假日學習為依托的校本培訓模式;集中培訓、個人自學、教研培訓有機結合的繼續教育運行機制初步形成。
3、推進了教育科學研究的進程
近年來,我校有多名教師參加了市、區級教學大賽活動并獲獎。
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廣大教師結合教育教學實踐,撰寫了大量的教學隨感、案例分析、科研論文。目前已經形成了學校有課題、人人都參與的局面。
另外,為了提高教師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我們還有針對性地進行階段性訓練。
我校每年參加市教育局教研室調研,學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本學期繼續加強了課堂教學的檢測工作,除了各學科平時的單元測試外,每月要求老師自行出卷,統一考試,統一批閱,重視分析講評。為了落實新課標中關于評價這部分目標,向教師提供了兩份獲得專家肯定的樣卷,要求各備課組認真參照樣卷出好試卷,交教導處審閱,然后統一考試。這樣,試卷命題能立足于注重積累、實踐運用、能力發展三個方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動態反映了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