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個人學習心得(通用3篇)
護士個人學習心得 篇1
1、組織宣傳和學習
組織全科護理人員認真學習《護士條例》、《衛生部關于加強醫院臨床護理工作的通知》、20xx年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活動方案及相關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醫療損害責任,將學習內容制成宣傳資料張貼于辦公室及病房走廊的宣傳欄。通過學習和動員,護理人員轉變了觀念,由要我服務向我要服務轉變。注重臨床實效,讓患者滿意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同時,也得到了科室主任和全體醫生的積極支持和參與。
2、優化服務流程,營造溫馨病房
以人為本,實行入院零分鐘接待,做到病有人引,檢查有人陪,吃藥有人拿,住院有人送;為每個病人送上主管醫生、護士及科室名片,讓患者隨時能與醫護人員聯系;科內提供微波爐,免費為病人加熱飯菜;每間病房張貼溫馨提示語、防滑標識牌、主管護士名,圖文并茂,營造溫馨病房,給患者以家的`感覺。
3、制作《優質護理服務手冊》
《優質護理服務手冊》包括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基礎護理服務工作規范、崗位職責、工作流程、工作規范、禮儀規范等。護士人手一冊,并由護士長、護理組長檢查落實情況。
4、溫馨護理,微笑服務,護理內容多樣化
良好的服務態度及行為是提高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最佳服務的關鍵。我們的護理工作要求做到五點:儀表美一點、問候多一點、巡視勤一點、觀察細一點、業務精一點。尤其是護士們真誠的微笑、關切的眼神,拉近了與患者的距離,增加了理解和包容,為溝通架起了一座穩固的橋梁。
護士個人學習心得 篇2
4月19日下午,縣政府副調研員、教育局黨委書記、教育局(體育局)局長左其安同志作了《深刻領會黨的群眾路線精神內涵,扎實推進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專題黨課。圍繞“什么是群眾路線,群眾路線的形成,為什么要密切聯系群眾走群眾路線,從習的成長歷程看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什么要反‘四風’,怎樣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落到實處”等六個方面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述。
通過主題黨課,我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內涵和形成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也對自己在工作中如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現對照學習內容和學校的發展現狀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為民——走進師生,關注師生利益
為民,是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和根本目的。為民,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思考問題和開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牢記宗旨、心系群眾,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學校在為民上首先要在關乎教師的職稱、績效、評優等利益的規則的制定上充分聽取老師的意見,嚴格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充分發揮教代會的作用。在關心學生的利益上要嚴守“五嚴”規定,從心里疏導、學習輔助、資金支援等方面全面關注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開放學校圖書館、微機房等場所,正常開展科技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科技制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外綜合實踐活動和縣級以上各類競賽,培養特長學生。既要關注學習成績,也要關注能力提升。
二、務實——優化管理,推進內涵發展
務實,是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途徑和有效方式。務實,就是要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真抓實干,堅持重實際、鼓實勁、求實效,不圖虛名,不務虛功,扎扎實實地把黨和國家的各項決策和工作落到實處。對于學校來說,就是提升教育質量,豐富辦學內涵,就是要建設科學、人本的管理文化,使師生都能自覺地遵守規則,積極幸福地工作和學習。牢牢把握課堂的主陣地,深入研究如何提升常態教學效率的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我們將牢牢把握“四園”建設的主線,拓展外延,豐富形式,充實內容。將我校的教育質量、特色建設水平、教育現代化水平不斷推向更高層次,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清廉——率先垂范,打造師德高地
清廉,是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清廉,就是要嚴于律己,廉潔奉公,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氣,切實做到拒腐蝕、永不沾。黨員領導干部將率先公開承諾,接受師生家長監督。帶領全體教師通過組織學習、公開承諾、自糾互批、懲治違規的程序建立長效機制,引導廣大教師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教育觀,提振工作激情,增強教書育人、以身立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總之,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著力解決師生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證。
護士個人學習心得 篇3
經過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培訓,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論得到提升,觀念得到轉變,我深感肩上壓力的沉重,更感職責的重大。我要不斷地思索,不停的探討,永不停止的實踐,把自我的工作落到實處。
一、教師應具備學習精神、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
1、學習精神。知識經濟的到來,學習型社會的構成,新課程改革的上場,不得不促使教師們參加到學習中來,繼續教育,終身學習。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勤奮地鉆研,要使自我的觀念能夠與世界教育發展同步。
2、敬業精神。教師要把辦好教育作為自我的一項事業來做,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篤學,團結協作,為人師表,以高度的職責感做好本職工作,對教學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夠與時俱進,根據學科的發展,及時調整教學資料,提高專業發展水平。
3、奉獻精神。奉獻精神是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教師不僅僅要向學生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向學生們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不僅僅要教會學生們怎樣學習,更要教會孩子們怎樣做人。教師承擔著培養各種本事、塑造完美人格等許多重任。所以,教師的工作是沒有止境,也無法用尺寸計量的。他們必須具備一種特殊的精神,默默無聞的勞動來自于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對教學的熱愛,源于看到學生成長的喜悅,并由此感到個人生活的充實和價值。
4、創新精神。教育改革是學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教師要開展創新教育,首先必須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本事。這種創新包括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料等諸多方面協調一致、相輔相成的創新,也包括教師自身的創新素質。
二、轉變教育觀念,營造良好氛圍。
觀念轉變是課程改革重中之重的問題,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和資料,是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新課程倡導“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的理念。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把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本事。
在鉆研教材中,盡量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據不一樣的教學資料設計和運用不一樣的教學方法,根據不一樣的教學方法設計不一樣的教學活動,根據不一樣的教學活動制作不一樣的教具和道具、圖像和幻燈片,以最佳的情景、畫面、音樂、色彩和語言效果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到達夢想的教學效果。
三、改變評價觀念,注重課后反思。
在指導學生學習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及時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給予及時評價,使評價成為教學過程的一部分,以評促學,以評促發展。
課后教師要對教學效果進行反思,要善于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改善和提高。進取撰寫反思型教學案例,不斷地記錄和積累教學工作
中的體會、經驗和資料,有利于教學工作的深入進行,有利于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本事。每教完一節課后,教師記下本課的創新“亮點”。找不足之處,寫出改善之法。想應做之法,留下瞬間感悟,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