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個人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課程標準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1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說某某能寫一手好字,能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相反,說某某的語文水平差,往往就說這人斗大的字也識不了一筐。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但盡管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評價嗎?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圣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學方式再簡單不過了,熟讀成誦,積少成多,然后融會貫通,化為已有。一味的讀,一味的背,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我們看到有些語文教師卻對“讀”束之高閣,在閱讀教學中去搞新花樣。教師純粹“為講而講”,學生純粹“為學而學”,“方法”看似靈活多樣,課堂也頗顯熱鬧,可學生學完一段時間后實質卻知之甚少,遺忘很快。正如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師在執教一篇游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采用小導游的方式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學習,然后集體交流,抽學生輪流上臺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景點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教學媒體,在教學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觀的畫面圖,猶如身臨其境,美不勝收,接著又讓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相關信息。整堂課內容充實,模式新穎,學生饒有興趣,也學了很多。表面上學生收獲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對文本的朗讀,實質的理解還是缺少相當的內涵,尚有部分學生甚至一節課中沒開過口,這顯然無助于課文的內容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早有實驗結論: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復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課程標準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今日,我校組織高端語文老師進行新課標的學習,并要求老師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將新課標落到實處。學習課程標準后,本人有以下的點滴體會。
一、學習新課標,轉變訓練觀念。
老師是新課標的具體實施者,我們的訓練觀念是否符合課改的要求,直接關系實施的成效。過去的訓練觀念把同學的頭腦當作學問的容器,認為能培育出一個考試高分的同學,就是訓練的成功。假如我們老師現在還保持這種舊的教學觀念,那么我們將培育出來的同學確定是一個高分低能、被社會所淘汰的人。學習新課標后,我格外明確我的訓練觀念要更新:語文教學要以同學進展為本,讓同學生動活潑、樂觀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使同學在獲得基本的語文學問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力量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進展。通過新課標的學習,使我生疏到其改革的重要意義,深刻理解了課改中語文教學的新理念,轉變了觀念,增加了課改工作的主動性、樂觀性和緊迫感。
二、貫徹新課標,轉變教學方式。
新課標認為:語文教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進展水平和已有的學問閱歷基礎之上,老師應激發同學的學習樂觀性,向同學充分供應語文學習的機會,掛念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溝通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語文學問與技能、語文思想和方法,獲得豐富的語文學問。同學是學習的仆人,老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語文新課標”格外強調同學“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在凡是進行語文課改的課堂教學,同學吵鬧爭辯的場面比比皆是。課堂爭辯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同學的思維,熬煉了同學的口頭表達力量,同時還培育了同學質疑問難和合作爭辯的習慣。在提倡課改的課堂,同學的思維得到相互碰撞,課堂上消滅出富有精彩見地的思想火花。我們教學的課堂主要時間應當要留給同學自主閱讀思考,當同學有問題而自己不能解決的時候,再讓同學爭辯解決,老師也應是參與爭辯與解決問題成員之一。只有在同學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進行的爭辯才是有效果的。讓同學進行爭辯,老師還要留意對時間和內容進行合理恰當的支配和調控。由于“老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再者,毫無邊際的課堂爭辯是沒有休止,也是很難有結果的。當然,通過大家的爭辯,能得出一個相對較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問題都要有個結果,存疑也可以,過程有時比結果更重要,讓同學在爭辯的過程中力量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外,在教學中,老師應敬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敬重同學自己獨特體驗,讓同學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確定和強化同學有時并不那么正確的“獨特體驗”和看法,而是要讓同學對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并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見解的習慣。由于每一個人的生活閱歷和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同學,我們不能苛求他們的見解要如何超群和正確。更何況對于中國語言的理解見仁見智的狀況是經常有的,就正如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賈寶玉”。新課標就提到要“重視對同學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所以,當同學的見解未必盡然甚至謬誤的時候,我們還是首先要愛護同學發表自己見解的權利和樂觀性,同時,引導同學或老師自己公平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并說明他們見解不夠合理的理由。這樣做,是允許的也是必需的。
三、巧用新課標,轉變讀書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當讓同學多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多接觸語文材料”就是要同學自己去多讀書,多背書。讀多了,背多了,語感就有了,書面語言的譴詞造句,謀篇布局的規律也就漸漸生疏和把握了。寫出的文字就能像韓愈說的那樣“文從字順各識職”了。現在很多老先生,包括一些的科學家在內,他們一談起自己具有扎實的文字功底,無不回想起當年孩提時代讀書背書的經受來。總之,要使得同學像會說那樣會寫,就要讓他們多讀書,多背書,多寫作。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和正道。
課程標準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3
一、新詞迭出,從總體方向上突出變化
新課標有了獨立的前言部分,前言包含所有學科的共同要求。并且分離出了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20xx年版的課標這兩部分在前言),新增了學業質量部分。在前言部分就發現了很多新詞:“培根鑄魂、啟智增慧”,“面臨新挑戰”,“與時俱進”,“核心素養”,“終身發展”,“減負提質”等等。
新課標關于課程方案完善了培養目標,優化了課程設置,細化了實施要求;關于課程標準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同時新課標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希望:“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認真、行而不輟,不斷創新實踐,把育人藍圖變為現實,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新意不斷,從數學教學上突出目標和方向
新課標從課程性質、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學業質量、課程實施上不斷突出新意,明確了數學教學的目標和學生的培養方向。
1、新課標明確了教材的作用和學校育人目標
新課標指出課程教材的作用:“書記多次強調,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學校育人目標應做到“教育需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育人方向應“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明確了育人目標和方向,教師們要轉變教學觀念,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創新教學方式,與時俱進,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2、新課標確立了課程目標和教師教學方向
新課程標準確立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進一步強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
數學教學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能通過教學,使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因此,數學教學要注重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學過程中設計有效的、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并精心組織與有效實施。新課標指出“教學活動應注重啟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獲得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步形成核心素養。”
三、創新方式,聚焦學生全面發展
無論是在課程理念部分還是課程實施部分,都突出了先要制訂總體目標,再整體把握內容,然后選擇合適的方式,進一步加強綜合與實踐進行落實,為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還要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同時要發揮好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新課標多次提到老師要改進、創新、豐富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對于數學的學習,要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會主動思考與提問,學會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發現一般規律與數學模型。要求教師能夠以大概念的方式進行數學教學讓學生進行數學學習,認識數學的本質。教師教學時,強調了以主題式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并開始側重綜合實踐和傳統文化中的數學。
對比讀完新課標,作為一線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要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從考慮如何教轉變為教會學生如何學,教師應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和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寫在最后
我用了2天的時間仔細閱讀了新課標除附錄的實例以外的內容,與20xx年版作了對比,發現20xx年版的有了很多改變,在寫這篇內容時覺得不能完全表達我的感受,這一篇只是寫出了新課標的一些“新”,還有初中數學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的不同或具體要求沒能寫下來,我決定另寫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