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專題學習心得(精選3篇)
師德專題學習心得 篇1
新教材教學中教師如何做學生發展的引導者, 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和新教材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教師是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自主發展和個性發展的引導者。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所學學科的成績,更要關注并引導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過程與方法、學科知識與技能,以及學生身體、智慧和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全面提高與和諧發展,尤其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究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獨立自主地、主動地發展。作為一名政治教師,要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學生發展的引導者是非常關鍵。
首先,教師要進行自我充電,自我完善。
其次,轉變教學觀念,建立課堂教學中師生合作的新機制。
第三,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在教學上引導學生反思學習。
第四,認真鉆研教材,正確使用教材,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在新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樹立新的教材觀,了解教材的特點與功能,掌握教材的教學策略,學會開發和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制造“教材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的神話。教師要主動地、有創造性地組織、引導學生去尋找、收集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工具和場所。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
第五,關心學生的情感,積極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教師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重視學生的情感能力的培養,將情感教育融會貫通于我們的教學中,在教學中有意識的訓練和潛移默化的熏陶影響,使孩子逐步掌握開啟情感智慧的金鑰匙,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通過情感教育,讓學生將自己的情緒、情感始終調節在一個積極健康的狀態,通過持續不斷的自我情感教育,努力提升自我心智,培養健全人格。在教學中,要時常關心學生的思想動態,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積極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和世界觀。
總之,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努力做好學生的引導者,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幫助學生提高,促使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師德專題學習心得 篇2
靜下心來認真收看了4集師德專題片,感觸頗深,作為一名走上三尺講臺不滿三年的新教師來說,看完這4部片子猶如在我的心里灑下了甘甜的雨露,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下面就談談我看了師德講壇片子之后的體會和拙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道德觀,不同職業有不同的道德內涵,但無論哪個時代,也無論何種職業,道德觀念必有其共通的地方。教師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其道德內涵必然融匯整社會公德之中;而教師的特殊職業與地位,則決定著師德必然對整個社會公德產生極大影響。
有許多教師常常埋怨:教師所得并不多,但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卻十分苛刻。其實,這種怨言大可不必。人們之所以對教師提出苛刻的要求,那是因為他們在無意中把教師當成了自己的偶像,從內心深處,他們覺得教師應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他們希望教師正在他們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正是把對社會道德的希望寄托在教師身上。尤其是當人們看到了許多腐敗現象,感覺到一部分人的道德淪喪之后,他們殷切地希望教師能守住道德防線。這是人心向善的表現,是人們對教師最大的信賴。因此當教師作了不該做的事,別人提醒道:你是教師時,我們千萬別忙著以教師也是人來自辯。教師當然也是人,但教師在社會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決非一般的人,而是堪為表率的人。人們給了教師這樣的地位,教師就有義務承擔起這樣的職責。
是的,教師主要的責任是教好自己的學生。但是僅僅做到這一點,還是難以令人滿意的。在道德取向問題上,全社會都將把目光投向教師。人們把教師道德修養的好壞,作為評判社會道德風尚的一大標志,作為自己修身養行的一個坐標。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更有理由認為:師德是社會的母體。
面對現實,師德教育,任重道遠。作為一名教師,應努力加強師德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勤奮學習,勤奮工作,勤奮筆耕,勤于鉆研,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業務素質。
作為教師,是否勤奮學習,勤于鉆研,有沒有進取精神,是教師職業道德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業精者堪稱師,而業精于勤。作為教師,更要勤奮好學,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滿常新。要努力做到學識淵博、業務精良,既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廣博的相關知識,且有堅實的理論功底和較高的業務能力。如此,講起課來才能深入淺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應手。才能立足于講壇,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敬佩。
師德專題學習心得 篇3
常言說:立人先立德,樹人先樹品。立德樹人,首先要立師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教師在課堂內的諄諄教導,一點一滴,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師的道德品格便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用愛滋潤每一位學生。
時光荏苒,皺紋悄悄爬上教師的臉龐,白發漸漸包裹雙鬢,這些變化都在訴說著時光的流逝與變遷。然而,不變的是對每個學生的熱愛。愛學生,愛他們青春的臉龐,愛他們善良的天性,愛他們鮮活的想法,這成為了我教師事業乃至生命的動力;它讓我能始終以飽滿的激情打敗潛伏的倦怠,在每一次備課中積淀新的素材,在每一堂課上鼓起新思想的風帆,在每一個和學生交流的場合傳遞給他們鼓勵和信任的力量。正是愛的滲透才使得教育超越單純的知識授受,而成為一種塑造靈魂、塑造生命的實踐。
對學生的愛讓我的注意力超出課堂,指向每一個擁有“情感接發器”的生命個體。我記得這些“苦”:為一個身染重病的學生感到心疼,為一個不善于和室友相處的學生感到焦急,為一個學生的無心向學、終日昏沉而憂心;我也無法忘記這些“甜”,為學生的多才多藝感到喜悅,為學生取得各種成績和獎勵感到驕傲,為學生的成熟與成長感到欣慰。
每個孩子都擁有無比敏感的心靈,他們能近乎精確地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付出是多還是少,對他們的情感是誠摯還是淡漠。他們會自覺尊重“有愛教師”的勞動,熱情與之合作;他們愿意向其袒露內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面對孩子們向我投來的求知的眼神,向我傾訴的紙條、短信、郵件,向我求助的`電話,我充滿了一種被信任的快樂和使命感。無論工作有多么瑣碎繁重,不分平日假日,不分白天黑夜,心中總有一種力量在激勵著我,那就是“每個孩子的進步是我不忘的初心”。
正因為愛學生和學生的愛,教師這個職業才富于生命個性的色彩:既有師生彼此傳遞的正能量,洋溢的熱情;也有課堂理性思辨,不一樣的思考角度;還有青春迷思,理想與現實間的平衡與奮爭;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篤定前行,攜手并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