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習孟二冬,方永剛教授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方永剛的剛強意志,源于堅定的信仰。方永剛說,我就是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的忠實追隨者!他說:“不管癌癥是中期還是晚期,我研究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沒有限期!”因為信仰的堅定,他矢志不渝,不懈追求崇高理想,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了!
了解了方永剛,在被他的事跡深深感動的同時,也感悟到他用自己的實踐回答了一個人們一直在思考和探討的命題: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方永剛的答案是: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是索取。這不只是語言或書面的答案,更多的是他用實際行動在表達,甚至是用寶貴的生命在書寫。他用畢生精力凝就的“奉獻”兩個大字,帶來了激情,更多的則是引發了人們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實際上,從整個人類繁衍歷史的角度看,一個人的奉獻再大,都不可能超過他從整個人類社會所得到的收獲。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人類的文明在不斷進步,科學的發展在不斷延伸,由此帶來人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的提高。但現代文明的這一切,都是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奮斗不息,艱苦探索,頑強拼搏的結果。我們現在用電腦寫文章,用網絡發郵件,是何等的方便。可是,人類從結繩記事到發明文字、從甲骨記文到造字印刷、從鴻雁傳書到傳發電報、一直到現在的互聯網的建立,這中間經歷了多少人不屈不撓的探索和艱苦卓絕的努力。回顧歷史,有多少科學家為了某一個發現、一項發明或一個創造而窮困潦倒,艱難困苦,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沒有這些奉獻,而且其中絕大多數是永遠默默無聞的奉獻,我們會有可能享受現代文明的今天么?一個人的奉獻再大,也不可能超越整個人類社會所賦予他的東西,這絕對是不爭的事實。
從廣義的層次去講:一個人對“奉獻”和“索取”的不同抉擇,還表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兩種截然對立的人生追求。或有益于社會,或有害于他人;或對社會做出貢獻,或無償索取他人的利益。前者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有益于人類的進步;后者則站在了消極甚至與社會對立的一面。觀察當今社會,也確有一些人只愿意索取。但他們的存在,是人類進步的障礙;他們的影響,也終究要被人們的努力所清除。就個人而言,他們的生存可以會有一些暫時的歡樂,但沒有什么進步的意義;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但臧克家的詩句說得好: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作為世界上的高級動物――人,無論高矮胖瘦、輕重美丑,都有一副肉體的軀殼;同樣,也都應該有一個“靈魂”。這里所說的靈魂,是指一個人的精神,他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否則,那一具軀殼只能是酒囊飯袋,甚至行尸走肉而已。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過去許多偉大的志士仁人為我們做出過榜樣;方永剛等新時期的優秀共產黨員們又為我們樹立了楷模。時代需要這種奉獻精神,奉獻也會讓我們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