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樣長大》有感:與孩子一起長大
“做父母的總希求孩子像我們愛她一樣愛我們,但這是不可能的。孩子理應有自己的生活舞臺和空間,我們在把她撫養大了之后,就該心安理得地退出她的生活中心——這些話更多是說給我自己聽。”“讓孩子自己去走自己的路,建設自己的生活吧。這才符合生物進化的規律。你看,自然界里有哪種動物在長大后還纏著自己的父母要求憐愛和撫養呢?所以,我們也該有我們自己的生活重點和中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我越來越能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失落感。俗話說,普天下的愛都是以團聚為目的,唯有母愛(父愛)是以分離為目標,希望孩子長大后飛得更高、飛的更遠。
“這23年里,我總共做了1216次記錄。這每一次記錄就像畫在紙上的一個小點,23年過去,我把這1216個小點連成一條線,就畫出了女兒這些年的人生軌跡。至于畫這條軌跡的意義是什么,倒沒考慮太多,但我想,至少她將來某天翻看這本書時可以很容易回憶起自己從記事起到23歲是怎么生活的;或當我和妻子回歸泥土以后,她在某個靜謐的深夜翻閱這些泛黃的書頁時可以很容易記起她有過這樣一對父母……在這對父母看來,女兒是值得他們用生命去愛的——事實上,他們當年也一直用生命去愛自己的女兒的,那是一種天然生成的愛,是流在血液里的愛,純凈而濃厚。”愛孩子,連母雞都能做到,更別說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父母,可我們往往更重視物質上的給予,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成績和排名,至于孩子的心理生長、綜合素質提升我們往往做不到作者如此細心、如此執著。與作者相比,我們可能給不了孩子優越的條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優秀性格!即使不能給孩子高貴的出生,但完全可以培養他良好的習慣。教育是一種投資,這種投資既是為我們繼續財富,也是為孩子儲存財富,只是誰用心誰的回報就更高。
我給了兒子以生命,兒子則延續我的青春,然后我們的生命和青春在成長的過程中交織在一起,燃燒。回想與兒子一起成長的xx年中,我付出著、收獲著、困惑著、欣喜著,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我很難想象自己能將閱讀堅持到今天,更別說寫博了,我今天取得的成績與兒子的成長是分不開的。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自己的素養也在不知不覺間得到提升;在教會兒子感恩時,越來越體會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滋味,讓我更懂得了“孝順,孝順,很多時候順著老人的心便是孝”和“孝順不能等”的道理;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年過不惑的越來越體味到親情的珍貴、牽掛的溫馨……換句話說,我們都在共同地完成一門永無止境的功課:學會做人。毋庸諱言,沒有任何一項事業比創造優秀的孩子更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