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樂東心得體會4篇
樂東的啟示在于,為政革除舊弊、為官立行新規就是為了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本文是學習樂東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
學習樂東心得體會一:
海南樂東從一個臟亂差、社會矛盾突出的貧困縣,發展為一個社會和諧穩定、干群關系融洽、發展秩序良好的城市,黨組織作用的發揮至關重要。可以說,樂東經驗是在全面從嚴治黨、“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
樂東經驗是基層黨建創新的一個先進范例。當地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能夠結合中央政策最大限度發揮當地資源的稟賦。樂東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抓住民生重點問題和焦點問題。樂東縣委緊緊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從抓作風建設入手,領導帶頭,干部肯干。他們從化解群體性事件矛盾和整治垃圾出發,確保黨員領導干部在推動發展的過程中起帶頭作用,通過深入群眾的工作實踐,保障權力運行政策施行符合人民的利益訴求。
樂東經驗體現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內容和要求。基層黨組織在災難面前總能夠挺身而出。基層黨建工作做得扎實,黨組織就能在發揮服務功能中實現黨的政治功能。樂東以群體性事件為突破口整頓作風,以民生改善為標準強化能力,以服務群眾為基礎引導社會。樂東經驗反映出基層黨組織在尊重群眾利益訴求的基礎上,協商解決問題,實現了良性溝通。
樂東經驗的現實啟示有四:一是黨組織須帶領社會組織共同發展;二是干部須具有帶領群眾改變面貌的熱情和能力;三是黨的建設與治理須不斷現代化;四是須強化基層治理的法治化進程。
學習樂東心得體會二:
造成一個地方的落后,有多種因素,但關鍵還在于干部作風不良。原來的樂東干部“無情、無信、無責”,正是如此落后的政治生態,使樂東的干群關系異常緊張。
林北川書記甫一上任,樂東就以鐵腕手段革除了“四大舊弊”:平庸的干部不讓混了,給懶政怠政者以嚴懲,政績表現不良者一律免職,禁止官僚主義瞎指揮。
革除舊弊勢在必然,立行新規更為重要。樂東在革除舊弊的同時,及時推出了“五大新規”。一是“四級聯動”機制,“縣領導掛帥、機關干部駐點、鎮干部配合、村干部參與”。二是“基層辦公制度”,現在的樂東,80%的縣會在基層召開。各級干部一線辦公已蔚然成風。三是制定具體的“四項制度”,即議事決策、土地承包、財務管理、村務監督,扎實地推進了縣域治理進程。四是密切聯系群眾的規定,如有這么一個規定,每逢周末,鄉鎮書記、鎮長必須有一個帶班,擅離職守將嚴格處理。五是黨員干部起模范帶頭作用的規定。
樂東之變表明,要改變落后的地方,首先要改變落后的政治生態。樂東縣委正是從為政革除舊弊、為官立行新規起步,凝聚起全縣黨員干部的精氣神,干成了大事業。
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樂東的啟示在于,為政革除舊弊、為官立行新規就是為了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
學習樂東心得體會三:
樂東經驗為人們提供了多層面、廣視角的思考。從農村發展與改革的視角看,樂東經驗有幾點啟示:
農村發展與改革的重點在縣級,實現“三農”良性發展需要像林北川這樣敢于擔當的縣委書記。“三農”領域目前正面臨發展和改革任務空前繁重的局面。樂東之所以短短三年在農村發展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首先在于有林北川這樣敢于擔當的縣委書記,他真正做到了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農村發展與改革如何成功關鍵在方法,樂東在“三農”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方法。敢于擔當還須“善于擔當”。樂東以黨建促“三農”改革與發展的新工作思路,是“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工作方式在具體工作上的復歸。樂東實踐說明,只要真正符合群眾的利益,沒有干不好的事;沒干好事根本上是沒有找到干好事的方法,而干好事的方法只有來自群眾。
農村發展與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抓牢農民利益優先、改善民生優先,樂東之變體現了“一切為了群眾”的工作目標。縣委一班人“抓好群眾期盼的事,糾正群眾反感的事,下大氣力解決群眾不滿意的事”。
樂東經驗表明,農村發展和改革只有真正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取得實際的進展和效果。只要以農民群眾利益為先,就一定能“讓散落一地的民心慢慢聚攏起來”。
學習樂東心得體會四:
在樂東跟干部群眾廣泛接觸,對樂東縣委、樂東干部最突出的感受是兩個字:“嚴”和“實”。
先說“嚴”。我深切地感受到,樂東縣委獎優罰劣、令行禁止、鐵規生威。如今在樂東,只要干得好,就能得到提拔重用,“英雄不問出處”;干得不好,戴上去的帽子也能摘掉,沒有親疏遠近。這說明,只有真用,才會管用,徙木立信,清風自來。干群關系中,干部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干部作風這個主要矛盾變,干群關系才有可能變。
再說“實”。我深切地感受到,樂東從上到下想問題、做工作,都實字當頭、實字筑基、一實到底。樂東三年來啃下的那些“硬骨頭”任務,每一個都是靠“磨破嘴皮、踏破鞋底”實實在在干出來的。
在樂東這個“麻雀”身上,既能看到從嚴治吏的“嚴”,也能發現實干興業的“實”,她的很多經驗可復制、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