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參觀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工廠參觀學習心得體會 篇1
經過一天的工廠參觀和實踐,我真的是學到了很多很多課本以外的東西, 大學生理性愛國論文,真的是受益匪淺啊!
在這個過程中呢,我從無知到認知,再到深入了解,學會了很多很多東西,同時開始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全新的專業,我感受到學習的過程才是最美好的。在實習生活中,每天都會有新的體會、新的感觸,感覺自己的各個方面每天都在不同程度的提高, 中國10大名校,但最主要的就是工作能力的提高。
下面就是我自己的一些小結和收獲。
我一共作結出以下幾點:
1.要學會堅持
無論到哪家工廠或者公司實習,開始的時候都不會讓我們做任何工作,而是觀看學習,時間短的是幾天,時間長的就是幾周。所以這段時間,一般會感覺到無聊,無所事事,可能會萌生出離開的想法。但是這個時間是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我們會學到課本以外很多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堅持,堅持就是勝利!
2.要勤做事
我們到工廠或者公司實習,一般不會給我們安排重要的事情去做。所以,此時我們會很閑,但是我們要主動找一些小事去做,無非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打雜,但就是通過勤快做事可能會引起領導的注意,不斷獲得領導的欣賞和信任,漸漸被安排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漸漸獲得領導的重用!
3.多聽、多看、多想、多做、多說
由于我們課本學到的只是一些理論知識,缺乏具體的時間操作,所以我們得虛心學習。多聽別人的指導,多看別人的操作工序,多想自己如何下手, 20xx年3月思想匯報,然后親自動手多做,有不懂的地方向別人請教多說。只有這樣,才會漸漸熟悉自己的工作,學會一身真正的本領!
4.要調整好心態
由于剛到一個新的環境,可能既不熟悉,又不適應,同時又可能因為環境的艱苦抱怨。這不但會影響自己的工作情緒,可能會做不好工作,同時也會增加自己的壓力,甚至會影響到與同事的相處。所以,我們要調整好心態,處處看好的方面,摒棄壞的一面,這樣才會對工作充滿激情!
工廠參觀學習心得體會 篇2
200x年x月2日,我作為x街流動黨員,第一次參加了東風街流動黨員黨委舉辦的第五、第六支部共同進行的黨日活動。
我們在越秀區黨員管理中心先進行了支部預備黨員轉正大會、重溫入黨誓詞儀式和民主評議黨員活動,然后集體步行到東山恤孤院路后街31號——昔日中共三大會址。三大是至今為止唯一一次在廣州召開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三大會址是1938年日軍飛機轟炸廣州時被炸毀的。那一帶的地方經過悉心整理和修復,盡量重現過去會址的風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隨著解說員的介紹,我們在中共三大紀念館里瀏覽相關的歷史資料,有文字、有圖片、有文物、還有不同的影音片段。我對歷史文物、仿真模型最感興趣,都仔細地看了一遍,特別是人型蠟像,動作眼神都栩栩如生……看著這些見證中共歷史的珍貴資料,解說員的話語緩緩通過耳邊,我仿佛感受到中國當時的動蕩不安,感受到昔日眾多中共黨員、民主黨員及其他百姓的愛國熱情,他們集中在一起為祖國統一,為共同抗敵而費盡心機,他們的努力造就了國共合作……我再次認識到中共三大是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步伐之一,是不可磨滅的歷史見證。
我們身為共產黨員,除了學習、了解我國歷史、中共黨史之外,能親身體會當年的國情,能感受到祖國昔日的艱辛是很不容易的。活動的那一天,我們參觀了會址一帶及春園,在紀念館里再次對中共三大的歷史背景與歷史意義的學習,使我們深有體會,使我們重溫了一次中共歷史的部分細節。
感謝黨委能組織這樣有意義的黨員活動,不僅是書本上的,是親身參與的活動,感觸更深,收獲更多。希望今后支部能再組織如此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好讓我們豐富理論的背景知識,開開眼界,也好讓我們緊記自己是一名中共黨員,應該向歷史以往眾多優秀黨員學習,增加歷史使命感。
工廠參觀學習心得體會 篇3
17號下午,班級集體參加本次教學實踐周的一項重要活動——參觀同仁堂公司。活動流程分為,參觀同仁堂公司企業文化展覽館、制藥車間、聽講座、合影留念等。參觀完同仁堂公司,我有如下幾點想法:
一、同仁堂的制藥設備反映了我國制藥領域的科技實力同仁堂在中醫藥領域是龍頭企業,不只表現在它的規模和營業額上,同樣也表現在其先進的制藥設備上。某種程度上,同仁堂制藥設備的先進程度反映了我國制藥領域科技實力的水平。同仁堂大部分制藥設備是自主研發,但是也有一些設備是進口的,其中就有膠囊灌裝機(給空膠囊灌上藥,并自動把損壞的膠囊剔除)。
近些年,國家科技實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神舟飛天,蛟龍入海,探月工程、北斗導航、航母服役、艦載機起降、高鐵戰略等等,這些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很多電子數碼產品、汽車等領域,市場大多是被外國產品把控著,比如說日本的相機、汽車。我們能造出相機、汽車,但相較于日本,我們的性能顯然整體還不如日本,原因在于核心技術上我們不如他們。
去年,事件中,有不少人號召抵制日貨。對于那些人的倡議,我認為只是從愛國的角度看,是不錯的,但是不可能實現。因為,抵制日貨,意味著我們需要抵制高性能的數碼電子產品和汽車,而目前國內很難生產出可替代的高性能產品來。抵制日貨活動,在網上看起來聲勢浩大,可國內電子產品企業和汽車企業的老板們,并沒有覺得自己企業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因為他們比那個在博鰲論壇上說“香港奶粉限購是大陸奶企的一個機遇”的老板更理智,更有自知之明。
二、從同仁堂看時下民營企業的發展300余年歷史的同仁堂一直是個家族企業,從清朝,再到新中國前期。社會主義改造,同仁堂被政府和平贖買,從此同仁堂性質改變,由家族企業成為了國有企業。同仁堂性質的改變,反映的是一部中國朝代更迭和民族的興衰的歷史。
排除政治的緣故,試問,中國能否再出現像同仁堂那般傳承幾百年的家族企業?我認為很困難。一方面,“創一代”的財富是在特殊的時期在特殊的機遇下急速累積的,這就導致企業不太可能有像同仁堂那般自開創之日起就有并且可以代代傳承的優秀文化;另一方面,有“富二代”的問題,他們從小生活的條件和環境與父輩相差太大,對于父輩的辛苦付出和遭受過的苦難不理解,根據有關數據顯示,超過80%的年輕人不愿意接父輩的班。如此,中國的家族企業未來該如何發展?經理人制度是家族企業的選擇?歐美有不少的大家族,比如羅斯柴爾德家族、福特家族、沃森家族、摩根家族,這些家族在繼任者的培養上的優秀經驗和方法是否值得國內民營企業家們學習借鑒?還有,現在有不少企業家移民,其中會不會有“家族企業說不定哪天成國有企業”的擔憂之緣故?中國中斷了60年的家族企業再次出現,是不是意味財產私有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遲遲不出臺,出臺了淪為擺設的物權法,會不會影響家族企業的發展?
三、合影站位體現中國人的排位觀念聽完講座,兩位老師和姜(音)主任合影,
其中有推讓站中間的一幕。類似的場景,時時刻刻發生在我們周圍,我們早就覺得那司空見慣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文化上受了不少西方文化的沖擊。有不少文化傳統丟失了,不過也有不少保留了下來。保留下來,說明它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未必都是好的,比如說種莊稼的時候,地里的草總是比菜長得好,我們需要的是菜,草生命力好,但我們不喜歡。當然,失去的也未必都是好的,我們惋惜的同時需要理性看待,倘若真是好的,就不應該只是惋惜,還要有所行動。
排位觀念在國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短期內不可能改變,當然,習慣了,可以不去改變它,我們就把它當做是對他人尊重的一個中國特色,但絕不是特權崇拜、畏懼和等級森嚴之區分。我們應該尊重的是一個人的能力和貢獻,而不是他的職務。
時代在變化,有不少東西也是需要改變的。在古代,普通百姓是不如官員高貴的,因此他們常以草民或小民自稱,而稱呼官員為“老爺”,二者相見,百姓需要給官員下跪。現在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了,雖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百姓幾乎不會給官員下跪了,甚至在我們印象中,那絕對不可能出現了,因為會認為,我們是納稅人,官員是公仆,他們是我們養的,是為我們服務的,怎么可能給他們下跪。沒見過,不代表沒有。新聞媒體報道過很多地方群眾,在向政府官員伸冤訴苦的時候還采用下跪的方式。本不該出現的下跪又出現了,這是為什么?從見官就下跪到伸冤下跪,二者相比,是進步嗎?
四、即使做不到但應該想得到
聽完姜主任、孟老師的講座,再和我們的成果匯報相比,不難發現,自己的思維有局限。思維有局限,那么一個人的成就是有限的。同理,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如果戰略眼光有限,那么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發展也是有限的。
我的思維有局限,也許我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適合讀研究生,是不是有搞研究做學問的天賦。有局限的思維,有些時候,甚至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拿中國大飛機“運十”研制來說,在即將成功的時候,美國麥道飛機公司向中國拋出橄欖枝,許諾一大堆有利條件。中國有關部門及其領導心動了,并信以為真了。合作開始沒多久,麥道打亂了“運十”的發展,且機密數據被其獲取,接著,麥道宣布破產被波音公司兼并,之前與中國簽訂的合同宣布作廢,“運十”成了一枚臭蛋,一枚就要孵出鳳凰的臭蛋。中國大飛機研發失敗,不久國內大飛機市場被波音和空客占據。中國為此付出了幾千億美元的購外國飛機和中國長期沒有遠程投送能力帶來對外威懾力不夠的慘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