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精選12篇)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1
一聽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為是農村放牛娃的班級。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放牛班其實是由一些難纏的問題學生組成的班級,影片是從兩個老人看馬修老師的舊相片和日記開始的。
這兩位老人是派皮諾和莫昂奇,他們曾經是“池塘之底”學校的學生。“池塘之底”,顧名思義,是最差的學校,是一所專為問題少年設置的寄宿學校。學校的建筑陰森古板,教室灰色斑駁,學生好似井底之蛙、籠中之鳥,得不到愛的滋潤。這里的教育理念是“行動一反應”原則,如果有學生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若3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6小時禁閉,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
但他們是幸運的,他們遇見了馬修老師。馬修老師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禿頂老頭兒,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在事業低谷期選擇來到“池塘之底”學校做了學監。他從不打罵學生,給學生最大的寬容和保護,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孩子。他讓不會唱歌的小派皮諾當副指揮,讓老走音的郭邦當架子。他讓每個孩子享受到音樂和集體合作的快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春天”。
和“池塘之底”學校里的孩子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僅擁有疼愛我的父母,還擁有和藹可親的老師。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學校就像我們的家,處處洋溢著蓬勃的朝氣。教學樓每層拐角處設有“溢香書吧”“彩虹閱讀”等閱讀角,讓我們走出教室,就進入書的海洋。樓內設立了充滿想象力的“氣象萬千”“奇思妙想”“E想天開”“童心飛揚”等活動天地。學校還組織了民族樂團、紙雕、快板、京劇、剪紙、古箏、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我們的課余生活。作為新苑小學的學子,我感到自豪。
童話作家鄭淵潔說得對: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關鍵在于怎樣培養教育他們。正確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長處,鼓勵他能行。”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他們的歌聲一直縈繞在我的耳旁。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2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里面寫了一群不守規矩,沒有教養的孩子,在一位失意的音樂家馬修的耐心指導下,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個乖巧懂事的可人兒。
電影中的校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關在密室里,無視這些孩子們的害怕,而新調來的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位偏袒,而是給予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在這部電影里,有許多感動人心的鏡頭。
鏡頭一馬修老師剛進這所學校時,很多同學都不服氣,花招百出地捉弄他,每到上課時間,同學們都吵吵鬧鬧的,在馬修老師去校長辦公室的時候,有一位同學,畫了一個馬修老師的頭像,給他的禿頭來了個特寫,正巧馬修老師回到了教師,他不但沒生氣,而且也給那位同學畫了一幅畫,因為那位同學鼻子上有一顆紅痣,所以馬修老師也給這顆紅痣來了一個特寫,變成了小丑頭像,惹得同學們哄堂大笑。
鏡頭二:在影片快結束時,馬修老師指揮全班合唱一曲,那個最有天賦的男孩因為犯了錯而晾在一邊,神情顯得十分寂寞。第一節音樂快結束時,馬修老師突然轉向那個男孩,那個男孩很驚訝,但更多的是驚喜,他出色成功地完成了這次演唱。如果是換成任何一位別的老師,同學們犯了錯誤,一定會不相信他們,而馬修老師卻給了他們許多機會。
我真想去那所學校里,成為馬修老師的一名學生。
鏡頭三當馬修老師被校長開除時,校長下了一條命令:不準讓學生和馬修老師見面。于是,那些孩子們想出了一個辦法。當馬修老師快走到校門口時,突然從教室窗口飛下來了一些飛機,上面寫的都是對馬修老師的不舍,馬修老師抬頭一看,無數只小手在教室窗口擺動著,孩子們都舍不得這位擁有著父愛般的老師。
看完影片后,我才知道這個“放牛班”是指那幫調皮的學生,“春天”,是代表希望的意思,而那位馬修老師就像一位放牧人,用他的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
指導老師:周老師
評:文章將影片的故事情節描寫得繪聲繪色,人物個性和刻畫以及描寫十分到位,情節的起伏牽動著讀者的心弦,一個個感人的畫面,不禁使人潸然淚下,最后的感想更是深入人心,相信它將成為你心中的一部成功的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3
一場電影看完,猶如礦業望天一般的音樂之聲回蕩在耳際,久久不絕于耳,一雙雙真摯的眼睛所散發出的童貞之光能點亮人們的心靈。一張張純真的面孔流露出的對自由和博愛的向往和與望發人深省,天籟之音般的合唱好像皎潔的月光驅趕走了黑暗中的恐懼,用愛心去感化孩子心靈又讓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校長的眼里,這是一群難以馴服的野馬,一群無知的頑童,除了拳腳相加的教育,他們別無他法,連做似的管理方式讓人難以理解和接納,當然孩子們也是不能接受的,自然孩子是教育不好的,他們永遠都是一群不可早就之才,永遠都被人唾棄和責罵。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他熱愛音樂勝過生命,才華難以施展,最終成為一所寄宿學校的學監。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嗎?當孩子們都安靜的睡著了以后,他開始了他的音樂創作。當他發現他的創作被還不理解他的孩子們偷走的時候,他發瘋似地找回了他的寶貝,然而他原諒了這群難以管束的學生,當他發現孩子用自己特有的“音樂”嘲笑譏諷他的時候,他沒有生氣,卻出乎意料的發現了那個聲音是“眾里尋他千百度”中所忽然發現的天使。
他用音樂喚醒了孩子們的良知,他用音樂洗滌了孩子們的心靈,他用音樂獲得了孩子們的理解,他用音樂拉近了它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他的音樂是他用生命譜寫的,就好像他愛孩子是他善良的本性一樣沒有辦法不讓這群在校長的眼里無可救藥的孩子喜歡他,相信他,愛他。當他要離開學校的時候,孩子們用他創作的歌曲為他送行,用他創作的歌曲挽留他,用他創作的歌曲驅趕對即將有降臨到他們身上的厄運的恐懼。歌聲穿透夜空,歌聲穿透田野,歌聲穿透了孩子們的心靈,歌聲把孩子們帶到了另一片天地,歌聲留下的是克萊門他的一片愛心,歌聲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
我們的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學生,他們更需要我們的愛心和理解,更需要我們的關懷和溫暖,我們的一句話也許就能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我們的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也許就能讓孩子終身難忘,我們的言行對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我們的舉動對孩子有多么深遠的影響。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4
看完影片之后,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系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復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后又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象征。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著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里的學生,并沒有因為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為了一群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藥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升華。懷著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在學習的路途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無遠弗介,一位壞的老師,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師,往往一句溫柔的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讓他人眼中,毫無希望的壞學生,重新找到他們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一位好老師如此重要,卻非常困難,因為面對一群不同個性,不同資質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在我看來,“「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師,最須要擁有的,對學生不要時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用愛心與信心,總有一天,學生們會蛻變成美麗的蝴蝶。”
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為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跡,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記得上學期上雷老師的《教育原理》時,她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馬圖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最后,這個班級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在每個孩子腦海中浮現。他們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膽,生怕犯錯的恐懼,而漸漸轉變成為了慈父般的愛。
整部電影使我感觸很深,的確這不僅僅只是一部教育意義深刻的電影。在被劇情牽動的同時,心靈也不禁震顫。將這群問題少年集中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中,他們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樣充滿生機。他們需要的,正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漸漸忽略的愛與呵護啊!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5
大地上到處都回蕩著一個聲音――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看啊!大地復蘇,萬物萌生。在那操場的一角,有春的跡象;在那大樹的枝頭,有春的生機。人們脫下厚厚的棉衣,穿上了春天的盛裝;孩子們放起了風箏。春的腳步無聲無息的走近了人們的生活,她的腳步輕捷,優美,走到哪里哪里都會用綠色來迎接她。她的品格是高尚的,無私的,她把自己的生機毫無保留的奉獻給大地和人類,她用綠色裝點大地,用彩色點綴大地,花兒見了她,張開嘴笑了,草兒見了她羞澀的鉆了出來,大樹見了她也伸出枝芽了。晚上,看那皎潔的月光和那淘氣的星星,會讓你覺得天空是如此美麗,宇宙是如此神秘。月亮,就像一個玉盤嵌在天空中,美極了。
春天是無私的,她每年來一次都會給大地帶來生機,使大地變得生機勃勃,萬物變得欣欣向榮。她也會給人們帶來喜悅,人們多么希望她能夠永遠存在。
春的腳步走過了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她用自己所擁有的慈愛,無私,善良,讓大地也為之所動,她用自己所擁有的魅力,把大地裝點成一張綠色的毯子;她用自己所擁有的魔力,讓人們盡賞這五彩繽紛的季節。
我盼望來年的這個時刻。
春的來臨,使我的心情煥然一新。那是因為它趕走了令人畏懼的寒風,它請走了冷漠孤僻的冬雪,春也帶走了四季之神的冬,讓大地之母找回七彩的顏色,重新散發溫暖的光芒。
春使者的到來,使森林里的花草樹木都欣欣向榮,枯黃的草地恢復了翠綠的生機,垂死的大樹長出嫩綠的枝葉,可愛的花兒再度綻放光彩,除此之外,動物們也跳起了「迎春舞」,小鳥們唱出清脆婉轉的歌曲,蝴蝶成雙成對的舞動翅膀,想在舞會里脫穎而出,也使春天更加有趣。
對人們來說,春天是一年的開始,也象徵著新的希望。農夫忙著犁田,插秧,學生準備開學用品,希望今年有個好的開始,就如同灑下的種子般,能夠成功的發芽,開花,結果,不論有任何困難,都要勇敢面對。也因為人們是這麼去思考的,所以春天才象徵著新希望。
冬天如果是毀滅者,那麼春天就是創造出萬物的人,它賦予了萬物新的生命,而擁有新生命的事物,會讓世界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6
我眼中的春天是美妙而又美麗的。它能使我從悲傷中感受到快樂,它能使我從哭泣后變得活潑,它就像一位母親,來給我們帶來快樂……春天,是多么的親切,多么的和藹!
初春雖伴著寒冷的氣息,可寒冷卻阻擋不了那一絲淺淺的綠意——柳樹正在萌芽。片片綠從枝條里漸漸顯現,雖微不足道,不惹人眼,可他卻用那充滿活力的綠色,來欣賞自己的美麗。過了許多天后,春風吹來,它便隨風舞柳。在春風的吹拂下,柳樹神奇地冒出了新嫩的綠葉展現在所有人的眼前。那樣美麗,那樣灑脫,那樣自在!
清晨,大公雞“咯咯”的直叫,像是一只定時鬧鐘一樣,準時叫我們起床。樹枝上的小鳥“嘰嘰喳喳”的直叫,好像跟我們人類一樣在開口說話呢!哦,原來它們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競選“歌唱小達人”,還有的在玩捉迷藏……看,他們生活得有多么快樂呀!它們的旁邊還有幾顆大柳樹姐姐呢!它們在微風中把自己又長又細的頭發甩入水中,像仙女在梳洗著自己的頭發一樣。呀!梨花開了,梨樹媽媽在為小梨花們輸送健康的養料呢!小梨花們吸收了足夠的養料,個個都露出了可愛的小笑臉。太陽公公和白云小姐先生們也不落后,太陽公公正照射著大地,讓大地變得溫暖起來,使大地的植物都在茁壯成長起來了,白云們也在天空中變化著各種各樣的圖形:有的變成了一只大灰狼在追趕著一只小綿羊,有的變成了一只小花貓正在伸懶腰,有的變成了兩只可愛的小狗,正在快樂的嬉戲著,有的變成了一只大母雞和一群小雞,它們正趕著去回家吃飯呢,有的變成了一群小羊,正在啃食著青草……我也不甘落后,每天坐在陽臺上享受著春光,春光沐浴著我,讓我的身體變得格外暖和,之后我就出去散步,或是和朋友們去打羽毛球……春天,真是太美麗了、太美妙了!朋友們,你們說呢?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7
爸爸問我:“你知道春天的味道嗎?”我想了想:“春天的味道是什么呢?”
春天到了,柔和的陽光照在大地上,一切都變得暖乎乎的,天空中彌漫著一股懶洋洋的味道,這,就是春天的味道。“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輕輕地拂面而來,那種涼涼、淡淡的氣息,就是春天的味道。如果下一場綿綿的春雨,打開窗,撲面而來干凈、濕潤的空氣的味道,就是春天的味道。
春天到了,小草頑強地從土壤里鉆了出來,歡暢地散發自己的青草味。柳樹也發芽了,那是苦苦、澀澀的柳香味,還有那濃濃的玫瑰香、幽遠的臘梅香和若有若無的杏花香……啊!這就是春天的味道。布谷鳥叫了,農民伯伯開著拖拉機,在廣闊的田野上快樂地耕地,你要是走到旁邊,會聞到一股泥土的芬芳,這就是春天的味道。
春節到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滿屠蘇”,最好玩的是放爆竹,可以變著法地放水雷、土雷、石雷還有煙花……那股爆竹的硝煙味就是春天的味道。過年了,媽媽會給我買一身的新衣服,從頭到腳都是新的,那新衣服淡淡的香味就是春天的味道。媽媽還會給我包好吃的餃子,里面放一點點的香椿芽,一口下去,滿嘴都是香椿味,讓我想起老家的香椿樹……這就是春天的味道。
春天到了,我們也開學了,老師發給我們嶄新的課本、作業本,打開書,一股油墨的清香沁人心脾,這不也是春天的味道嗎?
我問爸爸:“你心目中春天的味道是什么呢?”爸爸說:“春天的味道是愛的味道、希望的味道、欣欣向榮的味道”。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8
鬢發蒼蒼的莫翰奇望著手中沉重的日記,重新憶起那個幾乎被自己遺忘了姓名的男人。微微泛黃的紙頁上,輔育院森嚴的鐵門……在1949年的冬天。
一個通過應試的代課教師踏上冰冷的雪地,望著眼前同樣冰冷的鐵門。作為一個音樂家,他對自己淪為這所教育“問題學生”的輔育院的小小教師,不禁感到絕望。人生跌入谷底,就連“池塘畔底”這個名字,在他看來都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他叫克萊蒙·馬修,一個“過氣”的音樂家,發誓永遠不再進行創作。對這個輔育院的情況一無所知的他,對這兒的一切感到驚愕——雜亂的陳設,苛刻的院長,還有幾乎不能讓人省心片刻的學生。他看起來完全是一個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從學生手中搶回名冊,慌亂地尋找自己的樂譜,在別人詢問時卻總為學生開脫。
馬修老師是善良的。他沒有把葛賀克送去院長辦公室,而是達成私下協定,并在麥神父病情惡化時溫柔地寬慰了他;他為了貝比諾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頒隱瞞了偷錢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親一樣愛著這些孩子,卻并不驕縱他們。我記得他和莫翰奇母親的對話:“您沒有孩子?”“倒不如說我有60個。”
然而,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并不僅僅因為影片中的“師生情”題材和打動人心的純美音樂。一部好電影勢必能留給觀眾一個認真思考的空間,不論是人物,抑或是情節。
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馬修老師教育的最好佐證。他在馬修老師的幫助下進入了里昂音樂學院進行進修,成為了有名的指揮家。可是,陽光背后總存在陰影,比如孟丹。這個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認為他離開時的回頭一笑是在暗示他將歸來,同時為之后的縱火事件做鋪墊。但我卻并不這么認為。
顯而易見的是,導演意圖將馬修老師與校長進行對比。的確,院長似乎從未相信過孩子們,認為他們無法改變,盡管他也曾受到他們一定程度的影響。他不相信孟丹,所以為了孟丹子虛烏有的偷盜痛揍他。孟丹似乎也從未被馬修老師感化,否則他不會在輔育院放火進行報復。真的是這樣嗎?
影片中,在遠處漸漸彌漫的煙霧旁,一小團香煙的霧同時彌漫開來。少年注視著被燒著的輔育院,眼神復雜。他吹熄了手中的煙,轉身背對山坡上燃燒的院落,消逝在鏡頭里。校長的升遷因為這次事件化為泡影,而60個孩子因為與馬修老師一同出游幸免于難。
孟丹一直是個毫無感情的惡人而已嗎?
“但是,我警告你,不準和貝比諾說話,不準靠近他,我甚至禁止你看他,我說得夠清楚嗎?”夾雜著怒火的警告,赤裸裸的威脅。孟丹沒有回答。他默默垂下眼瞼。
這個鏡頭從此住進了我的心里。我想,那時,他應該理解了馬修老師對學生的愛。
在加入合唱團時,馬修老師說他唱得不錯,有副男中音的嗓子,只需多加練習。他敏感地發問:“你說什么?”馬修老師回答,這不是什么侮辱,只是指用粗低的聲音唱歌。由此可見,在孟丹的世界里,一定始終存在著蔑視的目光,甚至久而久之,他都已經習慣,再遇上與他人交流的情況,他會始終保持警戒,甚至揮起拳頭。那也只不過是他選擇的一種保護方式。在他張狂的背后是不被理解的痛苦。他抽煙喝酒,他桀驁不馴,他想掐死院長,他欺負弱小,他在輔育院縱火……但他也有情緒,他的肆意妄為,謊話連篇都只是表象。徘徊在“危險邊緣”的少年,獨自承受著被冤枉的憤怒和傷痛。在之前,馬修老師對莫翰奇說,粗暴無禮并不是他的本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學孟丹。下一個鏡頭是孟丹疼痛的眼神,他迅速離開了教室。這樣敏感、習慣用刺武裝自己的少年,他也需要愛,需要有人關懷。
孟丹顯然被忽視了太久。他說:“我才不愿意看到那個老家伙呢。”同時,外界的人們也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尤其是院長對他平白無故的冤枉。這也導致了之后縱火案的發生。但我仍然相信,馬修對孟丹是有影響的。孟丹回頭的一笑,更像是一種肯定。之后的縱火案,孟丹更多的是對院長的報復,選擇在大家外出后縱火,也證明了他的本質并不壞。
影片中另一個復雜的人物是院長。第一遍看時,不是沒有疑惑的。院長明明已經變了,為什么還會趕走馬修?這似乎并不能簡單解釋為情節需要。對此,有人認為這正是西方電影的成功之處:一個人物并不總有壞的一面,人性本身,就是復雜的。我同意這個觀點。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本身就并不存在,如孟丹,如院長。我看到院長站在椅子上一遍遍制作、放飛紙飛機,從紙飛機很快跌落到能連著盤旋好幾圈;看到院長被球砸到頭之后拋下一句“掩護我”,然后和孩子們一起踢球……這或許是“池塘畔底”最美好的鏡頭。
然而,這份美好并未改變院長追名逐利的心和對孩子們的不信任。有種東西似乎是骨子里的,擦不凈抹不掉。比如院長“防患于未然”過了頭的心態。在他看來某些孩子是邪惡的,是渣滓,就算某件壞事不是他干的,遲早總會惹禍。不得不提的還有存在他身上對個別孩子濃重的歧視,這種歧視在中國教育中也是廣泛存在。盡管那些老師并不是都像院長那樣體罰學生,但說起某些老師對待學生的差別,許多學生應該都有體會。對待回答錯了問題的貝比諾,院長讓他把題目抄一百遍,而對待波尼,他卻讓他到修女那兒領餅干,在波尼犯下“拿破侖也是受槍決而死”的錯誤之后,院長卻并未斥責只言片語。這真的公平嗎?
自然,院長這樣的老師仍然存在,但是像馬修這類老師也并不少見:為了學生辛勤奉獻,為學生的進步感到喜悅。影片中,盡管馬修老師最后因為那場火災被迫離開,同時院長規定不得送行,但那漫天飛舞的紙飛機和窗口中不斷揮舞的手,卻是對他最好的慰藉。手捧著學生們滿滿的祝愿,馬修離開了“池塘畔底”輔育院。從一個落魄的、發誓不再創作的音樂家到為學生們寫歌、充滿創作信心的馬修老師,他懂得了“永遠別說永遠,一切皆有可能”,變得樂觀積極。盡管他創作的初衷只是為了用音樂拯救那群孩子,但他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回了方向,重拾理想。
馬修老師就像是一位布道者,用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改變了孩子們的心。影片的最后,在貝比諾的語聲中,我們看到那個執著等待星期六的小男孩被馬修老師抱上了公車。日復一日的等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那天是星期六,貝比諾終于結束了他漫長的等待,跟著馬修老師離開。
馬修老師再沒有時間作詞作曲。他將教音樂作為他的終身事業,為此奉獻了一生。他在人生的最低谷遇見了“池塘畔底”,他改變了孩子們,孩子們也改變了他。
他們曾彼此救贖。在漫長的歲月里,彼此心中始終留存著濃濃的暖意。它不會為時間所消磨,無論多久,一旦回憶起來,即使身處黑夜,也能看到不滅的光芒。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9
不必凄婉哀惻,無須生離死別,一種柔和的、溫婉的、詼諧的生活故事同樣可以給我們以感動和心靈的震撼,這就是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故事》給予我的最直接的啟示。感動,因為平凡的小人物克萊門特·馬修那顆博大的愛心;震撼,因為藝術的力量竟是如此巨大,讓多少冥頑的靈魂得到救贖。
《放牛班的故事》,是這樣一部影片,沒有任何一丁點的色情和暴力,而是那樣的陽光和健康,卻同樣的扣人心弦、引人入勝。這是一部關于事業與成功、教育與成才的影片,在欣賞著優美音樂的同時,相信為人父母和為人師長者還都會有思想上的不菲收獲。
我不懂法語,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譯還是綜合了中文的意譯,但是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常把對學生不加區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稱作“放羊”,并且當我們這么說時,可能同時也意味著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藥。我想“放牛”當與此相類。
的確,“池塘底學校”雖然名為學校,實際卻是“教養院”,這里聚集了眾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說謊、抽煙、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里還有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把“犯規——處罰”奉為圭臬的教師。在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里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
但這一切,都因為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小小”的帶課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改變。馬修是這樣的其貌不揚,他沒有魁梧的身材,沒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禿頂的腦袋讓他看起來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創造了奇跡。他從這些讓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出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并讓受他教化的學生在幾十年后滿懷著敬慕和熱愛的心情來懷戀他,這本身就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無上光榮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們感動,恰恰正在于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給予我們學習的可能性,而并不簡單是當作一個偶像或榜樣而遠遠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鐵血”校長的統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風的鐵幕,任何的變革和嘗試仿佛都是不被允許的,而馬修在這種“制度下”進行了自己的探索。當他發現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愛好后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并在被發現后冒著丟掉飯碗的危險進行了“制度內”的抗爭,而成效是顯著的:當皮埃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而獨自在角落里唱歌;當那一群散漫不羈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并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劇;當皮埃爾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為獲得原諒而竊喜……這時候,在我們感慨音樂的神奇力量的同時,也不能不想到,無論多么叛逆、任性、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打開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教育者有沒有這種愿望、有沒有這種耐心來尋找這把鑰匙;在今天中國的教育現狀下,我們聽多了一線老師對應試教育的不滿、對教育積重難返的無奈,馬修提供了我們思考的另一個角度:可否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教育者固然需要技術上的探索和創新,但同時更需要博大的胸懷、寬廣的愛心和對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永不放棄的耐心。馬修用他博大的胸懷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們所有的過錯并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馬修用他寬廣的愛心熔化了孩子內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馬修永遠對每一個孩子都深懷信心,給他們最基本的信任。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個寬容而富于愛心的人,十惡不赦的孩子是沒有的,即便墮落固執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愛的一面。而鄙視疏遠他們、對他們以暴制暴只能換來他們對社會的更猛烈瘋狂的報復,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為戒。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作為教育者,擔負著救治靈魂的重任。如果那些不諳世事的幼童都是純潔而無知的羔羊,教育者就是他們的守護者和牧羊人。我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
我們是否都是
被放逐的羔羊
慈愛的牧羊人啊
請你指引我抵達上帝的牧場……
牧羊人啊,一定要慎用手中的牧鞭:把迷途的羔羊喚回,更不要把他們趕入歧途……
雪萊的《西風頌》中有這樣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放牛班因為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迎來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國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馬修式的人物,我們也將能迎來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10
春天的早晨,空氣微涼,迷離的霧氣正悄悄散盡,透過薄霧可以看到若影若現的初升的朝陽,小花一點點的開著,匆匆的車流,匆匆的行人。昨日還在喧囂著的城市,此刻卻被春晨的霧洗得干干凈凈。霧似乎迷了路,讓小花潤了,讓人們的心酥了,走遍了千家萬戶。輕輕的閉上眼,感覺自己真的在這春霧之中。
我想帶著我最美麗的那部分,一起化作春泥,在龔自珍的詩中,曾有這樣一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與龔自珍,都是追春的人,雖說他想表達的是他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為改革和振興中華奉獻自己的余生。而我想說的是,讓我化作春泥,去催綠春,再讓春喚醒人。在去上學的路上,遠處傳來鳥兒的叫聲,一條彌漫著春霧的林蔭小道,一抬頭便會看到星星點點的太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空隙,向人們身上,人行道上,灑落著。那陽光并不刺眼,因為有薄薄的一層春霧,讓人覺得十分愜意,那陽光也并不灼熱,因為它是春的朝陽,讓人對生活充滿希望,這一切,像是被畫家勾勒出來的似的,綠的讓人覺得刺眼。
小草葉上掛著一顆顆透明的'霧珠,像水晶,像瑪瑙一樣晶瑩剔透,踩著軟軟嫩嫩的草叢,那水晶、瑪瑙,打濕了我的褲腳,向前一直走,一直走,感受著這春的氣息,在我獨自沉浸在春中時,突然一陣風吹來,春霧散了,只留下一陣冷寒在心中,我醒了,和花兒草兒一樣,被春喚醒了,看看時間,已經過去許久,我匆匆的隨著春風趕去學校。我想,春霧就像一個迷。
也不知是人催綠了春,還是春喚醒了人。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11
夏天,紛紛揚揚的,是雨;秋天,紛紛揚揚的,是落地的黃葉;冬天,紛紛揚揚的,是那鵝毛般潔白的雪花。唯有春天,最不可思議的春天,紛紛揚揚起熊熊火焰般不熄的生命奇跡,活潑地讓人迷醉,更耀眼得讓人眩目。
蕭索單調的冬季里,總是在盼望春天。盼望她的草長鶯飛,絲絳拂堤,盼望她的千樹瓊花,碧波漣漪,盼望她的蘭馨蕙草,潤物如酥;盼望她的春色滿園,落紅如雨。
如今,春季已到。春天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古往今來人們幾乎用盡了所有美好的詞語詩句來形容、贊美春天。春天,帶給人生命力,帶給人希望。
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稍縱即逝,“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所以“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春,沁涼潤透,“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春,酒里飄香,“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春,魂牽夢繞,“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
當春攜著她特有的溫煦,潮一樣地涌來時,也能讓人斷魂。
春,絕對是一楨浸染著生命之色的畫布。
新綠、嫩綠、鮮綠、翠綠,滿眼的綠色呀,溫柔著我們的視線。還有那星星般閃動的一點點紅、一點點黃、一點點粉、一點點紫呀,也驚喜著我們的目光。
于是,開始在春天漫步。
踩在她松軟的泥土上,才知道生命的溫床可以如此地平實。只要季節的老人飄然而至,所有沉睡的種子,都可以在這里孕育,并賦予生命一種變換的姿態。
春,絕對是一幅飽蘸著生命繁華的畫卷。
無論是破土而出的,還是含苞待放的;無論是慢慢舒展的,還是緩緩流淌的;也無論是悄無聲息的,還是鶯鶯絮語的,只要季節老人把春的帷幕拉開,他們就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在這里匯演自然那神奇的活力。
于是,開始在春天漫游。
披著柔媚的春光,讓略帶甜意的風,從身邊掠過。就會領悟到春的氣息里,其實包含著一種最令人感動的柔情。也會覺得大自然就是一位奇特的母親,她竟選擇在萬物蕭條的冬的盡頭,將千姿百態的生命孕育而出,讓它們踏著那最為柔媚的第一縷春光,相擁而至,把無限的生機帶給人世。
春,也是一拱彰顯著生命神奇的畫廊。
放牛班的春天的心得體會 篇12
清明,媽媽帶我去黃河邊踏青。不知為什么,一提起“踏青”,我總感覺該去有綠色植物的地方。雖然黃河之上便是綠油油的麥田,但身處黃河灘上,卻對麥田有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
黃河水從遠處看是藍色的,但走近了,卻發現是黃沙水。我并不像那些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一樣飛快地沖向黃河灘,而是踱著步子,反復思考著一些問題:春天如此生機勃勃,確是四季中最短暫的;春天能使我們如此快樂,卻在不知不覺中飛快地溜走了。或許,春天就像我們的童年,是一首動聽的歌曲,是一縷晨曦的陽光,是一朵繽紛的花朵,是一枚閃閃發光的貝殼……可童年卻是如此短暫,它只是人生的開始,假如我們的人生為一小時,那童年僅是那開始的十分鐘。
也許真的像《匆匆》里朱自清所說的:“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在黃河邊踏青,似乎并不能真正感受春天的氣息,可又隨時提醒著我們現在是春天:微風、旭日、晴空、碧水……大好春光,走在黃河灘上,用手輕輕捧起一把細沙,看沙子隨著微風輕輕飄走,心中突然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春天?人生的春天?現在——我的童年!春天是四季中最短暫的季節,但卻是四季中最豐富多彩的季節,最如夢似幻的季節,最生機勃勃的季節……但是,春天很短,短得令人猝不及防——總感覺剛開始就結束了,再想想我們的童年,是否也似春天一樣美好而易逝?
沙子全部被微風帶走,我的思緒也被拉回了現實,真想寫一首詩來形容春天與童年呢:
問君何為春?
君答如童歲。
輕看幼年時,
勿忘人生春。
可能詩句并非華麗,但每一句都包含了我的所思所想:人生之春勿荒廢。就像岳飛《滿江紅》中所說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我要把握住人生之春的每一分,每一秒,去感悟童年,感悟春天;我要把握住自己的今天和明天,讓人生的春天變得更加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