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手抄報資料(精選13篇)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1
又是一年元宵節,又是一次賞花燈。霧蒙蒙的天空上飄灑下了潔白的雪花,整個大地都變得圣凌潔白。街上的花燈頂端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雪,白雪襯托著紅燈籠十分美麗。十字街口的彩燈旺火高高的矗立著,下面的紅色欄桿緊緊的圍著那高大的旺火。電線桿上的彩旗迎風招展,樹上的彩燈一閃一閃,有藍、有紅、有黃、還有白,就像一顆顆耀眼的流星一般。
要說元宵節的美食,那么,非湯圓莫屬了!湯圓的外表圓溜溜的,白白的,有大有小,餡更是五花八門。有黑芝麻的、玫瑰的、花生的、糯米的、還有水果的,個個好吃。
我最喜歡過元宵節了,元宵節不但可以吃上一碗美味的湯圓讓我大飽口福,而且,還可以觀燈,猜燈謎,賞煙花哩!煙花清脆的響聲在耳邊此起彼伏,川流不息,煙花把深藍的天空映照的萬紫千紅。一輪溫文爾雅的明月掛在天邊,仿佛也在觀賞人間的這副美景。也正應了古人的那句: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過了元宵節也就意味著年要過完了,新的一年即將開始,在新的一年,或許每個人都會為自己制定一個計劃,去完成它。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2
元宵節中山公園的燈會讓我留連忘近。今年白鷺洲燈會更讓我耳目一新,令我驚嘆不已。雖然我縮短了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旅游,提前回廈趕往在元宵節前賞燈,但一到白鷺洲還是燈如海,人如潮。
一進門,我就驚呆了,這么大的紅燈籠啊,直徑足足有8米長,燈籠上有八個現目大字:跨越發展,如諧社會,啊,它點出此次燈會的主題,拉開了燈會的序幕,真是起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
接著我隨著人流來到金豬賀歲花燈前。我抬頭仰望,天真可愛的吉祥童子,手執火紅火紅的燈籠,站在又胖又大的金豬的背上,隨著音樂歡快地轉著身子,給我們美好吉利的祝福,我望著金豬深思著,來年,我們演武小學也能舉行元宵燈會,燈會的主題是和諧學校,溫馨家園。每個學生做一盞有創意的花燈,全校就有上千盞花燈,整個校園一定更加燦爛輝煌。走啊,好看的還在后頭呢。爺爺喊到,爺爺的喊聲打斷了我們的思路。
我跟著爺爺看看這組花燈,賞賞那組花燈,43組大型花燈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風采,都是那么璀璨耀眼,除了大型花燈外還有由近二千盞宮燈組成燈墻,閃耀火紅的光輝。白鷺洲兩邊的筼筜湖里幾百盞荷花燈,鯉魚燈爭奇斗艷。這燈會體現跨越發展的氣勢磅礴和輝煌成就,這次燈會展現出廈門吉祥喜慶,溫馨和諧的社會風尚。
一轉眼二個多小時已經過去了,我才戀戀不舍地離開白鷺洲,但整個廈門仍是火樹銀花不夜城。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3
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自唐朝中期以來,元宵節發展成為了我國全民性的狂歡節,因此元宵節是把傳統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4
1、燈轉華夏千年過,些小佳節繼開來。香車寶馬今何在?喜慶中原億眾安。《元宵有感》
2、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詩曰》作者:姜白石
3、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元夕無月》(清)丘逢甲
4、處處城鄉慶上元,煙花燈火表心歡。天寒難鎖新春意,爐暖宜烹白玉丸。《鷓鴣天·慶元宵》作者:東方駿
5、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游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唐)蘇道味
6、滿城燈市蕩春煙,寶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鰲仙有淚,神山淪沒已三年!《元夕無月》作者:丘逢甲
7、淺畫鏡中眉,深拜樓西月。人散市聲收,漸入愁時節。《生查子·元夕戲陳敬叟》作者:劉克莊
8、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明)唐寅
9、年到元宵燈火燃,龍騰獅舞夜難眠。滿簾花影月三五,一碗湯圓情萬千。《元宵夜思兒》
10、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作者:蘇味道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5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湯圓,都是為了求一個全家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元宵和湯圓,都是以餡為基礎制作的,其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湯圓的內餡甜、咸、葷、素皆有,而元宵則多為甜餡,一般是果料和干果為主。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6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往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在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往后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節日。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7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觀賞花燈更是傳統的節日活動。今年媽媽和張阿姨帶著我和彤彤妹妹,去王城公園看花燈。
來到公園門口,只見有很多的人已早早的來到了。進了公園門,更是十分的擁擠,想大步的走都十分困難。抬頭向四周望望,只見路的兩邊樹上都掛滿了紅紅的大燈籠,烘托出一片熱鬧的節日氣氛。人們漫步其間,人人臉上都寫著快樂和幸福。再往前,一個巨大的_造型的燈映入眼簾,感覺金碧輝煌,還有很多穿著節日盛裝的各少數民族的人物模型依次從_的左右兩門循環出入。在往里走,我看見了一副姜太公釣魚的情景,只見一位老爺爺坐在石頭上把一個直的魚鉤放在水里,結果釣到了一條大魚,真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妹妹問這問那,興高采烈的拉著我的手來到一組十二生肖的花燈前。我們都在找自己的屬相,我很快找到了兔的造型。這時活潑的小妹妹說:“我找到馬了我屬馬,我不屬羊了,羊太難看了……”我們都不禁被逗得哈哈大笑起來。接下來我們還觀看了,喜洋洋與灰太狼等,龍鳳呈祥燈……今年的燈太美了。九點了,我們看完了所有的燈仍然意猶未盡,都十分不舍得離開這里。不過大家期待著,明年、后年的這個時候再來看燈。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8
熱鬧的氣氛,歡歌笑語的人們,這樣形容元宵節一點也不錯。
聽媽媽說本次元宵節要舉行一次扭秧歌大賽,許多礦的秧歌隊都參加呢!于是,我興致勃勃地準備和姥姥起早去看扭秧歌。
元宵節那天,我和姥姥起了個大早,急促地穿好衣服、洗臉、吃飯、收拾東西。我們來到了市委門口,啊!我大吃一驚!街道兩邊早已人山人海了,我們找了個好位置等著比賽開始。
開始了!開始了!我興奮得直拍手。只見第一個出場的是新建礦的秧歌隊,有一輛車,車上坐著幾位老先生在吹嗩吶,打鼓奏樂。秧歌隊的阿姨和老奶奶揮舞著鮮艷的大扇子,走著一式的步子,穿著一式的服裝,戴著一式的裝飾物,她們的臉蛋凍得通紅的,但她們全然不顧,扭得仍然那么認真,那么興奮。我興奮無比,不停贊嘆:“太好了!真漂亮!”我一邊觀賞著扭秧歌,一邊把這隊和那隊比一比,看哪個隊扭得好!扭秧歌真喜慶!有肥胖的豬八戒,瘦瘦的孫悟空,中等的沙和尚和唐僧,大花轎、騎驢等有意思的人物。每個秧歌隊都發揮出了自己的表演,這勁頭真足!
觀眾們議論紛紛,對這次比賽贊不絕口。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歡樂與幸福。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9
漢高祖劉邦死了之后,呂后亂政。朝中大臣周勃和陳平等人協力掃除了“諸呂”,擁立劉恒為帝。掃除“諸呂之亂”的日期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文帝都要出宮游玩,以示慶祝。從此以后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節日。由于正月也叫元月,夜也叫宵,故稱之為元宵節。那么元宵節有什么習俗。
1、吃元宵
元宵又叫做湯圓,中國大部分地方都會在元宵節的時候吃湯圓。因為湯圓的寓意是“團圓”,所以每家每戶在元宵節的時候都會吃元宵。
2、舞龍
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扎成,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于其后,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民間有值得慶祝的事情的時候就會舞龍,寓意五谷豐登。
3、猜燈謎
猜燈謎是元宵節玩的一種文字游戲,人們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是元宵節特有的民俗文化。
4、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君。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10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11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點。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12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稱得上元節、元夜、燈節。吃湯圓是節日的一項重要的習俗。湯圓又名元宵。吃元宵則美其名曰:元 寶。有發財之意,我也喜歡吃元宵也愛這個節日。因為湯圓香甜可口,而元宵節也是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過。起來之后,我洗洗臉,刷刷牙,便開始十五一天的飯:湯圓。我拿個筷子,左夾右夾,就是夾不住,剛夾住就有滑下去了。看姐姐那邊,右夾一個,左夾一雙。我看得氣不打一處來。我便拿來勺子,兩個兩個的吃。最后我先吃完。
吃完飯,便開車回老家,到了家,奶奶正在吃湯圓,爺爺一邊吃一邊看電視,奶奶看見我們來了,天天笑呵呵。到家報完道之后,又找波波玩去了,我在他家有玩又打又鬧。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 篇13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__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