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的故事(精選5篇)
元宵節吃湯圓的故事 篇1
我最喜歡元宵節,因為元宵節可以吃到美味的湯圓。
做湯圓的時候,首先準備糯米粉,水和炒熟的花生,白砂糖、黑芝麻合在一起的餡,再把糯米粉放進盆子里,加上適量的水,然后交糯米粉揉成干濕合適的面團,接著把糯米團扯下一小搓,做成一個凹坑,把餡放入凹坑中包起來,再揉成圓球。這樣一個湯圓就做好了。上面這些步驟,看似簡單,可我做起來的時候笨手笨腳的,糯米團一會兒成了“稀飯”,一會兒成了“干飯”,等一包糯米粉全部用完的時候,不軟不硬,不干不濕的糯米團才做好。而我的褲子早已經變成了白大褲,奶奶看了哈哈大笑起來,我們全家都樂了。接著把糯米團掰開成一小塊,一小塊,并把它搓成一顆顆“珍珠”,然后我把它們放在“白玉盤”上。我迫不及待地把這一盤“珍珠”端進廚房里開煮了。不一會兒,“珍珠”出鍋了。
我把湯圓端給奶奶,爸爸媽媽吃,他們連連夸好說“這湯圓很Q,很好吃。”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
元宵節吃湯圓的故事 篇2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的風俗是大家都要吃湯圓。
清晨,我一起床,我就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湯圓!”媽媽笑著說:“好的!馬上就煮給你吃!”
不一會兒,媽媽就拿來了一碗香噴噴的湯圓。正當我高興地吃著的時候,我突然想到,要是我也能煮湯圓那該有多好啊!以后,我想吃的時候,就可以自己動手了!就馬上對媽媽說:“媽媽,你教教我,怎樣煮湯圓好嗎?我如果會煮了,就可以煮給你吃了!”
到了晚上,媽媽站在我身邊,指導我煮湯圓。我一個人有點不敢動手,媽媽對我說:“別緊張!我怎么說,你就怎么做好嗎?”我想到如果自己學會就可以想要什么吃,就可以自己煮時,鼓起了勇氣,拿起勺子,學著媽媽平時煮湯圓的樣子動起手來。
我先把水倒入鍋中,再把煤氣打開,等水燒開。然后把一個個湯圓小興翼翼地放進鍋內。這時,鍋內熱氣直冒,我的眼睛有點睜不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鍋蓋,蓋在了鍋上。“別急!要用勺子給這些湯圓翻個身!”媽媽對我說。我又小心地掀起鍋蓋,用勺子在鍋里攪了幾下。“該加點泠水了!”媽媽又在邊上說。鍋里的熱氣越來越多,我這時有點手忙腳亂了,都不知怎么辦才好。媽媽看了,笑了起來!打來了一碗冷水,倒入鍋里。熱氣少了許多。
過了二、三分鐘,媽媽說:“可以打開鍋蓋了!”我打開鍋蓋一看,哇!白花花的湯圓像一朵朵雪白的棉花浮在水面上,并不時地在開水中打滾!“湯圓煮熟了!爸爸快來看!”我興奮地叫了起來。“快把它們撈上來,不然要糊了!”我只顧著高興,竟忘了下一步要干什么,媽媽在邊上大聲地提醒我!
當一碗碗香噴噴的湯圓盛起來,放在爸爸、媽媽面前時,我高興地笑了。
我們一家人吃著湯圓快快樂樂的過著元宵節。
元宵節吃湯圓的故事 篇3
元宵節吃湯圓,吃了湯圓好團圓。每天暈下屆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就是吃湯圓了吧。每逢元宵晚會上都會唱起一首歌“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圓又圓,一碗湯圓滿又滿,三毛錢呀買一碗,湯圓湯圓賣湯圓,湯圓一樣可以當茶飯。”一聽到這首歌對湯圓的思念又多了一些。
元宵節這天我們家興的就是吃湯圓了,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我們家的湯圓都是買來的。爺爺是最喜歡吃湯圓的,可是媽媽說爺爺年齡大了不能吃太多的甜食。元宵節晚上,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晚飯,看晚會。不一會媽媽就端著碗給我們分湯圓了,又圓又大的湯圓在看里面看起來好看極了,好像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大娃娃一樣。我迫不及待的就拿起來碗先吃一個,一口都吞不下去,慢慢咬了一小口,燙嘴的陷就流了出來,又燙又香甜。我在嘴里慢慢咀嚼,真是好吃極了。連著吃了兩三個都是黑芝麻的,怎么巧克力的都沒有了呢。媽媽說你別著急啊,吃湯圓就像中獎一樣,哪能就吃到你想吃的。媽媽吧自己碗里的湯圓都弄開看了看,把巧克力的都給我了。吃碗湯圓我的肚皮圓滾滾的就像一個大湯圓一樣,惹的全家都哈哈大笑。
今年的湯圓真好吃,其實只要是和一家人在一起,無論什么餡的湯圓都會香甜。
元宵節吃湯圓的故事 篇4
邂逅定情,未必便是美事
張舜美劉素香的故事算是個套路化的愛情喜劇,接下來的這個就是更為復雜的狗血劇了。兩個故事的緣起頗為相似,同樣離不了元宵佳節,只是這位姑娘更主動些。
姑娘名為陳玉蘭,乃是太尉之女,因為太尉挑女婿眼光甚高,“一要當朝將相之子,二要才貌相當,三要名登黃甲。有此三者,立贅為婿;如少一件,枉自勞力”,所以小姐年方十九,尚未婚嫁,心情就不平靜了起來。這年元宵佳節,聽到外面一陣吹唱之聲,得知是少年阮生,芳心暗許,讓丫鬟送了一枚戒指過去以求相會。可兩人匆匆一見便又分散,阮生相思成疾,想了個辦法求庵中尼姑幫忙,約陳玉蘭小姐某日去庵中相見。小姐的母親陳夫人一同前來,于是小姐假裝困倦,尼姑提出請小姐去她房中午睡一會兒,就這樣小姐與藏于房內的阮生終于相會,“兩人摟做一團,說了幾句情話,雙雙解帶,好似渴龍見水。這場云雨,其實暢快”。
然而好景不長,阮生生病已久,身體虛弱,“一陽失去,片時氣斷丹田;七魄分飛,頃刻魂歸陰府”,還在床上便一命嗚呼!小姐在慌亂中回了家,而阮家員外聽說之后欲找陳家索命,這時陳小姐發現自己已有身孕……于是兩家達成協議:將孩子生下撫養成人。生下的小孩取名陳宗阮,一表人才,出息得很,十九歲便高中狀元。于是母憑子貴,“當初陳家生子時,街坊上曉得些風聲來歷的,免不得點點搠搠,背后譏誚。到陳宗阮一舉成名,翻夸獎玉蘭小姐貞節賢慧,教子成名,許多好處。”
元宵節吃湯圓的故事 篇5
“少年人,往往奇遇”
元宵佳節的熱鬧,要先說宋朝。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摹北宋都城汴梁的元宵節盛景:“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擊丸蹴踘,踏索上竿。趙野人,倒吃冷淘。張九哥,吞鐵劍。……更有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其余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辭出門,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形容杭州元宵節則是:“終夕天街鼓吹不絕,都民士女,羅綺如云,蓋無夕不然也。至五夜,則京尹乘小提轎,諸舞隊次第簇擁前后,連亙十余里,錦繡填委,簫鼓振作,耳目不暇給......”
南宋·李嵩《觀燈圖》
一言以蔽之,就是熱鬧。
而這場熱鬧里,最亮麗的風景又一定是人——平日里難得出門的姑娘們身著漂亮衣裳,裝扮一新,相約游玩。可以想象,這些姑娘們的心情有多歡暢,而路人男子們的感受又有多新鮮。
所以,想用詩詞記下這一番盛景的男詩人們,相當不少。
比如陳世崇《元夕八首》:“風飄蹀躞步搖輕,相喚相呼去看燈。笑整玉梅藏素手,香肩三角卸吳綾。”
劉弇《佳人醉·元宵上太守》:“試新妝、嬉春粉黛,盈盈暗香,結誰家秾李。”
比“欣賞”更曼妙的,是邂逅和定情。最是浪漫多情、親近市井的北宋詞人柳永,在他的《迎新春》寫下了這樣的場景:“列華燈,千門萬戶。遍九陌,羅綺香風微度。十里然絳樹。鰲山聳,喧天瀟鼓。漸天如水,素月當午。香徑里,絕纓擲果無數。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時,朝野多歡民康阜。隨分良聚。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
“少年人,往往奇遇”一句,平白無華,卻又那么令人心旌搖蕩。
還有更讓人熟悉的千古名句,歐陽修《生查子》中的“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都足以讓人腦補出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
詞句太朦朧?《大宋宣和遺事》里有更具“現場感”的描述:
“那游賞之際,肩兒廝挨,手兒廝把,少也是有五千來對兒!”
說的是上元夜里,北宋汴梁城游賞的人群中明目張膽地并肩拉手的情侶,竟至少有五千對之多。